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讀書,多動一分腦筋,會多一分收獲。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有些奇怪:難道還有讀書不動腦的嗎??是呀,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腦力勞動”,打開書本,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圖畫映入眼簾,頭腦里就在不斷對這些文字、圖畫進行解讀,以接受文字、圖畫傳達的信息。
這當然是在動腦,但我以為這樣的動腦是最初步的,這里想說的動腦是更進一步的思考、思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對事物迷惑不解。讀書是重要的學習,是否可以把夫子的意思發(fā)揮一下:讀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讀則殆。我覺得這種發(fā)揮基本符合夫子的思想,只不過把“學”的范圍限定了一下,學習的途徑是很多的。其實,夫子所言的學,恐怕主要是指讀書。
我讀書不多,談不上有什么經(jīng)驗體會,不過彎路、岔路、直路到是走過一些,難免有些想法?,F(xiàn)在回想起來,就讀書而言,我做過幾方面的事:努力讀懂一本書,集中思考一個或一類問題,爭取有所得、有所“悟”。
讀有的書,純粹是為了消遣,那就翻翻即可,明白多少是多少,似懂非懂也無所謂。讀有的書則不然,是希望有所得的,那就要努力讀懂。如果是一本理論方面的書,不但需要明白字面的含義,還要一章一節(jié)地想想:這章、這節(jié)講了些什么。讀完全書,掩卷思索一下本書的基本觀點,這本書的觀點有何得失,那些觀點是獲得的新知,對哪些觀點持有不同意見。如果可能,還可以對同類書進行比較,看看這本書有無創(chuàng)見。一次參加圖書評獎,我覺得有一本論著很不錯,于是積極推薦。大家一起討論時,一位專家說:這本書的確不錯,但是作者以前寫過幾本這個領域的書,這本書較他已出版的書基本上沒有新的創(chuàng)見,為了鼓勵創(chuàng)新,還是不入選為好。聽了這位專家的話,我很汗顏!這本書我讀了,好像也讀懂了,其實沒有真正懂,有點“井底之蛙”。
讀文學書、特別是小說,則與上述有所不同。讀小說,最基本的是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命運了然,知曉了故事。如果進一步想,我們是不是領悟了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要表達什么。雖然有人反對“主題論”,認為小說就是作家自我內(nèi)心的流露、情感的抒發(fā),或者是對人性的表達。我不大同意這些說法。且先不論是否稱為“主題”,即使是作家內(nèi)心的流露、獨白,那他總要流露、獨白點什么吧,難道就是一堆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文字嗎?這,恐怕連作家本人也不認可。至于“人性”,本身就是一個“題目”,作家表達的人性,不過是一個分題罷了。我讀小說,好像還沒有發(fā)現(xiàn)無“主題”的。
小說表達一種觀念、思想,是通過文學手段實現(xiàn)的: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懸念跌出的人物命運,動人的敘述描寫,或雅或俗的優(yōu)美文字……我讀鄧一光的長篇小說《我是太陽》,被震撼不已,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感到是近年來讀到的最動人的小說,主人公關山林是難得的、成功的“軍人英雄”形象。掩卷想想,小說哪里打動了我?關山林是英雄,這個英雄可敬、可信、可親。他有崇高的理想,幾十年槍林彈雨,出生入死,遍身傷痕累累,戰(zhàn)功赫赫,卻也大錯小錯不斷;錚錚鐵骨,又熱愛生活,有七情六欲,兒女情長;是戰(zhàn)“神”,也是聽得見他的呼吸、感得到他的體溫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寫戰(zhàn)爭、軍人生活簡直絕了,不僅有生死廝殺,甚至連“洞房花燭”的描寫、表達,都全是軍事術語……讀一部小說,如果能領悟到了它的妙處,那就可能讀進去了。
我比較笨拙,領會一本書的“魂”(主題)、體味一本書的“韻”,往往需要動一番腦筋。
有時候,或出于工作、研究需要,或興趣所致,會圍繞一個方面或一個問題,集中閱讀一些書。這大概屬于“帶著問題學”吧。欲達目標,先要一本本地讀懂這些書,還要從這些書里去收集有關道理、知識,找出書中所述與問題的關聯(lián),深入理解、分析、歸納,尋求問題的答案。這些,不動腦筋顯然是不行的。
至于“悟”,本身就是思維活動,基本上是一個動腦筋的問題。大家都說人的悟性有高低之分,我不反對。我也感到人的悟性因人而異,特別是在一些特殊領域,如音樂、藝術、運動……人與人之間悟性的差別是明顯存在的。但是,我同時認為,人的悟性與動腦筋的程度有很大關系,不動腦,會有悟性嗎?佛家講修行以“悟”,這修行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動腦筋”,冥想凈慮,行坐參悟……我以為悟性還與讀書有關,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神”恐怕是悟性的一種顯現(xiàn)。一般來說,讀書多,悟性較高。不過,讀書多少與悟性高低的關系不是絕對的,有人讀書并不多,然悟性很高;有人讀書不少,悟性卻并不高,甚至是一個書呆子。我認為,這種情況與動腦筋的程度關系很大,不動腦筋下功夫讀懂書,不動腦筋思索、融會貫通,不動腦筋體悟,讀書再多,悟性從何而來?
我這個人雖然悟性不高,但畢竟讀過一點書,又虛度八十個春秋,也不是完全不動腦筋,故感想并非全無。我將自己的感想寫成了兩本小書《座右無銘》、《老馬說途》。我屬馬,已過八旬,算得是一匹老馬了,雖因駑鈍談不上“識途”,但對走過的路依稀有些印象,對世態(tài)風雨、人情冷暖尚存些許記憶。
不只是我,好多朋友都認為:讀書,多動一分腦筋,會多一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