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樞彬
隨著新聞實踐的發(fā)展與新聞理論的完善,平衡報道思維的內涵也在持續(xù)拓展,對我國新聞報道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發(fā)展促使新聞報道環(huán)境產生了變化,新聞報道失衡現(xiàn)象日益明顯。報紙作為傳統(tǒng)的、具有極高權威性與極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需要在新時期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中借鑒平衡報道思維,結合我國實際,依托更高水平的平衡報道,發(fā)揮自身在推進新聞行業(yè)生態(tài)優(yōu)化中的領軍作用,促使新聞媒介生態(tài)良性變遷。
報紙作為媒介的一種形態(tài),具有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如果新聞工作者在采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融入了個人的觀點或強烈的情緒,容易導致新聞受眾對新聞事件產生偏頗的認知與看法,進而導致社會輿論在媒體傾向的引導下偏離正確方向。我國新聞報道中的平衡思維,不僅要求新聞工作者拒絕為了博取關注度而肆意捏造新聞、無底線炒作新聞,還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堅守政治底線的前提下,避免個人主觀認知、情緒對新聞報道產生影響,這有利于新聞事實得到全面、客觀的呈現(xiàn),引導新聞受眾圍繞新聞事件展開理性討論。
雖然報紙具有明顯的公信力優(yōu)勢,但是隨著社會大眾信息獲取渠道的拓展,受眾會對不同信息獲取渠道的公信力做出比較,此時報紙在開展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如果存在傷害自身公信力的行為,將對報紙的公信力帶來嚴重打擊。堅持平衡思維,既有利于推進報紙源源不斷地產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也能夠被新聞受眾認可,對于維護報紙的權威性、信譽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與沖突無法完全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具有極其復雜與深刻的原因。而社會矛盾與沖突的多元化,則為報紙開展新聞報道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報紙需要在新聞報道中尋求平衡,依托平衡思維,對各方利益進行有效協(xié)調,對社會輿論進行有效引導,從而在反映不同人群利益訴求、為多方觀點提供展示渠道的基礎上,增強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了解與理解,弱化甚至消除社會矛盾與沖突,推進社會轉型進程。這是報紙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xiàn)。
新聞專業(yè)主義強調新聞的客觀性、新聞媒體與新聞工作者的獨立性等,平衡報道則是建立在新聞專業(yè)主義基礎上的一種報道思維、報道方式與價值取向。從平衡報道的內涵來看,平衡報道不僅包含真實的新聞事實、客觀的報道方式,也包括對多元觀點的呈現(xiàn)、對不同利益主體話語權的維護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踐行中國特色新聞專業(yè)主義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拓展新聞專業(yè)主義內涵,在時刻堅持政治導向的基礎上,持續(xù)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新聞報道水平。
在新聞工作者采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政治導向正確是前提和底線。新聞報道中的許多細節(jié)會使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產生影響,因此,報紙新聞工作者如果不能時刻強調政治導向,甚至在新聞報道中展現(xiàn)出明顯的偏離導向的態(tài)度,會導致受眾對新聞事件產生錯誤的認知。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必須時刻繃緊政治導向這根弦。
在時刻強調政治導向的前提下,立場中立、經濟中立、文化中立,是實現(xiàn)平衡報道的先決條件。
