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江流域面雨量的氣候變化特征

      2024-03-13 13:49:04李思萍曾欽文陳銀蘭鐘東良巫燕輝
      廣東氣象 2024年1期
      關(guān)鍵詞:中雨量級東江

      李思萍,曾欽文,陳銀蘭,鐘東良,巫燕輝

      (1.河源市氣象局,廣東河源 517000;2.汕尾市氣象局,廣東汕尾 516600)

      東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跨江西、廣東兩省,發(fā)源于尋烏縣椏髻缽山,自東北向西南流經(jīng)河源市龍川縣、東源縣、源城區(qū)、紫金縣,以及惠州市博羅縣、惠城區(qū)等地流入珠江三角洲東部,擔(dān)負(fù)著上述地區(qū)生產(chǎn)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任務(wù)[1-2]。東江流域地勢南低北高,南、北部年均降水量差異大[3-4],東、西部毗鄰粵北和粵東暴雨中心,防汛抗洪形勢異常嚴(yán)峻。

      面雨量是指某區(qū)域(流域)內(nèi)單位面積的平均降水量,能客觀反映該區(qū)域(流域)降水情況[5-6]。流域面雨量與江河徑流來水量、水庫攔蓄泄洪能力密切相關(guān),是評價流域水資源的重要參數(shù),同時是水循環(huán)、氣候-水文模式等研究的重要基礎(chǔ)數(shù)據(jù)[6-7]。已有諸多研究對我國眾多江河流域的面雨量計算方法、雨洪關(guān)系等展開深入討論[8-11],但目前東江流域面雨量的氣候變化特征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過分析近55年東江流域面雨量的氣候變化特征,探索東江流域出現(xiàn)不同量級面雨量的特征和規(guī)律,以期為提高流域面雨量預(yù)測水平打下基礎(chǔ),同時為防汛抗旱、水庫科學(xué)調(diào)度等決策工作提供參考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基于1967—2021年東江流域臨近的尋烏、定南、新豐、和平、連平、龍川、河源、紫金、博羅、惠東、惠陽、深圳等共12個國家氣象站(當(dāng)日)20:00至次日20:00的日降水量資料,參考東江流域面雨量的精確度評價結(jié)果[8-9],通過泰森多邊形法估算12個站點控制流域面積的權(quán)重值計算東江流域逐日面雨量,其中上游站點尋烏、定南、和平、龍川的權(quán)重系數(shù)分別為0.11、0.07、0.09、0.08,中游連平、新豐、河源、紫金的權(quán)重系數(shù)分別為0.07、0.06、0.14、0.11,下游站點博羅、惠陽、惠東、深圳的權(quán)重系數(shù)分別為0.05、0.06、0.12、0.04(圖1)。

      圖1 東江流域范圍內(nèi)氣象站點構(gòu)建泰森多邊形網(wǎng)示意圖

      依據(jù)我國江河面雨量等級劃分標(biāo)準(zhǔn)(表1)[12],統(tǒng)計東江流域不同量級面雨量及其日數(shù)。以24 h流域暴雨定義作為1個流域暴雨日;每年暴雨日面雨量的累加為年暴雨面雨量;每年流域暴雨日的總數(shù)為年暴雨日數(shù);年暴雨面雨量與年暴雨日數(shù)的比值即為年暴雨面雨量強度。

      表1 江河流域面雨量等級標(biāo)準(zhǔn)

      本研究通過線性趨勢法、距平分析、相關(guān)分析法等分析面雨量變化趨勢特征,采用Morlet小波功率譜分析周期變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檢驗和滑動t檢驗突變點,具體研究方法的原理參見參考文獻(xiàn)[13]。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流域面雨量年際變化

      1967—2021年東江流域年平均面雨量為1 764.5 mm,最大值為2 552.5 mm(2016年),最小值為1 097.3mm(2021年)。東江流域面雨量年際變化氣候傾向率為每10年減少17.86 mm,減少趨勢不顯著;中上游面雨量年際變化呈減少趨勢,下游面雨量年際變化呈增加趨勢。從單站降雨量的年際變化趨勢來看,僅博羅、惠陽為增長,其余站點為減少(變化趨勢均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依據(jù)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面雨量旱(澇)年的變化情況,旱年指降水距平百分率≤-25%、澇年指降水距平百分率≥25%。結(jié)果表明,近55年東江流域有3年旱年、5年澇年,澇多于旱(圖2)。旱年集中在多個年代際初期:20世紀(jì)90年代、21世紀(jì)00年代和20年代;澇年集中在多個年代際中期:20世紀(jì)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及21世紀(jì)00年代和10年代。

