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高中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區(qū)域認知、人地協(xié)調觀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1]。而將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受到了諸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關注,為此他們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研學旅行是國家倡導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熱點之一,現(xiàn)已成為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式。地理以地理實踐力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且是基礎教育階段唯一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學科,無疑是研學旅行的最佳課程。而研學活動的設計是有效開展研學旅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以大連金石灘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為研學實踐點,將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入研學旅行,以此探究研學旅行活動設計和評價的策略。
一、研學地選取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坐落于遼東半島南端,主體以半島南部沿海山水為核心,以黃渤海兩海岸的海蝕地貌、構造景觀、完美的古生物化石、上寒武系層型剖面、各種沉積構造等地質遺跡為主要景觀。公園被譽為“奇石的園林”“天然地質博物館”和“凝固的動物世界”,是一個多種地質遺跡資源并存,集科學性、美學觀賞性、科普性于一身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實為難得一見的科普景觀。金石灘園區(qū)是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園區(qū),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海岸帶國家地質公園。園區(qū)由鰲灘、南秀園、恐龍園、玫瑰園四大景觀區(qū)組成。地質公園為地質、構造剖面、三葉蟲化石產地、海蝕地貌、沉積構造、韌性剪切帶等綜合類型。各種由長期構造侵蝕作用和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貌景觀隨處可見。擁有典型的褶皺、斷裂、地層、中生代火山巖、古生物及海蝕地貌等多種地質景觀,現(xiàn)已成為中國北方地區(qū)地質科普基地和地學教學基地[2]。
二、研學前準備
1.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是本次研學活動的主要對象。在學科知識方面,學生經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已掌握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地形與地勢、海陸變遷等基礎知識。但并未系統(tǒng)學習過地球的歷史、地貌與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的相關知識,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思維相對缺乏,對于運用地理思維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的能力有所欠缺;在身心特征方面,學生對外界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并且學生的思維正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漸轉向抽象邏輯思維;在能力方面,學生具備一定的搜集與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夠自主學習或與他人協(xié)作探究解決基本的地理問題,但仍停留在較低水平,需通過實踐鍛煉提升。因此,研學旅行方案的設計應契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所設置的任務應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3-5]。
2.其他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在進行研學活動之前需要多方協(xié)調,做好研學前的準備工作。例如,研學實踐點的基本情況分析、教材中相關知識的分析、研學對象在能力與身心特征方面的分析。以及對研學實踐點的實地考察,確定具體研學點和研學路線。以大連金石灘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的研學方案設計為例,教師應先搜集有關園區(qū)的相關資料,對園區(qū)中的研學資源與教材知識進行契合度分析,經過多番實地考察后,確定具體的研學內容,包括主題、線路、問題設計等。除此之外,教師還需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時需結合學生能力、男女比例等)并確定組長、布置研學任務。開展主題班會,向學生強調研學中的安全事項、簡單介紹研學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以及所需提前搜集的相關資料,再次教學生查看地圖和使用相關工具的方法。
學校準備:擬發(fā)致家長一封信,了解學生情況;向當地教委報備;明確教師職責分工;合理安排學生出發(fā)順序,調度車輛;統(tǒng)一購買師生人身安全保險及相關活動用品。
學生準備:了解大連金石灘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的概況;查詢中生代、古生物、地層和海蝕地貌等相關概念,復習地圖的閱讀、海陸的變遷、地形和地勢等內容;熟悉分組情況;閱讀安全及紀律守則;準備指南針、園區(qū)地圖、照相機等研學實踐工具。
