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 長達六千四百零三公里。據宋祁《釋俗》記載,中國古代『南方之人謂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謂水皆曰河』,于是流經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被叫作『河』,后來又稱『大河』『黃河』。流經中國南方的一條大河被叫作『江』,后來又稱『大江』『長江』『揚子江』。有趣的是:無論從自然地理還是人文歷史的角度來看,『長江』都在不斷地變得更長。就前者而言,由長江挾帶的巨量泥沙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不斷向東擴展,先秦時期的長江入??谖挥诂F(xiàn)在的鎮(zhèn)江、揚州之間,如今則已東移一百多公里。所以唐詩中的『海門』是指鎮(zhèn)江附近的一座江中小山,如今的『海門』卻是南通市東南的一個地名。就后者而言,古人都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源頭,直到明末的徐霞客才探明金沙江是真正的長江源頭,后者要比前者長出二千多公里。長江真是一條生機勃勃、永葆青春的大江,它的生命力何其充沛!
萬里長江從西往東奔向大海,它流經的地形地貌非常豐富,沿途景觀則是千姿百態(tài)。我們按照古人眼中長江從上游到下游的順序來看,最近源頭的是岷江,它是蘇軾的家鄉(xiāng),蘇軾詩中把它稱為『玻璃江』,就是江水非常清澈,江流十分平穩(wěn)。長江流到中游,流經三峽,杜甫詩里說『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氣勢非常雄壯。再往下是江漢平原,正如李白在廬山頂上所看到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江面非常寬廣,江流也比較平穩(wěn)。再往下就流到了南京那一帶,江面更加開闊,水流更平緩。南朝詩人謝朓把它描寫成:『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可見長江的每一段都呈現(xiàn)出氣象萬千的奇麗風光,都得到古代詩人的衷情贊美。只有金沙江的情形稍有不同,古人還沒意識到它是長江之源,加上其流域比較偏僻荒遠,于是就很少得到詩人的贊美。例如元代詩人李京云:『雨中夜過金沙江,五月渡瀘即此地。兩厓峻極若登天,下視此江如井里?!幻鞔笤娙藯钌鞅怀⒘鞣旁颇希啻味蛇^金沙江,但他也將此江視為荒遠的不毛之地,遠不如其家鄉(xiāng)的嘉陵江那樣親切。其《宿金沙江》云:『往年曾向嘉陵宿,驛樓東畔闌干曲。江聲徹夜攪離愁,月色中天照幽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凰晕覀儠簳r擱置金沙江,而將古人吟詠長江風光的詩賦作品編為第一輯,題曰『一瀉千里,東奔入?!?。
除了干流之外,長江奔流入海的途中有九流百派不斷地注入,流域面積超過一萬平方公里的支流多達四十八條,其中如岷江、嘉陵江、漢江、湘江和贛江自身便是波浪滔滔的大河。如果把長江看成束在中國腰間的一根寶帶,這些支流便是綴在寶帶上的絲絳,而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與鄱陽湖便是系在寶帶上的兩顆明珠。這些支流和湖泊與長江干流一樣,同樣具有千姿百態(tài)的奇麗風光,同樣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只要檢閱《歷代賦匯》,便可發(fā)現(xiàn)古代賦家描寫長江景點的賦作美不勝收,諸如巫山、滟滪堆、漢江、湘江、洞庭湖、鄱陽湖、石鐘山、廬山、大孤山、荊門、金山、焦山等,無不有賦作流傳。至于歷代詩人吟詠沿江風光的詩詞作品,更是不計其數(shù)。我們精選古人吟詠長江支流及其蓄水湖泊的詩賦作品編成第二輯,題曰『五湖九派,氣象萬千』。
與黃河流域一樣,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從公元前七千年開始,先民們就在長江流域篳路藍縷,相繼創(chuàng)造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在內的長江文化。及至周代的泰伯、仲雍南奔江南,以及兩晉之際、唐代安史之亂和南北宋之交三次大規(guī)模的衣冠南渡,長江文化中又不斷地滲入中原文明的因素,從而形成氣象萬千的人文景觀。這種人文景觀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便是矗立在長江沿岸的歷代建筑物,例如號稱江南四大樓的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和閱江樓,以及無數(shù)的佛廟道觀,還有紀念歷代名人的故居或祠堂,它們與長江的壯麗風光交相輝映,成為長江景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些歷史遺跡往往與古代的興亡故事密切相關,是許多歷史人物臥龍躍馬的人生舞臺。后代文人墨客在這些人文景點瞻仰憑吊,更留下無數(shù)的詩賦名篇,單是岳陽樓,便有孟浩然與杜甫的不朽題詩,還有范仲淹的千古名文。我們把此類詩賦編成第三輯,題曰『人文景觀,流光溢彩』。