      圖2 1967—2021年東江流域面雨量年際變化分布

      總體上,東江流域面雨量在20世紀(jì)90年代以前有著約5~10年的豐(或枯)水期交替特征,即1967—1972年少雨、1973—1983年多雨、1984—1991年少雨;而自20世紀(jì)90年代末以來,豐(或枯)水期交替時間縮短至3~5年為主,即1992—1998年多雨、1999—2004年少雨、2005—2008年多雨、2009—2014年少雨、2015—2019年多雨、2020—2021年少雨。流域面雨量豐(或枯)水期交替時間間隔縮短、交替趨于頻繁。年面雨量功率譜曲線上的兩個峰值分別對應(yīng)周期尺度為準(zhǔn)4.5和準(zhǔn)5.7年(圖3),并通過0.05顯著性水平的紅噪音檢驗,可見流域面雨量豐(或枯)水期存在顯著的2~5和5~7年周期振蕩。

      圖3 東江流域面雨量功率譜曲線圖

      圖4 1967—2021年東江流域月平均面雨量及線性傾斜率分布

      2.2 流域面雨量月際變化

      近55年東江流域4—8月的月平均面雨量均在200 mm以上,遠(yuǎn)高于其它月份,屬于多雨季;常年平均面雨量達(dá)1 227 mm,占全年面雨量69.5%;少雨季主要在10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面雨量在100 mm以下,常年平均面雨量約占全年的14.7%。此外,前汛期4—6月年平均面雨量較后汛期7—9月偏多34%。對各月平均面雨量進(jìn)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其變化趨勢(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可見2、4—5、7—10月均為減少趨勢,尤以5、10月的面雨量減少趨勢最大;1、3、6、11—12月為增加趨勢,以6、11月的面雨量增加趨勢最大??梢?—6、10—11月的面雨量變化趨勢差異大,出現(xiàn)旱澇急轉(zhuǎn)的可能性較大。各季節(jié)面雨量年際變化上,春、秋和冬季均呈減少趨勢,夏季為增加趨勢(均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

      近55年東江流域年均雨日為206 d,其中中雨日數(shù)占21.5%、大雨日數(shù)占11.5%、暴雨及以上量級日數(shù)占6.1%(表2)。在不同量級面雨量日數(shù)的月際變化上,3—9月雨日居多,年均雨日19 d以上;8月最多,年均雨日達(dá)25 d;10月—次年1月雨日偏少,尤以12月最少。從各量級雨日對應(yīng)的降水量上看出,中雨占25%、大雨占28%、暴雨及以上量級占33%。前汛期雨日較后汛期偏少,但前汛期面雨量達(dá)到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量級的日數(shù)多于后汛期;后汛期面雨量為小雨和中雨量級的日數(shù)多于前汛期,且特大暴雨量級僅出現(xiàn)在后汛期。

      表2 1967—2021年東江流域各月不同量級面雨量日數(shù)統(tǒng)計結(jié)果 d

      2.3 流域面雨量突變

      綜合Mann-Kendall突變檢驗和滑動t檢驗法分析近55年東江流域年面雨量、不同量級面雨量及日數(shù)的突變特征,年面雨量的突變檢驗結(jié)果(圖5)表明,20世紀(jì)70至80年代UF統(tǒng)計值大于0,并在20世紀(jì)80年代初通過0.05顯著性水平,表明20世紀(jì)70至80年代面雨量主要呈增加趨勢,從20世紀(jì)90年代開始年際變化差異趨于明顯。UF和UB曲線首次相交于2004年,之后于2020年出現(xiàn)第2次相交,通過滑動t檢驗得出突變年份為1991年??梢?,自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年面雨量變化趨勢不顯著,主要為階段性不顯著增加或減少的交替變化趨勢,突變時間為1991年(通過信度水平0.05的顯著性檢驗);另一突變時間在2004年之后的UF統(tǒng)計值穩(wěn)定在0線附近,面雨量變化趨勢開始穩(wěn)定表現(xiàn)為階段性不顯著的增減交替變化。業(yè)務(wù)上與防汛減災(zāi)工作直接相關(guān)的流域面雨量量級主要是中雨、大雨和暴雨及以上降水[14],經(jīng)檢驗不同量級面雨量及日數(shù)序列的突變特征(表3)可以看出,除暴雨以上量級面雨量的突變不顯著外,中雨量級和日數(shù)均在2002年出現(xiàn)顯著突變,大雨量級則在1983年。

      表3 1967—2021年東江流域不同量級面雨量及相應(yīng)日數(shù)的突變特征

      圖5 1967—2021年東江流域面雨量Mann-Kendall突變檢驗(a)和滑動t檢驗(b)