三、研學活動方案設計
1.研學目標
基于上述學情分析,本次研學目標設計如下。
(1)綜合思維
地理環(huán)境具有整體性,地理問題具有綜合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地理問題和對人類活動決策的評判時須借助綜合思維。通過運用課本知識及實地觀察結果等分析地層、地貌的成因以及地貌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并說明這些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培養(yǎng)綜合思維。
(2)區(qū)域認知
指人們運用空間—區(qū)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6]。通過對大連金石灘國家地質公園的海蝕地貌進行實地考察,說明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了解其地理價值,學會利用示意圖和景觀圖來說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提升區(qū)域認知能力。
(3)人地協(xié)調觀
地理科學以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為主旨、研究人地關系為主線。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思考人類的命運與終極價值,讓學生成為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未來發(fā)展有著強烈責任感的現(xiàn)代公民。能夠從人地關系角度,分析各種地貌與人類相互作用和影響,感悟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初步樹立人地協(xié)調觀。
(4)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4]。通過定位、采樣、測量、繪制等實驗和實地考察判斷地貌類型,觀察并繪制地層剖面圖、收集巖石樣本、采集動植物標本等戶外實踐活動,以及訪談和行為記錄等人文地理調查活動,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2.研學路線安排
本次研學的行程為2天。第一天:金石園景區(qū);第二天:玫瑰園景區(qū)。研學形式主要為學生自主實踐,教師加以指導。每日研學結束后由學生進行分組成果匯報。
3.活動方案
具體活動方案如表1所示。第一日,金石園。金石園因巖石風化后呈金黃色而得名,是一處濱海喀斯特地貌,是我國北方唯一一處濱海天然園林景觀,行走在金色的石林當中,親身感受壯美的景觀。金石園園區(qū)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溶蝕作用而形成一個個呈孤島狀的殘丘,天生橋、溶洞、溶蝕窗等景象各異,傾斜的陡崖和一線天峽谷縱橫交錯。在此研學點,學生隨機選擇一處高地,觀察該地地貌,描述其外形。而后近距離觀察,繪制地層剖面圖。結合事先搜集的資料和教材中知識,嘗試分析其成因以及該地貌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
第二日,玫瑰園。這里是因為園中的古海藻化石呈紅色、獨特的內旋紋理形似玫瑰花瓣而得名,雖不是真正的玫瑰花但形似玫瑰花。玫瑰石是一種典型的疊層石,形成于距今8億至5.7億年的震旦紀,那時正值海洋無脊椎生物大爆發(fā)的前夕,當時藻礁石或藻席在海洋隨處可見。如今玫瑰園內的奇石便是由很小的古海藻化石沉積而成。由于藻類疊層石中富含鐵元素,氧化后變紅,好似朵朵紅玫瑰在石中綻放,成為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絕美景觀。在此研學點,要求學生在行進途中觀察并記錄沿途巖石的變化,記錄巖石顏色、粒度、質地、分布范圍等信息,并結合已掌握知識和資料推測其成因。在海龜探路、石猴觀海、恐龍吞海、大鵬展翅等景觀處,學生可拍照留念,同時近距離觀察巖石,并對其進行描述、記錄和采樣??梢砸詭熒餐懻摰男问?,結合環(huán)境內其他地理要素,對其演變過程進行簡要分析,匯總并整理探討結果。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在分析真實情境問題中得到加強。
4.研學評價體系
研學評價體系如表2所示。
四、結語
大連金石灘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研學資源與地理位置優(yōu)勢突出,是開展地理研學的佳境。本文立足園區(qū)資源,創(chuàng)造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指向地理核心素養(yǎng),根據實地設計研學活動,使學生“真看,真做,真感受”,提高學生的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思維。此外,園區(qū)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審美情趣、人地協(xié)調觀和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 郭芳英.區(qū)域認知統(tǒng)領的高三地理整合式復習策略[J].地理教學,2021(22):39-42+61.
[2]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J].國土資源情報,2012(6):57.
[3] 蘇泳岑,廖善剛.指向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學旅行方案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4):77-80.
[4] 馬小雪,王彥超.地理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生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策略——基于新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指向[J].地理教育,2023(5):51-54.
[5] 高晶晶,周光發(fā),謝韻.跨學科主題學習視域下的項目式地理研學活動設計——以國家級非遺楓香染制作技藝為例[J].地理教育,2023(9):61-64,69.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