楊滿滄
這除夕之夜,誰還會在太湖水上漂泊呢?
這位男子就是南宋著名的詩人、音樂奇才姜夔(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他剛剛從范成大的石湖別墅家里出來,趕回他自己在湖州的家中。
就在一個多月前,天氣和今天相似,同樣飄著雪花。姜夔從湖州租了一條小船,經(jīng)太湖,過吳松江,前來拜訪退隱在這里的副宰相范成大。宋孝宗時期,范成大政績突出,名聲頗佳,詩文清新。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和范成大初次相識,還是大詩人楊萬里牽的線。這一年,姜夔剛剛?cè)龤q,從湖北來到湖州安家,投奔任烏程縣令的蕭德藻不久。以前,蕭德藻在湖北做官時,和一介布衣、生活貧困的姜夔相識了,二人因愛好詩詞,成為忘年交。蕭很欣賞姜夔的才華,同情他的貧困,對姜夔關(guān)愛有加,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姜夔,二人成為翁婿之親,“應(yīng)是冰清逢玉潤,只因佳句不因媒”說的就是此佳話。
南宋時,湖州乃江南魚米之鄉(xiāng),距離杭州不遠(yuǎn)。淳熙十三年(1186)冬天,蕭德藻到湖州后不久,就讓姜夔帶著妻子搬來與他同住,還把姜夔送到都城臨安,拜訪自己多年的好朋友楊萬里,看能否謀個差使。楊萬里當(dāng)時正在朝廷當(dāng)差,任正七品的秘書少監(jiān)、左司郎中??伤愿窆⒅保容^倔強(qiáng),宋高宗說他“直不中律”,孝宗說他“也有性氣”,兩位皇帝都不太喜歡他,說話的分量可想而知。楊萬里認(rèn)為自己能力不夠,幫不上姜夔什么忙,又礙于老朋友蕭德藻的面子,便寫一封熱情洋溢的推薦信,“翻然卻買松江艇,徑去蘇州參石湖”(楊萬里《送姜夔堯章謁石湖先生》),把姜夔介紹給退居蘇州石湖的前參政知事范成大,希望能幫姜夔一把。
淳熙十四年(1187)夏天,姜夔懷揣著楊萬里的信,第一次來到石湖,拜訪范成大。二人都喜歡音律曲譜之學(xué),一見如故,相互切磋一番。范成大乃富貴之家,按照宋朝社會時尚,家里養(yǎng)著歌伎樂工。他倆親自填詞作曲,讓歌伎演唱,日子過得詩意浪漫。范成大對姜夔吃住行全包,還經(jīng)常贈送給他一些銀兩衣物等,姜夔的日子逐漸穩(wěn)定下來。
轉(zhuǎn)眼過去四年。其間,姜夔和范成大來往甚密,依靠自己的詩詞音律才華,姜夔成為范成大家里的“食客”朋友。南宋紹熙二年(1191)冬天,對姜夔來說是溫暖的,也是最難忘的。在他留存的八十多首詩詞中,有多首提到這年冬天雪中訪石湖。在江南最寒冷的季節(jié),他在范成大的石湖別墅里住了整整一個月。窗外雪花紛飛,室內(nèi)炭火紅紅。酒酣耳熱之際,歌伎環(huán)伺左右,唱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多么愜意神仙的日子??!在石湖別墅里,姜夔寫下著名的兩首詞曲《暗香》和《疏影》,得到范成大的高度評價,他要求樂工歌伎練習(xí)演唱,音調(diào)節(jié)律悅耳婉轉(zhuǎn)。姜夔在序言中記述道:“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xí)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p>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fēng)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暗香·舊時月色》)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jīng)多少次映照著我的心境。對著梅花,吹奏玉笛,聲韻諧和動聽。笛聲喚來佳人,跟我一道去攀折梅花,不顧天氣清冷寒瑟??扇缃?,我已像何遜般漸老,往日春風(fēng)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都已經(jīng)忘記。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將清冷的幽香散人華麗的宴席上。江南水鄉(xiāng),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之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積雪遮蓋大地原野。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我面對紅梅,默默無語。昔日那位折梅花的美人,浮上我的記憶。曾記得當(dāng)年攜手游賞之地,西湖邊千株梅花飄零,湖波一片澄碧。