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
在數(shù)不勝數(shù)的英雄偉人中,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寫歷史的人并不多。毋庸置疑,俾斯麥必定是其中之一。用一位歷史學家的話說:“俾斯麥于 1862 年 9 月 24 日被任命為首相,從此開始了他令人驚嘆的生涯,不僅以無與倫比的方式解決了憲法糾紛,而且使德意志在普魯士領(lǐng)導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從而在德國和世界史上永遠打下了他的印記?!?/p>
然而,俾斯麥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自始至終都處于爭議之中。例如,俾斯麥第一次以首相的名義發(fā)表他著名的鐵血政策的演講就引來一片嘩然。許多人都曾被這篇經(jīng)典演講深深打動,毫不猶豫地變成俾斯麥的鐵桿粉絲。俾斯麥也從此以鐵血宰相之名為后人所銘記。但很少有人知道,俾斯麥的這篇著名演講差點斷送了他的前程。
1862 年 9 月 30 日,47 歲的俾斯麥第一次出席議會的預算委員會。此時,距離他被進退維谷的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還不足一周。臨危受命的俾斯麥面臨的當務之急,是說服議會通過政府關(guān)于軍事改革和增加總預算的建議。沒想到侃侃而談的俾斯麥竟然跑題了。
他面對 28 名委員心血來潮地即興抒發(fā)了一通老生常談的感想:“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不是取決于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取決于自己的力量。普魯士必須積聚力量,掌握力量,等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幾次了。維也納條約所規(guī)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已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shù)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只能通過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肯定沒有想到,不經(jīng)意間的吐槽竟然會成為傳誦久遠的金句,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至今普遍使用的詞匯“鐵血”。第二天,他照例給夫人寫信講述昨天的經(jīng)歷,壓根兒沒有提到他發(fā)表的鐵血政策演講。當所有報紙都開始討論首相的這段言論后,他才意識到自己莫名其妙就上了“熱搜”。
更糟糕的是,在外地度假的威廉一世也在報紙上讀到了關(guān)于這次講話的消息。他不能確定,俾斯麥到底是想追求一支現(xiàn)代化的強大軍隊,還是想發(fā)動一場危險的戰(zhàn)爭?威廉一世開始擔心,力排眾議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會不會是一場風險太大的豪賭?如此口無遮攔的俾斯麥會是一名力挽狂瀾的合格首相嗎?自己是否應該在可能輸?shù)醚緹o歸之前及時改弦易轍?國王隨即宣布,他將在 10 月 4 日返回柏林。
自信滿滿的俾斯麥特意趕到位于柏林以南約有七十公里的于特堡小車站,率先見到了悶悶不樂的威廉一世。國王直言不諱地告訴俾斯麥,他的鐵血政策可能會激發(fā)一場氣勢洶洶的革命,那時候“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但是俾斯麥從容回答說:“我們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當火車最后開進柏林車站的時候,國王又一次被口吐蓮花的俾斯麥成功說服,放棄了解除他首相職務的任何想法。
暫時度過免職危機的俾斯麥再接再厲,妙手化解了國王和議會之間的僵局。1863 年 1 月 14 日,普魯士議會復會。三天后,俾斯麥在下議院發(fā)表演講,提出了同樣著名的“憲法漏洞”理論。
威廉一世國王希望擁有軍隊的完全統(tǒng)治權(quán),拒絕接受任何干預,而議會卻堅決要求保留軍費開支和服役年限的審批權(quán)力。盡管沮喪的國王屢次以退位相要挾,可是理直氣壯的議會仍然拒不讓步。正是在這場政治危機之中,俾斯麥成了國王手中的救命稻草。
現(xiàn)在,該俾斯麥出手了。他提醒議員們,按照普魯士憲法,一切法律,包括預算,必須是政府的三個部分——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一致同意的產(chǎn)物。當這三部分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哪個部分應該屈服呢?很遺憾,憲法沒有給出任何說明。這就是憲法的“漏洞”。既然僵局已經(jīng)形成,那么為了防止政府停擺,預算方案就應該繼續(xù)遵照上一年執(zhí)行。如此一來,國王就可以完全無視議會的干預,繼續(xù)我行我素地掌管軍隊。