首先,新聞工作者需要樹立中立意識。新聞工作者的中立意識建立在堅持政治導向的基礎上,只有如此,新聞工作者才能夠避免迎合“唯利是圖”的宣傳,故意編造廣告式的虛假新聞,蒙騙受眾,才可以避免一味追求轟動、新奇的傳播效果而故意夸張、歪曲事實,才能夠拋棄個人偏見、客觀地反映事實、報道新聞。這要求新聞工作者了解非中立新聞報道的表現(xiàn)以及掌握中立報道的方法。了解非中立報道的表現(xiàn)是新聞工作者避免陷入非中立報道誤區(qū)的重要基礎。非中立報道現(xiàn)象的存在較為廣泛,例如,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媒體、新聞從業(yè)者會背棄職業(yè)道德與責任,通過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獲得經濟利益,謀求一己私利。報紙新聞工作者需要從這些錯誤行為中吸取教訓,強化自律。開展中立報道,要求新聞工作者避免在報道時預設立場,在保持冷靜、理性的基礎上,對新聞事實進行不偏不倚的呈現(xiàn),避免因自身情緒、偏見等對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客觀性造成負面影響。
其次,新聞工作者需要與新聞事件涉及的各方主體以及新聞受眾保持一定距離。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與各方主體保持距離有利于新聞工作者避免在情感、利益影響下對新聞事件產生主觀判斷和偏見,從而保證新聞報道的公正性。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從第三方視角對新聞事件產生的背景、細節(jié)等做到全面了解,使新聞事件能夠更全面地呈現(xiàn),突出紙媒的深度和廣度優(yōu)勢,維護紙媒的權威性。需要特殊說明的是,現(xiàn)代傳播理論認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強化與新聞受眾之間的互動,滿足新聞受眾的信息需求與期待,從而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平衡報道中強調的距離感與現(xiàn)代傳播理論提倡的親和力并不沖突,平衡報道的距離感更多的是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要受到新聞受眾刻奇需求的影響而導致新聞報道產生立場偏向,旨在強化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最后,紙媒與行業(yè)組織有必要強化監(jiān)督與約束,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非客觀中立的立場敲警鐘。自律與外部監(jiān)督、約束的結合,能夠促使報紙新聞工作者更為謹慎地開展新聞報道,確保平衡思維在報道中得到體現(xiàn)。在此過程中,報紙媒體與行業(yè)組織需要明確各自責任,有目的性地做好監(jiān)督與約束工作。從報紙媒體來看,報紙媒體需要強化內部管理制度,依托嚴格的新聞信息來源審核制度、新聞稿件審核制度以及相應違規(guī)懲處措施等,充分發(fā)揮內部管理制度的警示與威懾作用,確保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從行業(yè)組織來看,行業(yè)組織需要對行業(yè)規(guī)范、準則進行完善,特別是有必要針對非中立報道行為出臺管理措施,在行業(yè)規(guī)范、準則有效落實的基礎上,確保其約束作用充分發(fā)揮。另外,無論是報紙媒體還是行業(yè)組織,都需要重視構建社會監(jiān)督機制,通過拓展反饋渠道等策略,了解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報道的看法,從而依托有效的社會監(jiān)督,強化對新聞工作者新聞報道客觀性的監(jiān)督與約束。
報紙作為主流新聞媒體,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讓積極正面的新聞報道成為報紙新聞報道中長期、普遍存在的價值取向。隨著新聞傳播環(huán)境改變,紙媒面臨著激烈競爭,其生存空間與發(fā)展空間受到了來自同類型媒體以及新媒體的挑戰(zhàn),這促使紙媒在重視提升新聞報道水平的基礎上,也將吸引受眾關注、獲取增量受眾作為重要的發(fā)展策略之一。
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明顯差別在于,正面報道是倡導與鼓勵的基調,重視展現(xiàn)社會中的積極面,而負面報道則是揭露、警醒的基調,主要展現(xiàn)社會中的灰暗面。相對于正面報道而言,負面報道更容易產生轟動效應,這是因為新聞報道存在的反常要素更具戲劇性,更容易引起新聞工作者、新聞受眾的矚目。無論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報道,都需要時刻強調政治導向和人民立場,這是促使新聞報道、報紙媒體能夠發(fā)揮自身社會職能的關鍵。
在使用這兩種報道形式提升新聞報道水平的基礎上,報紙新聞工作者還應當認識到,平衡報道這種新聞報道方式沒有明顯的鼓勵和提倡,也不會為了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刻意強化新聞事實中的沖突,而是在不摻雜主觀情感的基礎上,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地呈現(xiàn),將對新聞進行思考、評論的權利還給新聞受眾。
平衡報道也可以視為對負面報道做出的一種改良,即依托更為理性的表達,在呈現(xiàn)新聞事實的過程中讓客觀存在的問題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促使相關主體深化對問題的認知,確保相關問題能夠得以妥善解決。由此可見,在報道視角上,平衡報道弱化了揭露與批評,強化了理性與建設性。
