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無隅
到上海吃小菜,最家常、最有特色又最不可或缺的,螺螄當是首選之一。上海人喜歡吃螺螄,就像北方人喜歡吃油炸花生米一樣,這份熱愛與生俱來。
“螺螄嘬嘬,老酒咪咪,小日子不要過得太好哦?!?/p>
這是上?!靶∪兆印钡男∧0?。
和紅燒肉不一樣,螺螄是上海人口中的“小葷”,吃的過程似乎更重要,頗有些氛圍感?!班堋笔撬蔽男蜗竺枋?,有很強的代入感。嘬螺螄實質(zhì)性入口的肉沒多少,但那“嘬”的動靜很撩人,湯汁味又很足,讓人欲罷不能。
老上海也喜歡“嘎三胡”,“嘎三胡”在上海話里就是聊天的意思,據(jù)說是英文gossip的音譯,也是扯扯八卦、吹吹牛皮的土洋結(jié)合。嘬著螺螄聊著天,便是上海好時節(jié)。
上海吃螺螄的記憶,是我記憶中一幅鮮活的畫面。當年來上海讀書的時候,街邊的小攤上螺螄是必不可少的。春天的螺螄更為新鮮,特別是清明節(jié)前后,上海有句老話:“清明螺,似肥鵝”,說的就是這事。
下鍋前,洗干凈了的螺螄要剪去尾部,都說是“螺螄好吃尾難剪”,剪口大了漏風,嘬不出;剪口小了不通氣,又嘬不動,這還是有點技術(shù)含量的。我當年曾經(jīng)在宿舍里用臉盆燒過螺螄,別的工序都可以省去,但一個一個剪去螺螄尾部的步驟是省略不了的,我至今記憶猶新。如今市場上有剪好的賣,自是方便多了。
上海人對螺螄的熱愛情有獨鐘,螺螄可以在各個餐館和小吃攤上找到,在大排檔和蒼蠅館子里,螺螄更是主打的口味擔當,辣炒、醬爆、蒜蓉……香著各自的香。
其實對于上海人來說,嘬螺螄不僅僅是一種飲食習(xí)慣,更是一種文化風情,螺螄不嘬,滋味便減了大半。享用螺螄,關(guān)鍵在嘬,體味魔都,少一個“嘬”字如何了得?
千萬別說螺螄上不了臺面。在上海,不管是白領(lǐng)淑女還是販夫走卒,都會有嘬的滿手油,嘬的一嘴醬的時刻。人總是人,在美味面前,儀態(tài)形象有時是顧不得的。
最近一次到上海,吃到了一道螺螄,居然是用肥腸炒的,也算是開了眼界,趕緊分享到家里的微信群里。舍弟給我的解釋讓我學(xué)到了,他說這菜名叫“香螄段腸”,取了“相思斷腸”的諧音,這算是市井文化的升華了吧!
這樣的菜式或許是出自一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大廚之手。曾經(jīng)滄海的廚師,不僅讓食客大快朵頤,也讓食客為之動容,物質(zhì)文化雙豐收了!
如今的螺螄雖然已經(jīng)隱匿在上海的鋼筋混凝土叢林里,但那份老味道卻沒有變,我想,這不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懷。
癸卯臘月初一寫于上海去北京的高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