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競雄 蔣籽言
孩子不愛吃綠葉菜,做成餡;孩子不愛吃胡蘿卜,做成餡;孩子不愛吃菌菇,做成餡……餡在避免孩子挑食這件事上功勞確實不小。
兒童健康的基石是營養(yǎng),營養(yǎng)的內涵包括營養(yǎng)素攝入、營養(yǎng)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行為。其中營養(yǎng)素攝入是兒童營養(yǎng)的根本。當遇到孩子偏食、挑食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餡類食品的優(yōu)點,幫助孩子解決飲食不當?shù)膯栴},實現(xiàn)營養(yǎng)均衡。
餡,一直受歡迎豐富的餡類食品
我國的餡類食品非常豐富,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有吃餡的習慣,比如包子、餃子、餡餅、餛飩、鍋貼、湯圓、粉果、春卷、蛋餃等。
餡類食品包括外皮和內餡兩大部分。外皮把餡包裹起來,經過烹調直至進食之前,都看不到餡的模樣,一直到吃的時候,才能咬破外皮,吃到內餡,給人以期待和誘惑。
餡類食品外皮的食材多數(shù)為面粉,也有米粉,還有用蛋皮的。面粉、米粉通常加水成形,也可以用蔬菜攪成粉末或者蔬菜汁和面粉混合成形。面粉外皮有的發(fā)酵,有的不發(fā)酵。
餡類食品的內餡更是非常豐富,是調理孩子飲食結構的法寶,它可以是任何孩子能吃的食物,例如各種肉類和各種蔬菜。
餡類食品里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食物很多都是以皮包餡的形式出現(xiàn)的,尤其是北方地區(qū),吃餡類食品的風俗較多,比如,頭伏餃子,上馬餃子,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除夕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等等。而湯圓和元宵則是元宵節(jié)的必備食品,寓意團團圓圓。
不同地區(qū)的飲食習慣中,餡類食品的身影也不少見,老北京人喜歡吃烙制的肉餡餅;浙江和江蘇一帶喜歡吃蟹黃湯包;上海人愛吃生煎包;四川人有吃抄手的習俗,紅油抄手是成都地區(qū)的美食名片之一;廣東地區(qū)的米果、腸粉則是另辟蹊徑,用米粉做皮,內餡包括肉、蛋、菜、堅果等各種豐富的食材,過年炸的油餃則是甜味的餡類食品;江西部分地區(qū)有清明節(jié)吃清明果的習俗。
餡類食品,好處多多輕松做到營養(yǎng)均衡
餡類食品的營養(yǎng)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外皮;一個是內餡。
外皮一般是米、面等淀粉類食物,屬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類食物是營養(yǎng)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能量的重要來源,也是平衡膳食的基礎。碳水化合物可以分解成葡萄糖,為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細胞提供能量,使身體重要臟器正常運轉,促進兒童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內餡的營養(yǎng)就更加豐富了,內餡可以是牛肉、豬肉、羊肉等畜肉,可以是雞肉、魚蝦等禽肉和水產品,還可以是葉類蔬菜、各種菌菇、根莖類蔬菜等,只要是孩子需要吃的食物,都可以放到餡里。
餡類食品包含了糧食和各類菜食,孩子胃容量小,餡類食品可以讓孩子一次進食多種食物,把孩子一天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素都包含在內,幫助孩子營養(yǎng)互補,更容易達到營養(yǎng)均衡。
防止孩子挑食、偏食
給孩子食用餡類食品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任意搭配、個性搭配,把孩子平時不愛吃但又有營養(yǎng)的食材放到餡里,避免孩子因挑食、偏食而營養(yǎng)失衡。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飲食偏好,把孩子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在餡里,調節(jié)孩子喜好食物的比例。這樣葷素搭配,既可保證孩子的營養(yǎng),又可避免孩子營養(yǎng)過剩引起肥胖,還可以輕松矯正孩子的不良飲食偏好。
牛肉、豬肉、羊肉等紅顏色的肉,含有豐富的鐵元素,有利于改善孩子的鐵營養(yǎng)狀況。8個月以上的孩子,每周最好吃2次紅肉或者動物肝臟。對于不喜歡吃肉食的孩子,或者烹調水平較低的寶媽,餡類食品是很好的選擇。
容易消化
餡類食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味道鮮美,容易消化。
餡被外皮包裹,高溫烹調時,內餡形成壓力,相當于一個個小高壓鍋,減少了食物加熱時間。餡不直接接觸高溫物體,營養(yǎng)保持度高,口感軟嫩,鮮味損失少。
孩子的咀嚼功能比較弱,餡類食品外皮軟,內餡充分切碎,有利于孩子咀嚼和吞咽,幫助孩子更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yǎng)。
此外,調理身體機能的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也可以做成餡類食品,比如,茴香和韭菜做成的餡類食品,具有促進腸蠕動和通便的效果;白菜餡能清熱消食,有利于胃腸健康;香菇餡則可以健脾、助消化。
花樣多多,讓孩子有新鮮感
餡類食品還能激發(fā)家長和孩子的創(chuàng)作欲。餡類食品品種豐富、顏色多樣、外形多變,讓孩子經常有新奇的感覺,能增加孩子的食欲??梢宰尯⒆訁⑴c食物制作,享受勞動成果,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增進了親子感情,又讓孩子對吃上自己做的飯充滿期待。除傳統(tǒng)餡料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創(chuàng)造更多的新品種。
鍛煉孩子自己進食
餡類食品不流、不黏,易取食,用來鍛煉孩子自己進食最好不過。給孩子把手洗凈,先讓他抓著吃,然后慢慢地讓孩子學著用勺舀著吃、用筷子夾著吃。
編輯|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