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
在網(wǎng)上看到一本小書《查令十字街 84號》,豆瓣書評里有這樣一句話:“從未謀面,莫逆于心?!眱H此八字,已將吾心俘獲,繼而神往。
海蓮·漢芙是一位住在紐約的窮苦作家,專寫劇本謀生。因為一則“專營絕版書”的廣告,她結(jié)識了倫敦查令十字街 84號的古舊書店經(jīng)理——儒雅而飽富學識的弗蘭克·德爾。從此,兩人魚雁往返,前后長達二十載。一個愛書、買書,一個尋書、寄書,相互之間原本是一場再平常不過的商業(yè)往來,卻因雙方的真誠與信任,使兩人咫尺天涯的友誼漫溢開來。他們彼此相知相惜,溫暖靜謐地把對方放在心上。
通信之初,海蓮·漢芙得知二戰(zhàn)后的英國物資短缺,于是她在給弗蘭克·德爾寄書款的同時,也給書店寄去一些食物及生活用品,囑咐弗蘭克·德爾分發(fā)給他的同事們。海蓮·漢芙的生活并不寬裕,卻如此慷慨大度,她的善良讓書店的全體員工視她比親人還親,紛紛與她通信。接著,弗蘭克·德爾的妻子也開始和她通信。再后來,弗蘭克·德爾八十多歲高齡的鄰居老太太也加入到通信的行列中。眾多人物一一登場,他們在與海蓮·漢芙的每一次通信里,都表達了最誠摯的謝意。雖然相隔萬里,人心與情感卻在平淡的文字里生香,在歲月的時空里璀璨。海蓮·漢芙的信中充滿了輕松調(diào)侃、風趣幽默,而弗蘭克·德爾依舊保持自己中規(guī)中矩的謙謙君子形象。弗蘭克·德爾是典型的紳士,也是一個好丈夫。他對熱情的海蓮·漢芙的唯一回報,便是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地為她尋覓各種好書。他因此頻繁地拜訪豪宅、出入鄉(xiāng)間,不辭辛勞。
然而,面對那個在心里想象過無數(shù)遍的查令十字街 84號,面對那個在心底呼喚過無數(shù)次的“我的書店”,面對弗蘭克·德爾全家及全體同事的熱情誠邀,海蓮·漢芙的英國之行最終沒有成行。雖然她的友人們先后替她去拜訪過那個地方,但遺憾的是到最后,因為種種原因,海蓮·漢芙終究沒有踏上那片魂牽夢縈的土地,終究沒有見到自己想要見的人。
在他們保持通信的第二十個年頭的冬天,海蓮·漢芙在夜深人靜捧杯獨坐之時,打開了一封剛剛收到的、與以往的包裝不一樣的信件。那一夜她再也無法入眠——那封信告訴她,弗蘭克·德爾已在兩周前去世。猝不及防的傷痛、撕裂心肺的感覺,讓海蓮·漢芙嚎啕大哭起來……
《查令十字街 84號》一書,沒有煙花般的絢爛,沒有夏花般的熱烈;沒有濃情蜜意,沒有花前月下。全書無關(guān)風月,卻宛若涓涓細流,清澈無聲;又似空山新雨,潔然無塵。讀完后,那種至真至純的友情令人難忘,它跨越了漫長歲月,跨過了浩瀚海洋,輕輕融入心房。真摯的情感,在尺牘之上、字里行間跳躍綻放,化為永恒。
海蓮·漢芙在給友人的信中如是說:“但是,書店還在那兒,你們?nèi)羟『寐方?jīng)查令十字街 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短短幾句牽掛,勝卻千言萬語。
這是一場緣于書籍的、時光隧道里的神遇,海蓮·漢芙展現(xiàn)了善良、信任、坦誠、純粹這些高貴的人類品質(zhì)。拋開故事本身不說,單是你來我往的書信日子能堅持二十年之久,便足以令人感動。正如此書譯者所言:“把手寫的信件裝入信封、填了地址、貼上郵票,這種曠日費時的書信往來,必須具有無可磨滅的魔力,書中的寄件人、收信者雙方皆然。”
往后余生,云中錦書已不再,往后的往后,還會有誰給書信的天空再添華彩?
如果明天,你突然收到一封,我寫給你的飄著墨香的信件,你是驚訝,還是笑我癡癲?你會不會也坐于案前,拿出一筆一紙,寄我一封溫暖的回信?
(編輯·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