這一切都散去了,何時才能重見梅花和你的幽麗?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yuǎn),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官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fēng),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人小窗橫幅。”(《疏影·苔枝綴玉》)疏影橫斜的梅花,如玉一般晶瑩,兩只小翠鳥兒,雙方棲宿在梅花叢??吐盟l(xiāng)時見到她,就像佳人站在夕陽斜映著籬笆的黃昏中,她默默地倚著修長的翠竹。漢代的王昭君遠(yuǎn)嫁匈奴,不習(xí)慣北方的荒漠,暗暗懷念著江南江北的故土。夢見她戴著環(huán)佩,趁著月夜歸來,化作梅花的一縷香魂,縹緲、孤獨。我還記得壽陽宮中的一些舊事。壽陽公主正在春夢里,飛落下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際。請不要像無情的春風(fēng),不管梅花的美麗清香,依舊將它風(fēng)吹雨打去。您應(yīng)該早早給梅花安排好一座金屋,讓它有一個好的歸宿。但還是白費心機(jī),一片片終將隨波流去,笛聲依舊哀怨,如泣如訴。等到再去尋找梅花的幽香時,那香魂早已飄人誰家的繡窗綠戶。在范成大的別墅里,姜夔在酒席上的現(xiàn)場創(chuàng)作很成功,但詞中的意境過于孤冷凄美,符合他本人的心境。作為主人的范成大,之所以喜歡這兩闋詞,或許是富貴人家的無病呻吟。
姜夔在范家住了一個多月,直到大年除夕,范成大才讓姜夔回家過年。臨別,除贈送足夠的銀兩、米面、魚肉等年貨外,還把家里的一位歌女小紅送給他。所以,這條小船上,船篷里還坐著美女小紅。小紅人小不知憂愁,在船上還唱著歌謠。大雪過后,小船劃過垂虹橋,姜夔寫下那首著名的《過垂虹》:“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北宋時期,垂虹橋在吳江縣很著名。慶歷八年(1048),縣尉王廷堅所建造,岸上有亭曰“垂虹”,便以亭名橋。橋位于吳松江之上,東西長千余尺,前臨太湖,橫截吳江,河水湖光,蕩漾一色,時稱三吳絕景。范成大曾在《吳郡志·橋梁》記載:“利往橋,即吳江長橋也。”除夕日,姜夔吹著洞簫,小紅唱著曲兒,小船搖過吳江,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這座美麗的石橋。
除夕之夜,姜夔回到湖州家中,夜半守歲,姜夔翻看自己抄寫的舊詩集,無意讀到《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不禁回憶起四年前和范成大開始交往的陳年舊事。
淳熙十四年(1187)冬天,姜夔第二次去石湖拜訪范成大。他從湖州出發(fā),經(jīng)太湖,過吳松江。當(dāng)時復(fù)雜、矛盾、忐忑不安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把嘌銦o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北方的大雁,悠然從太湖西畔隨白云飛過。太湖中,那幾座孤峰顯得蕭瑟清苦,仿佛在商量著黃昏是否該下一場雨呢?我打算在第四橋邊上,與陸龜蒙(號天隨子)一起隱居??扇缃裨趺礃恿四??只能獨倚欄桿,讓思緒紛飛,眼看岸上的衰柳,在風(fēng)中狂舞。
時值寒冬,太湖之上何處尋覓大雁呢?唯有一只孤雁,那就是姜夔自己。他從湖州家里出發(fā),到范成大的隱居地石湖,求助解決家里的溫飽問題,心中之苦無法表達(dá),只能強(qiáng)作精神,說自己像毫無目的的大雁一樣,輕松自在地飛過,還要向晚唐隱居在吳江甫里鎮(zhèn)的詩人陸龜蒙學(xué)習(xí)。其實,陸龜蒙生前隱居地距離石湖別墅并不遠(yuǎn)。姜夔留存的詩詞里,好像沒有記載曾親自到訪過。
姜夔寄情于陸龜蒙,也是自我慰藉罷了。陸龜蒙生前屢試不第,沒中進(jìn)士,只是個小吏幕僚。學(xué)問卻非常好,愛好收藏校勘古書,精通《六經(jīng)》《春秋》,還是位農(nóng)學(xué)家。詩文俱佳,隨寫隨扔,很不珍惜。一生多病貧困,生活簡單,卻為人清高、放達(dá),樂山樂水。他不與世俗之人交往,從不參加別人的婚喪嫁娶活動,逢年過節(jié)也不與親戚朋友走動。有潔癖,喜歡品茶焚香,講究生活情趣。朝廷讓他出來做官,他堅辭不干,喜歡蕩舟出沒在煙波江湖之上,時人稱呼他為“江湖散人”。陸龜蒙生前也以“北雁”自比,吟詠北雁的詩很多,如“我生天地間,獨作南賓雁?!保ā豆卵恪罚氨弊吣险飨笪也?,天涯迢遞翼應(yīng)勞?!保ā稓w雁》)“南北路何長,中間萬弋張。不知煙霧里,幾只到衡陽。”(《雁》)“雁頻辭薊北”“北雁行行直”等。