      2.4 突變年份前后不同量級面雨量變化

      以置信水平95%來確定東江流域不同量級面雨量及日數(shù)序列突變時間,結(jié)合UF統(tǒng)計值判斷突變年份前后的變化趨勢特征如表3所示,可見中雨量級面雨量于2002年發(fā)生顯著突變,2002年以前變化趨勢以增減交替為主,期間僅在1972、1977、1991年出現(xiàn)減少趨勢,2002年之后維持不顯著增加趨勢,日數(shù)則在2002年以后呈減少趨勢,可見21世紀(jì)以來中雨面雨量強度有所增強。大雨量級面雨量和日數(shù)在突變年份1983年前后的變化趨勢相一致,均為前增后減的趨勢。暴雨以上量級面雨量及日數(shù)的年際變化呈不顯著減少趨勢,并且無通過檢驗的突變年份,但通過計算暴雨面雨量降水距平值發(fā)現(xiàn)20世紀(jì)70年代至21世紀(jì)10年代各年代際暴雨面雨量和日數(shù)較常年值偏多(或偏少)的年份數(shù)量相差不大,將年降水距平百分率>50%(或<-50%)達(dá)中澇(或中旱)級別以上降水定為降水異常年份。暴雨面雨量達(dá)中澇或中旱級別以上年份共有7年,其中有6年降水異常年份出現(xiàn)在2000年之后(中旱及中澇年份各占50%);2000年之后的暴雨面雨量強度年際變化序列呈緩慢增強的變化趨勢(未通過0.05顯著性水平檢驗),可見自2000年以來降水極端性的特征突顯,防汛抗旱形勢愈加嚴(yán)峻(圖6)。

      圖6 1967—2021年東江流域年暴雨面雨量距平、暴雨日數(shù)和暴雨強度的年際變化

      3 結(jié)論

      1)東江流域年面雨量呈不顯著減少趨勢,中上游面雨量年際變化呈減少趨勢,下游面雨量為增加趨勢。澇年多于旱年,旱年和澇年分別集中在多個年代際的初期和中期。豐(或枯)水期存在2~5和5~7年顯著振蕩周期,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豐(或枯)水期交替間隔時間縮短,交替趨于頻繁。

      2)東江流域春、秋、冬季面雨量呈減少趨勢,夏季為增加趨勢。多雨季、少雨季分別主要集中在4—8、10月—次年2月,其中5—6、10—11月的面雨量變化趨勢差異大,出現(xiàn)旱澇急轉(zhuǎn)的可能性較大。

      3)東江流域前汛期年平均面雨量較后汛期偏多,雨日較后汛期偏少,前汛期面雨量達(dá)到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量級的日數(shù)多于后汛期,但后汛期面雨量為小雨和中雨量級的日數(shù)多于前汛期,且特大暴雨量級僅出現(xiàn)在后汛期。

      4)東江流域面雨量在20世紀(jì)90年代開始年際變化差異趨于明顯,并在1991、2004年發(fā)生突變,主要表現(xiàn)為階段性不顯著的增減交替變化趨于穩(wěn)定。除暴雨以上量級面雨量的突變特征不顯著外,中雨、大雨量級分別在2002、1983年發(fā)生顯著突變。

      5)中雨量級面雨量在2002年以前呈增減交替變化,21世紀(jì)以來為增加趨勢;大雨量級面雨量在突變年份1983年前后呈前增后減的變化特征;暴雨以上量級面雨量的年際變化呈不顯著減少趨勢,但21世紀(jì)以來年暴雨面雨量異常偏多(或偏少)年份劇增,極端性特征突顯。

      猜你喜歡
      中雨量級東江
      起落架用30CrMnSiNi2A鋼表面Cd-Ti鍍層在海水和鹽霧環(huán)境中的腐蝕行為研究
      下 雨
      淺談跨座式單軌交通建設(shè)中雨污水管線遷改工作
      無題(6)
      21連勝
      萬綠水 東江請原創(chuàng)歌曲|全國征集
      嶺南音樂(2016年4期)2016-11-21 09:25:24
      東江本地早快速投產(chǎn)配套技術(shù)研究
      浙江柑橘(2016年4期)2016-03-11 20:12:58
      湖南東江水庫移民農(nóng)業(yè)事業(yè)單位體制改革探討
      東江縱隊
      軍事歷史(1984年2期)1984-08-21 06:27:02
      菏泽市| 开原市| 河北区| 三穗县| 定西市| 息烽县| 贵南县| 南部县| 垫江县| 思茅市| 南川市| 阳泉市| 武定县| 都安| 那坡县| 奈曼旗| 革吉县| 洪洞县| 秭归县| 元谋县| 建德市| 昆山市| 通化市| 舟曲县| 桦甸市| 乐陵市| 永胜县| 东城区| 汶川县| 延川县| 双鸭山市| 平安县| 博野县| 格尔木市| 麻栗坡县| 新竹县| 邹城市| 弋阳县| 博乐市| 东乌珠穆沁旗| 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