平衡報道是促使報紙新聞報道時刻強調政治導向以及立場的有效策略,也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在無法做到“絕對的平衡”基礎上,新聞工作者需要有意識地提升新聞事實在新聞報道中的比例,避免在新聞報道中展現(xiàn)主觀想法,從而確保新聞報道能夠更為全面、客觀地反映真相。這要求報紙新聞工作者能夠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尊重新聞生產與傳播規(guī)律,對新聞事實進行明確、清晰地描述,通過再現(xiàn)新聞場景提升新聞報道的說服力與感染力;二是依托多元新聞信息來源,對新聞事實進行反復求證,確保新聞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三是尊重各方主體的表達權利,呈現(xiàn)多元立場,為受眾辯證地看待新聞事實奠定基礎;四是提升新聞報道的建設性。平衡報道需要將問題的有效解決作為落腳點,這是時刻強調政治導向的應有之義,也是推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依托新聞事實反映現(xiàn)實問題的基礎上,報紙新聞工作者還應當確保新聞報道能夠發(fā)揮引導各方主體深刻認識問題并探索問題解決路徑的作用,最終達到解決問題、促進社會建設和提高發(fā)展水平的目的。
所有的報紙新聞報道,最后都會落實到新聞語言的使用與優(yōu)化層面。報紙新聞工作者需要提升新聞語言的藝術性,從而強化新聞報道的平衡色彩,凸顯新聞報道的平衡特征。這對報紙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專業(yè)層面的微觀技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新聞實踐中,報紙新聞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對平衡報道中的新聞語言做出優(yōu)化。
首先,平衡報道中的新聞語言要盡可能避免使用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詞語。一般情況下,平衡報道要求新聞工作者避免透過文字傳遞強烈的情緒與情感,因此,報紙新聞工作者需要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詞語,弱化新聞報道的感情色彩和主觀色彩。要注意避免使用具有歧視性、明顯偏見的詞語。如果新聞報道必須進行引用且引語中存在包含強烈情緒的詞語,則有必要采用括號加注的方式,表明被引用者話語的內涵。如果引用的是表達觀點、立場的話語,在必要情況下,要注意同時引用不同的見解,盡量達到平衡。紙媒也需要強化語言規(guī)范工作與新聞工作者培訓工作,通過制定禁用詞標準等確保新聞工作者能夠在新聞報道中實現(xiàn)平衡表達。
其次,平衡報道中的新聞語言需要做到巧妙引述。在報紙新聞報道中進行引述,既是表達多方觀點的需要,也有利于對新聞事實進行全面展現(xiàn)。在引述對象與引述內容方面,專家學者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優(yōu)勢,但是隨著新時期信息傳播環(huán)境對權威的消解,報紙新聞工作者有必要針對新聞主題的差異,討論是否引述專家學者觀點的必要。相對于專家學者而言,社會大眾對與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話題更具有發(fā)言權,對與自身更為接近或者屬于同一群體的人傳遞的價值觀有著更高的接受程度。因此,在此類新聞的平衡報道中,將普通社會大眾作為引述對象,能夠增強平衡報道的客觀性與說服力。而在專業(yè)性較強的領域,則可以引述學者普及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觀點,確保新聞受眾對新聞事實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知。
最后,平衡報道中的新聞語言也要考慮到不同新聞受眾群體的信息接受能力。例如,在追求受眾增量的過程中,報紙新聞工作者往往需要將年輕群體作為重要對象。這就要求報紙要從新聞語言層面展現(xiàn)出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新聞工作者可以更多地使用圖片、視頻、數(shù)據(jù)等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信息,使用能夠引發(fā)年輕群體共鳴的語言表達方式展現(xiàn)新聞事實,從而爭取年輕群體對報紙新聞報道的關注,為平衡報道傳播成效的提升提供助力。
綜上所述,報紙新聞報道中的平衡思維在報紙新聞報道實踐中能夠發(fā)揮出不容忽視的、積極的指導作用。在對平衡思維進行貫徹的過程中,報紙新聞工作者要時刻強調政治導向,使用平衡報道策略對新聞事實進行清晰、全面的呈現(xiàn),并通過優(yōu)化新聞語言、提升新聞語言的藝術性來強化新聞報道的平衡色彩,讓平衡思維指導每一次新聞報道實踐,充分發(fā)揮平衡思維在提升紙媒新聞報道水平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