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
武德九年(626),李淵六十歲。
十三年前,李淵的幾個娃,早已長成健壯青年,然命運弄人,在此時他卻痛失愛妻。九年前,李淵在太原起兵,繼而波譎云詭,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入局關中的李淵,竟然在風云際會間登上帝位,開啟大唐開國的序幕。在這一過程中,助力老父成大功者,非二娃李世民莫屬。晉陽起兵,他是鼓動者、蓄謀者與實際操作者。征戰(zhàn)四方,向西打敗割據(jù)隴西之地的薛家,向北掃蕩劉武周、劉黑闥,向東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全都是他的功勞。
兒子英勇果敢,老爸自然是高興的??墒窃僖幌?,李淵卻又有些不安。因為他與妻子的四個兒子,李世民只是次子,按照宗法制,有資格繼承家業(yè)的,非嫡長子莫屬,但這個嫡長子,卻是功勞遠遜于李世民的李建成。
在進入長安之后,李淵成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他立即冊封李建成做自己的世子,而老二李世民只能是秦國公,當然為了表示安慰,給他加了一個京兆尹的官。
“世民,你很好,可是建成是你哥??!”李淵其實看得遠,他在此時已經想到了隋朝當年的太子與藩王之爭。這太子,便是隋文帝楊堅的長子楊勇。這藩王,則是次子晉王楊廣。楊堅,隋朝的開國之君,你不能說他沒眼力見兒吧?他可是韜光養(yǎng)晦二十年,從北周權臣宇文護的猜忌打擊、暴力君王宇文赟的反復試探之下活過來的人,可是面對兩個兒子的明爭暗斗,他也沒有太多辦法。
按宗教禮法嫡庶長幼,自然是選楊勇;按才學品格,則楊勇和楊廣的差距也并不是很大。事實上唯一的問題,就是一個“勢”字。楊廣用他的銀子和花言巧語,成功地把楊素為代表的大臣們拉攏到自己旗下,又用自己的百般討好加千般算計,將老媽獨孤皇后對哥哥楊勇的寵愛完全奪走。結果到了最后,幾乎所有人都在楊堅面前贊美弟弟楊廣,誹謗哥哥楊勇。
就是這樣,楊勇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皇儲之位,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最終遭楊廣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自盡。李老爹完全清楚:若是認為弟弟才德兼?zhèn)?,就廢黜才能可能稍遜的哥哥,意味著什么,又可能會造成怎樣的后果。然而,李淵也明白,老二李世民從太原起兵那一日起,建了那么多軍功,這份家業(yè),卻說要交給坐在屋子里始終未曾出過大力、更無大功的兄長,理由僅僅是他比你早生了幾個日子,你能服氣?能甘心?
而事實上,就算老二李世民能甘心,跟隨他出生入死的謀士武將們也恐怕不能甘心。他們要推著李世民往前沖,就算你不想爭皇儲之位,我們也一定要你爭。因為你不爭,不但是你的悲傷,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悲傷。
究竟是選李建成,還是選李世民做自己的接班人?李淵其實很難給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既然很難,那就選擇最天然最簡單的選項。這選項是老天給的,老天注定了李建成是大哥,那么李建成就是帝國的接班人。李淵的這個選擇,不能說沒有道理,至少在數(shù)千年的中國歷史中,這是一個認可度最高的選項。
事實上,立賢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樣的弟弟能算“賢”,足以讓哥哥拱手相讓權位?表面上,“賢”的標準,一定是以“才能”為唯一衡量標準。但在真正的“賢”評價體系中,這個人是否得到家長的偏愛;是否有一個強有力的舅舅;是否有一群狐朋狗友幫他搖旗吶喊;是否有“身邊人”幫他通風報信……這些不可能出現(xiàn)在表面上的元素,往往更勝過你的“才能”。
換而言之,所謂“選賢立之”,背后完全是人脈因素的一種博弈。古人如周公,都懂得一定要把這種“才能以外的人為因素”撇除。所以到最后,周公得出結論:賢與不賢,過于主觀;“嫡長子繼承制度”至少可以避免這個因素,所以比“選賢”更“靠譜”。
唯一讓李淵為難的,就是老二實在太優(yōu)秀了。優(yōu)秀到就算當?shù)南胴熈P他,但一旦外有緊急事務,就不得不堆起笑容,夸他贊他,然后把兵權交給他,讓他帶兵出征,擊退外敵。
所以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李淵其實是在維持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之間的微妙平衡。對李建成,他的態(tài)度是,太子給你做,軍隊給你一部分,但你不能欺壓你弟弟;對李世民,他的態(tài)度則是,天策上將給你做,軍隊也由你掌管一部分,但你不能搶班奪權威脅你哥哥的皇儲地位。
但事實上,李淵這種態(tài)度,既不能遏制李建成試圖一舉清除李世民勢力以絕后患的態(tài)度,也不能解決李世民渴求突破哥哥打壓的決心,反而促成了兄弟二人以硬實力解決對方的決心??梢哉f,這樣一來,悲劇已經鑄成。兄長看不到弟弟的優(yōu)秀,弟弟看不到哥哥的寬仁。表面上還得做出兄友弟恭的和諧模樣,內里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兇惡斗狠,而這種斗狠,殘忍程度往往超過任何一場外戰(zhàn)。
最后便是玄武門事件。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而李建成,也從宮廷嬪妃那里獲得了李世民可能要馬上動手的消息,他對李元吉說:“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贝_實,李建成也已經做好了武力解決問題的準備,而且信心十足(他與李元吉當時在長安地區(qū)直接擁有的精銳兵力就達兩千人,而秦王府的兵力顯然低于這個數(shù)字),也因為信心過于充沛,他打算先“入參”,得了父親李淵的旨意,再來討伐李世民。
歷史,就是在這一刻,劃出了兄弟二人的不同命運。
(摘自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