俾斯麥的“漏洞”理論又一次引起爭議。議會中的多數(shù)黨進步黨拒不接受俾斯麥的論證。進步黨的領(lǐng)袖??县惪诵Q,俾斯麥的做法意味著議會被剝奪了最重要的預算審批權(quán),以后這個肆無忌憚的政府將在國內(nèi)實行軍刀統(tǒng)治,在國外進行戰(zhàn)爭。他相信,對普魯士的自由幸福來說,俾斯麥是最危險的首相。但是,俾斯麥不為所動,自行其是,自由自在地支配他認為必要的一切經(jīng)費。首相和議會形成了奇怪的對峙,看似水火難容,卻又相安無事。只是威廉一世時常提心吊膽,常常站在王宮的窗前,看著下面的庭院,暗自念叨說:“在王宮庭院的那塊地方,人民會給我豎立斷頭臺?!?/p>
不過,威廉一世和俾斯麥都沒有登上斷頭臺。一年后,普魯士聯(lián)合奧地利擊敗了丹麥,瓜分了石勒蘇益格 - 荷爾斯泰因地區(qū)。三年后,普魯士擊敗了昔日的盟友奧地利,奪取了德意志各邦的霸主地位,組建了北德意志聯(lián)邦。八年后,普魯士擊敗拿破侖三世的法國,長驅(qū)直入占領(lǐng)巴黎,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為威廉一世舉行了德意志皇帝加冕禮,宣告了德意志帝國的創(chuàng)立。三場戰(zhàn)爭的巨大勝利不僅讓俾斯麥順理成章地成為普魯士親王和德意志帝國宰相,更重要的是讓議會中的各個政黨失去了挑戰(zhàn)俾斯麥的勇氣。
后來,很多人都深信不疑,是俾斯麥精心策劃了這三場戰(zhàn)爭,最終締造一個帝國。事實上,俾斯麥曾說:“政治人物就好比是森林中的健行者,他固然清楚自己行進的路線,卻不曉得將在哪一個地點走出森林……只要有任何解決方案能夠讓我們不必打仗就實現(xiàn)普魯士的擴大和德國的統(tǒng)一,我都會欣然接受?!辟滤果湉奈囱陲椝恼文繕?,就是不擇手段地擴充普魯士的勢力。除非德意志帝國有助于提升普魯士的國力和聲望,否則他對于締造帝國毫無興趣。他堅信“一個偉大國家的唯一健全基礎(chǔ)是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除了自身的利益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一個偉大國家為之戰(zhàn)斗”。這個偉大國家當然就是普魯士。
當俾斯麥在菩提樹下街遭遇暗殺死里逃生時,柏林大學的一位教授匆匆跑進這條街上的一家書店,憤慨地喊道:“這個國家的左輪手槍質(zhì)量太差!”這位教授就是著名的生理學家杜波伊 - 雷蒙。然而四年后,隨著普奧戰(zhàn)爭的勝利和北德意志聯(lián)邦的建立,杜波伊 - 雷蒙教授在大學禮堂發(fā)表演講,宣稱所有柏林的教授都是霍亨索倫王朝精神的守護者?;艉嗨鱾惣易逭瞧蒸斒客跏?,也是俾斯麥一生鞠躬盡瘁的效忠對象。
事實上,“與時俱變”的不僅僅只有柏林的教授們。在那個倒霉的刺客自殺身亡后,普魯士有很多人舉行悼念活動,批評俾斯麥的獨斷專行。但兩個月后,當擊敗奧地利的喜訊傳來,情形頓時大不相同。人們成群結(jié)隊地擁擠到俾斯麥家門外,振臂歡呼,高喊首相的名字。俾斯麥偕夫人站在窗口前,向歡樂的人們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君主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對于德意志民族來說,勝利比自由更重要。傲慢頑固的俾斯麥無疑深諳此道。
盡管俾斯麥生前身后始終爭議不斷,但是至少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認,俾斯麥并沒有稱霸歐洲或者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一旦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奠基大業(yè),俾斯麥在余下的執(zhí)政時期扮演著“正直的中間人”的角色,致力于謀求歐洲列強之間的勢力均衡。從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踩油門,現(xiàn)在是踩剎車。
俾斯麥最大的失敗其實是后繼無人。俾斯麥治國藝術(shù)的訣竅是:“不要使政策在執(zhí)行時超越危險的界限,要為體面的退卻和改組留有選擇余地。”可正如英國歷史學家艾倫·帕麥爾所說:“思想上具有這種適應能力的政治家無論在德國或其他國家都是寥寥無幾的。”等到九十歲的威廉一世因肺炎逝世,縱然是俾斯麥也已經(jīng)注定無力回天了。隨著年少輕狂的威廉二世上臺,俾斯麥不得已黯然辭職。從此以后,看似如日中天的德意志帝國便悄然踏上毀滅之路。
(摘自《家族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