姜夔向往陸龜蒙的放達(dá)生活,這需要真正從心里“放下”世俗的諸多羈絆,但他從來也沒有放棄過?!疤髋想S云去”,漂泊江湖,心隨云去,純真天然,姜夔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其實是他敏感的自尊心在作怪。范成大稱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但晉宋名士皆為富有的貴族,而姜夔一介布衣,生活困頓,精神上寄情于陸龜蒙,生活上不得不借助于蕭德藻、范成大和張鑒等人的關(guān)照。范成大所稱贊的可能是姜夔的才華和詩詞風(fēng)格,而不是他為人處世的方式。范成大這么說,或許是把姜夔“雪中訪范”和東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典故相比,有意美化自己的文雅和氣度。
南宋紹熙四年(1193)十月,范成大去世。蕭德藻之前也因病離開湖州。姜夔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便投奔到以前認(rèn)識的好朋友張鑒(平甫)門下。張鑒、張鉉兄弟是南宋名臣張俊的曾孫輩。張俊是宋高宗時代著名的抗金大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名將”。但后來主動上交兵權(quán),與秦檜合作謀害岳飛,為世人不齒,但家族卻因此富貴。張鑒、張镃當(dāng)時仍是臨安城的豪門貴胄。張鑒和楊萬里是好朋友,楊萬里又把姜夔介紹給張鑒兄弟。張鉉在南湖建有豪華園林,張鑒在無錫等地建有多處別墅山莊。應(yīng)張鑒之約,姜夔全家于南宋慶元三年(1197)移居臨安。但他總忘不掉紹熙二年(1191)除夕的那次“雪中訪范”。
慶元二年(1196)冬天,他曾陪新主人張鑒、余灝、葛天民到無錫張鑒家,路過吳松江垂虹橋時,他寫了首《慶官春》詞。在序言中,又詳細(xì)回憶起那次與范成大的相見:“紹熙辛亥除夕,余別石湖歸吳興,雪后夜過垂虹,嘗賦詩云:‘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hù)云衣。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笪迥甓?,復(fù)與俞商卿、張平甫、鈷樸翁自封禺同載,詣梁溪。道經(jīng)吳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錯雜漁火,朔吹凜凜,卮酒不能支……”姜夔這次到梁溪(無錫)張鑒別墅,行程是由苕溪入太湖經(jīng)吳松江,沿運河至無錫,方向正與前次除夕返家相反。夜過吳松江,頂風(fēng)漫步橋上,喝酒到半夜醉了,因賦此詞。這次再游垂虹,小紅不知去了哪里。范成大逝去已三載,別人興致很高,四個人寫了五十首詩詞。姜夔在《慶宮春》詞中懷人、憂傷。云壓青山,無邊的愁緒堆積在太湖之上。垂虹亭依舊,可未來不知在何方。姜夔的心里是矛盾的,精神是撕裂的。年近四十,還在寄人籬下,回想自己的前半生,不禁悲從中來?!澳吃绻虏徽?,幸不墜先人之緒業(yè)。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謂名公巨儒,皆嘗受其知矣。內(nèi)翰梁公于某為鄉(xiāng)曲,愛其詩似唐人,謂長短句妙天下。樞使鄭公愛其文,使坐上為之,因擊節(jié)稱賞。參政范公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制楊公以為于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于是為忘年友……嗟乎!四海之內(nèi),知己者不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窶困無聊之地者……”(周密《齊東野語》)
《齊東野語》引用姜夔撰寫的《自傳》,他回憶幼年喪父,傳承先人的家學(xué),靠才華奔走四方。一再強(qiáng)調(diào)當(dāng)時的名公巨儒都很欣賞自己,如翰林學(xué)士和老鄉(xiāng)梁公、樞密使鄭僑、范成大、楊萬里、朱熹、京鏜、辛棄疾等等。但是,四海之內(nèi)知己很多,而沒有一個能幫助自己擺脫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的困境。他們往往只能接濟(jì)一時,而不能對他加以提拔重用。對姜夔這樣清高、孤傲的文人來說,一生郁郁不得志,卻很在意官宦名人對自己的評價。自負(fù)自戀的性格,內(nèi)心的挫敗感讓他變得敏感倔強(qiáng)。張鑒準(zhǔn)備出錢幫他買官爵,被他拒絕,又要把張家無錫肥沃的土地贈予他養(yǎng)活家人,他也不接受,姜夔試圖保持著一位文人心中的人格尊嚴(yán)。他或許希望能有陸龜蒙的名氣,朝廷能召他去做官。陸龜蒙不愿干,他愿意干??!可皇帝沒有給他這樣的機(jī)會。生活還得繼續(xù),還要陪同主人宴游酬唱。不管自己心里高興不高興,表面上始終要裝著高興?!袄先o心聽管弦,病來杯酒不相便。人生難得秋前雨,乞我虛堂自在眠?!保ā镀礁σ娬胁挥罚堣b召見,雖不想去應(yīng)酬,但還得強(qiáng)顏歡笑,一溜兒小跑去陪奉。
