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湯
1927年,梁實秋從美國歸國,寫了一篇《論盧梭教育》,批評了盧梭的觀點(diǎn)。而一向推崇盧梭的魯迅狠批梁實秋:“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yǎng),其實是屬于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于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jù)。即使無人豢養(yǎng),餓得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p>
兩個人的罵戰(zhàn)持續(xù)了8年,成為當(dāng)時文壇的熱議事件。魯迅病逝后,很多人都在圍觀梁實秋會怎樣諷刺魯迅,但是他卻選擇了沉默,即使面臨媒體采訪,仍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連對自己的女兒都絕口不提。有一次,女兒問父親:“你和魯迅為什么互相看不慣?”梁實秋淡淡地說:“我跟魯迅并沒有仇恨,只是對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已?!?/p>
俗話說,文人相輕。很多人因為見解不同互相攻擊,成為畢生的敵人。梁實秋和魯迅長達(dá)8年的論戰(zhàn),無人不知,他更是被魯迅諷刺為“喪家狗”,這是何等的挖苦和嘲諷。魯迅去世后,梁實秋原有機(jī)會肆意攻擊魯迅,然而他一句不提,反而認(rèn)為“看法不同而已”。沒有堅貞的人格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輕描淡寫的話,實際上放下了恩怨,展現(xiàn)了君子坦蕩蕩的胸懷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