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在本刊上期封面報道中,《中法文化的雙向奔赴與互動》一文揭秘了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代表作被譯介到中國的歷程,也讓我夢回童年時書架上的兩大冊“譯林版”《追憶似水年華》。除了辭典,那是家里書中最厚的兩本,也是母親最常翻閱的小說。
近代以來的中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法國文學閱讀史。最開始是對中國革命報以熱情的羅曼·羅蘭與紀德,得到恩格斯盛贊的巴爾扎克,絢爛的波德萊爾,快意恩仇的大仲馬,還有雨果、福樓拜與莫泊桑。“90后”的成長伴侶,則是薩特、薩岡、加繆、波伏瓦、杜拉斯。再往后,就要問“00后”了。
在這份名單中,我最喜愛的還是雨果。從《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到《九三年》,從主張“歐洲的戰(zhàn)爭是內戰(zhàn)”、歐洲應聯(lián)合成為一個國家,到為萬里之外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燒作“獅子吼”,“無可救藥的人道主義”是貫穿他一生的信仰。
在今天的法國外交決策中,我們看到人道主義正發(fā)揮著它的作用。2003年,法國反對美國及其盟友入侵伊拉克。2023年,在巴以沖突再次升級之際,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是第一位會見巴勒斯坦總統(tǒng)阿巴斯的西方領導人。在聯(lián)合國大會要求在加沙地帶立即?;鸬臎Q議投票中,法國投下贊成票,而它的盟友大多選擇棄權。
有些論者說,法國政府奉行的“戴高樂主義”是一種“現(xiàn)實到不能再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主義”。但上述選擇顯然與現(xiàn)實主義無關。本刊多次采訪的法國前資深外交官賈斯汀·瓦伊斯,曾認真地計算道:與伊拉克的貿易僅占法國對外貿易的0.2%,“如果考慮經(jīng)濟因素,那么法國應當加入(美國為首的)聯(lián)盟,以獲得石油份額及(侵略成功)之后的其他合同機會”。
瓦伊斯將法國站到盟友對立面的原因,歸結為“歷史悲觀主義”以及“對戰(zhàn)爭的警惕”?!败娛赂深A在今天的法國沒有多大吸引力。”他指出,“人們有對歐洲戰(zhàn)爭歷史的記憶,比美國人更清楚其后果?!贝送猓▏膊徽J可所謂西方和其他世界的“文明沖突”。這些觀念,有雨果式的人道主義,也契合國際社會對人類共同命運的守望。
雨果在其最后一次演講中預言,未來“戰(zhàn)爭會消亡,絞架會被撤除,仇恨會湮滅,邊界線會消失,教法會被廢止;人會活下來”。預言尚未成為現(xiàn)實,但今天的人們依然愿意為此努力。這是中法“對脾氣”的基礎,也是法國能在當今國際局勢中發(fā)揮獨特影響力的前提。
5/2024 總第1127期
衷心希望中法關系越來越緊密,成為中歐關系的典范;希望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為兩國人民造福;希望法國早日對中國實行免簽政策,便利中國人前往法國學習、旅游、交往等。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根據(jù)工作安排,本刊2024年2月12日,2024年2月19日休刊兩期。2月26日恢復出刊。祝廣大讀者新春佳節(jié)愉快!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