“甲辰春,平甫與予自越來吳,攜家妓觀梅于孤山之西村,命國工吹笛,妓皆以柳黃為衣。十畝梅花作雪飛。冷香下、攜手多時。兩年不到斷橋西,長笛為予吹。人妒垂楊綠,春風(fēng)為、染作仙衣。垂楊卻又妒腰肢,近前舞絲絲。”(姜夔《鶯聲繞紅樓》)有一次,張鑒攜家里的歌伎一起到杭州孤山看梅花,這可是北宋時“梅妻鶴子”林逋當(dāng)年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地方。張鑒的家伎卻用柳條做衣服打趣,放浪形骸,嬉笑取鬧。如此這樣對待梅花,林逋若地下有知,早已氣得七竅生煙了。姜夔還不得不按照張鑒要求,附庸風(fēng)雅寫下“十畝梅花作雪飛”取悅他們。
就在慶元二年(1196)冬天這一次,在無錫張鑒的莊園里,姜夔看到蠟梅綻放,夢見了年輕時在合肥認(rèn)識的兩位歌伎戀人,潸然淚下。“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將詣淮南不得,因夢思以述志。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今夜夢中無覓處,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濕紅恨墨淺封題。寶箏空,無雁飛??∮蜗锬埃憧沼?、古木斜暉。舊約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漂零客,淚滿衣。”(《江梅引》)人世間聚少離多,見到梅花,思念涌上心頭,今夜夢不見你,寒氣將衾被浸透。又是芳草萋萋時,四處漂泊的游子,思念往事,淚滿衣袖。
生活的貧困并沒有阻止姜夔對功名的渴望,他決定發(fā)揮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和專長,實現(xiàn)“彎道超車”。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他向朝廷進(jìn)獻(xiàn)《大樂議》《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建議“作鼓吹曲以歌祖宗功德”“愿詔文學(xué)之臣追述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功業(yè)之盛,作為歌詩,使知樂者協(xié)以音律,頒之太常,以播于天下”。姜夔想獻(xiàn)媚于朝廷,以歌曲詩詞為載體,讓宋朝的皇帝們?nèi)f古流芳,卻受到當(dāng)時朝廷樂官的妒忌、排擠和嘲笑,終被擱置不理,姜夔感嘆沒人識貨。“晴窗日日擬雕蟲,惆悵明時不易逢。二十五弦人不識,淡黃楊柳舞春風(fēng)。”(《戊午春帖子》)
兩年后,姜夔又進(jìn)獻(xiàn)朝廷《圣宋鐃歌鼓吹曲》十二章,自稱“鄱陽民姜夔”。南宋在金國面前,割地賠款,偏安江南,已成為金國的“侄皇帝”,哪里還是“圣宋”啊?這次宋寧宗很高興,開恩下詔,同意姜夔免去科舉鄉(xiāng)試,直接參加禮部進(jìn)士考試,結(jié)果又落第了。“囊封萬字總空言,露滴桐枝欲斷弦。時事悠悠吾亦懶,臥看秋水浸山煙?!保ā逗显⒕与s詠·其八》)這就是姜夔的宿命。他死了博取功名的心,但在宋代詞集里,唯有《白石道人歌曲》保存下來十七首自度曲。姜夔還在旁邊注有工尺譜,這是流傳至今唯一完整的南宋樂譜,成為中國音樂史珍貴的遺產(chǎn)。因此,姜夔也像范成大的《田園四時雜興》詩一樣,足以流芳千古。
“荷葉披披一浦涼,青蘆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xiāng)。”(《湖上寓居雜詠·其一》)姜夔的一生,是憂傷和痛苦的一生。少年失去父親,貧困好學(xué),才名超人,從三十多歲時移居湖州,投靠詩友蕭德藻、范成大。到四十歲左右時,再投奔張鑒兄弟。這十多年里,一葉小舟,風(fēng)里雨里,來往于湖州、蘇州、杭州之間,仰人鼻息,討生計。
我讀姜夔的詩詞,感受不到他心中對生命的熱情,只能感受到他的人生之清苦,因生活貧困,他不得不卑微地奔波于權(quán)貴之門。
責(zé)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shù)插圖:段明、曲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