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步兵軍陣的隊列

      2024-03-22 11:13:38李碩
      領(lǐng)導文萃 2024年4期
      關(guān)鍵詞:李靖盾牌步兵

      李碩

      冷兵器時代步兵軍陣的特征是隊列嚴密而非疏散。至于軍陣中的隊列具體如何組成,隊列中每名士兵之間的距離多大,史料中缺乏詳細記載,現(xiàn)根據(jù)能搜尋到的有限材料進行論證。

      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周人共集中了“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尚書》中的《牧誓》即武王對將士的臨戰(zhàn)演說,現(xiàn)場感很強,可能有真實的史料依據(jù)。其開端是: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鄧、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武王先歷數(shù)自己的部下軍官及同盟軍,要求他們列成臨陣戰(zhàn)斗隊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比爾干”一句。據(jù)經(jīng)學家注釋,“干”是盾牌,“比”是連接之意。士兵作戰(zhàn)靠盾牌提供保護,所以盾牌之間要盡量緊密不留縫隙。商紂王有叔名“比干”,說明這種戰(zhàn)術(shù)動作在當時很普遍,并非周人或周武王的獨創(chuàng)。

      秦代軍陣的隊列,可以從秦陵兵馬俑軍陣中獲得較具體的認識。一號俑坑以步兵為主,軍陣寬57米,最前排每行68人,平均每人占寬度近0.9米。兵馬俑形體比真人略大,則實戰(zhàn)中每名士兵占據(jù)的寬度在0.8~0.9米之間。但出于俑坑地宮形制的局限,兵馬俑坑并不能完全代表真正軍陣。因為俑陣中要留出夯土隔墻的空間,以便架設(shè)頂層棚木。這樣,十道隔墻把軍陣主體分割為十一個縱隊(除了最前端三橫列弩兵)。每個縱隊寬度為一輛戰(zhàn)車,或四名士兵。這與中國古代步兵以伍(5人)、什(10人)為基本編制單位的習慣不符。這可能是工程制約了對真實軍陣的再現(xiàn):戰(zhàn)車的寬度決定了地宮縱隊的最大寬度,如果再要加寬,就需要頂層的棚木更長,這無疑增加了成本和施工難度。秦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方陣中沒有盾牌的遺存。江陵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盾和甲都是違法者繳納罰款的計量單位,說明秦軍中不應(yīng)缺乏盾牌。但秦俑中為何沒有裝備盾牌,卻不太容易解釋。

      從戰(zhàn)國到漢代的兵書中也多有強調(diào)步陣必須密集、嚴整的原則。《司馬法·定爵》篇云“凡陳,行惟疏,戰(zhàn)惟密”,即指出軍陣作戰(zhàn)時隊列一定要密集。但此處的“行”需作一辨析:“行”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軍陣的行列;一是動詞“行進”之意。此處“行”與“戰(zhàn)”對稱,則應(yīng)當是行進之意。意思是當軍陣移動時,為了機動迅速,戰(zhàn)士行列應(yīng)當疏散一些,但對敵作戰(zhàn)時,則必須密集。《尉繚子·兵令上篇》亦云:“陣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即戰(zhàn)陣密集是為了堅固,使敵軍不易突破。但“鋒”宜稀疏,此“鋒”與陣相對舉,其意義不甚明確,可能是指起先鋒作用的騎兵、戰(zhàn)車部隊,類似秦陵兵馬俑中由車、騎兵組成的二號坑方陣,他們沖鋒時要靠馬匹奔馳的速度,所以在進攻中不能太密集?!读w·戰(zhàn)步》篇在討論步兵遭遇到敵車、騎兵的突然攻擊時,認為必須“堅陣疾戰(zhàn)”,即靠堅固的步兵行列抵擋敵軍進攻。

      漢代到隋代的數(shù)百年中關(guān)于步兵戰(zhàn)陣的兵書理論較少。但從這一時期的軍事實踐看,步兵仍沿襲以外圍盾牌為掩護,組成緊密軍陣的傳統(tǒng)。為對抗這種步陣,必須從其最外圍隊列打開缺口。在南朝劉宋元嘉末的內(nèi)戰(zhàn)中,沈法系對抗太子劭一方的進攻,他命士兵砍伐塹壕外的大樹,將樹干縱向倒放。敵步兵前來進攻時,隊列被倒地的樹干、樹枝分開,盾牌行列出現(xiàn)了缺口:“賊劭來攻,緣樹以進,彭棑多開隙”(彭棑即盾牌)。沈法系乘機命令弓箭手射擊,射死大量敵軍。劉宋后廢帝時,桂陽王劉休范起兵進攻建康,蕭道成指揮反擊,雙方展開一場數(shù)百人規(guī)模的戰(zhàn)斗。蕭道成部下的“三齊射手七百人,引強命中”,戰(zhàn)斗力很強,休范軍展開進攻時“皆推楯而前”。蕭道成則指揮射手迂回到敵側(cè)面,“分兵橫射”,繞開了敵盾牌防護的正面,射死、傷敵百余人,迫使其撤退。這和商紂之際“比干”的步兵隊列方式完全一致。