萬里長江及其流域內的支流、湖泊,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舟楫交通之利。當古人沿著長江或順流直下而喜其迅疾,或溯源而上而畏其艱阻,就會激發(fā)詩情而對著滔滔江水放聲歌唱。即使那些商人、船夫或因缺乏詩才而不能吟詩作賦,也有文人代其抒情。諸如李白的『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便是對因經商而冒險過峽的商人及其妻子的深切同情。又如杜甫的『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便是對行舟于三峽的船夫艄公的熱情歌頌。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是對那位流落在潯陽江頭的商人婦而傾吐的深情詩句。至于文人墨客自己行舟長江時,則更是感慨萬千,詩情噴涌。李白仗劍出蜀,乘舟東下,展開在他面前的人生前景就像初出三峽的長江一樣廣闊無垠。試讀其『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之句,其豪邁心情與滔滔江水一樣激蕩奮發(fā)。蘇軾家住岷江之畔,當他登臨長江下游的金山寺時,慷慨吟詩道:『我家江水初發(fā)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煌砟甑亩鸥Τ酥蝗~扁舟沿江漂流,自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南謫的蘇軾在贛江的十八灘頭冒險行舟,自嘆『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如果文人在江邊相逢相別,無論是李白在黃鶴樓餞別孟浩然,還是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都產生了傳誦千古的不朽名篇。我們把這些作品編成第四輯,題曰『江聲萬里,歌詠千秋』。
水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物質,它隨物賦形,與物無爭。它柔若無骨,卻無堅不摧。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豢鬃诱f『智者樂水』,還贊嘆說:『水哉水哉!』萬里江河更能啟迪人們的哲思,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時間就像滔滔不絕的河水,一去不復返,從中推導出自強不息的人生理念。長江堪稱中國首屈一指的『大水』,所以古人都重視抉發(fā)長江蘊含的意義。古代賦家如郭璞在《江賦》中頌揚長江云『咨五才之并用,實水德之靈長』,又云『保不虧而永固,稟元氣于靈和』。至于古代的詩人,更是從生活實際出發(fā),來體認長江對自身人生意義的啟迪。李白輕舟下峽后朗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中寄托著突破艱險、追求自由的人生意志。杜甫在《長江》中贊嘆說:『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辉娭屑脑⒅麑ψ鎳y(tǒng)一的偉大理想。最熟悉長江,最理解長江的古代文人則首推蘇軾。蘇軾一生漂泊江湖,與長江更是結下不解之緣。蘇軾人到中年時被流放到黃州,在長江邊上的這座小城一住就是五年。他在長江邊上徘徊、思考了整整五年,既參透了長江,也參透了人生。他在黃州寫了關于長江的許多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首推《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冻啾谫x》中把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改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這是對先哲格言的合理推擴,也是對長江最深刻的體認。江水奔流不息,但長江千古如斯。個人的生命轉瞬即逝,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前仆后繼,便形成永無終止的人類文明史。滔滔滾滾的長江消解了蘇軾心中的苦悶,排除了人生空漠之感。正是在黃州的長江邊上,蘇軾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人生苦難的精神超越,也實現(xiàn)了對詩意人生的終極追求。古人對長江意義的體認,以此最為深刻。如果說《赤壁賦》是蘇軾對長江的理性思考,那么《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蘇軾對長江的感情寄托。盡管此詞的結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比較低沉,但其主題是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深情緬懷,這與大江東去的雄偉景象互相映襯,便奠定了全詞的雄豪風格,堪稱對長江的深情禮贊。我們把此類作品編成第五輯,題曰『大哉長江,與天同休』。
《大美長江》一書把描寫長江的歷代詩賦按內容分成五輯,只是著眼于其最重要的主題傾向,并希望讀者因此獲得眉目清晰的閱讀印象。其實,五輯作品的內容互相交叉,彼此滲融,很難截然區(qū)分。舉例而言,編入第一輯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其主要篇幅卻是描寫長江的美麗風光,但關于離人思婦的內容又何嘗不可歸入第四輯?編入第二輯的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其主要篇幅是描寫廬山之奇麗景色,但詩人因此而興隱逸志趣,其實也可歸入第四輯。編入第三輯的范仲淹《岳陽樓記》堪稱最著名的長江名樓記,但其中由『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而引起的大段議論,與第四、五輯的主題皆緊密相關。編入第四輯的杜甫《旅夜書懷》的主題無疑是自傷漂泊,但詩中對長江夜景的描繪堪稱千古獨步,又何嘗不能進入第一輯的選目?至于蘇軾的《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固因對長江精神的深刻領會而編入第五輯,但若論對長江美景的絕妙刻畫與對人生感慨的淋漓抒發(fā),歸入第一輯或第四輯皆無不可??偠灾?,長江具有取之不盡的豐富內涵,長江能激發(fā)詩人無窮的美好情思。就像九流百派終歸大海一樣,本書所選的眾多詩賦作品歸根結底皆是朝著同一個主題,那便是『大美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