      到唐初的《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則提出了一種比較稀疏的步陣排列方式,軍陣基本單位為50人隊,每隊占據(jù)十步見方的空間,隊之間左右間距也是十步。隊間空隙之后二十步,則是后排的預(yù)備隊(駐隊):

      諸教戰(zhàn)陣,每五十人為隊……隊別相去各十步,其隊方十步,分布使均。其駐隊塞空,去前隊二十步。

      一步為五尺,當時一尺約今0.3米,則一步為1.5米,十步為15米,這是每隊五十人占據(jù)的空間。至于每隊的隊列:

      諸每隊布立,第一立隊頭,居前引戰(zhàn);第二立執(zhí)旗一人,以次立;左傔旗在左次立,右傔旗在右次立。其兵分作五行,傔旗后左右均立。第一行戰(zhàn)鋒七人次立,第二行戰(zhàn)鋒八人次立,第三行戰(zhàn)鋒九人次立,第四行戰(zhàn)鋒十人次立,第五行戰(zhàn)鋒十一人次立,并橫列,鼎足分布為隊。隊副一人撰兵后立,執(zhí)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

      如此,自第一至第五行分別有普通士兵7、8、9、10和11人。另外,隊頭在整個隊列之前;執(zhí)旗、左右傔旗共3人,站在隊頭身屆的第一行中,則第一行共有10人。這樣,每隊列成5個橫行,平均每行10人。由于每隊占據(jù)的橫寬為15米,平均每名士兵橫向占據(jù)1.5米的寬度。與兵馬俑等軍陣相比,李靖步陣的士兵隊列相對稀疏。但李靖同時又說,為了防止敵軍集中兵力突擊,我軍指揮官所在的隊要由三個普通的五十人隊組成,這種三合一隊占據(jù)的空間不變,還是十步見方,則士兵密度比普通戰(zhàn)隊要大三倍。按照李靖的部署,每支三千人左右的軍隊,指揮官身邊要有兩到三個這種密集戰(zhàn)隊。在進行日常操練時,甚至還要進行五隊、十隊合成一隊的訓練。當500人擁擠到15米見方的空間中時,以每人占據(jù)0.5米的寬度計算,每行可容納30人,前后共17行,每行前后縱深不到1米,這種擁擠程度顯然無法作戰(zhàn),需要向外擴展空間,但李靖對此并未作出說明。所以,《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中的步兵隊列原則,今日多有難以解釋之處,姑且存疑以俟方家。

      至于藍永蔚構(gòu)擬的步兵陣列前屆間距和左右間距完全相同,也缺乏史料依據(jù)和現(xiàn)實基礎(chǔ)。明代戚繼光編練抗倭軍隊時,用過兩種隊列編組形式。一種是他獨創(chuàng)的“鴛鴦陣”,另一種是古老的“立隊法”,即每“伍”五名士兵列一橫行,伍長居中,前后四個伍組成一小方陣“隊”:

      立隊法:以伍層站立,隊長居前,伍長居中,以成一方,縱橫成行。古所謂行伍,即此法也。

      這種由小的橫行構(gòu)成的20人方隊,和《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中的50人隊方陣構(gòu)成原則基本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步兵所謂“方陣”,一般指長度和寬度基本相同,而非士兵的行數(shù)和列數(shù)相同,即士兵的前后間距和左右間距不一定相同。所以戚繼光“立隊法”橫向有5人,但縱向只有4人,左右間距小于前后間距。再如秦陵兵馬俑方陣,每個探方橫向平均有23人,縱向平均有18人,左右間距亦小于前后間距。前述《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中,50人小隊成橫向5行、每行10人,占據(jù)十步見方空間,則前后間距為左右間距的二倍。再如中國2009年國慶閱兵方陣,橫向每行25人,共14行,前后間距亦大于左右間距。冷兵器戰(zhàn)爭的隊列左右間距較小,是為了隊形緊密、對敵作戰(zhàn)堅固,前后間距稍大則是便于隊列行進的機動性。

      (摘自《南北戰(zhàn)爭300年:中國四至六世紀的軍事與政權(quán)》)

      猜你喜歡
      李靖盾牌步兵
      雷厲風行的功臣——李靖
      隱形的盾牌
      步兵班前進
      步兵班前進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商情(2018年16期)2018-06-08 14:05:18
      “金盾牌”奪金記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新傳
      文韜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軍事家李靖
      軍事歷史(1997年3期)1997-08-21 02:30:00
      九二式步兵炮傳奇
      軍事歷史(1988年6期)1988-08-21 01:57:54
      瑞丽市| 内乡县| 齐齐哈尔市| 清水河县| 屯昌县| 刚察县| 丹江口市| 洮南市| 寻甸| 资中县| 加查县| 岳西县| 巧家县| 怀远县| 阳山县| 五大连池市| 桂平市| 静宁县| 内丘县| 大埔区| 札达县| 泰和县| 睢宁县| 新余市| 南投市| 玉门市| 元氏县| 赤城县| 博湖县| 天全县| 彰武县| 尼勒克县| 海兴县| 旅游| 鲜城| 泸西县| 偃师市| 灵璧县| 留坝县| 栾川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