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梅,陳鋒夏,王健寶,邱慶文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癥類型,占全球女性人口的20%,是女性腫瘤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與遺傳、環(huán)境、激素、藥物等密切相關[1]。甲狀腺是內分泌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機體生長、發(fā)育和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內分泌系統(tǒng)與乳腺癌密切相關,不但影響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并可能影響預后[2]。此外,免疫系統(tǒng)也在乳腺癌中起著復雜的作用。手術是早期乳腺癌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常規(guī)的乳腺癌根治術在切除病灶的同時也對乳房產生不可逆的損傷,不僅影響患者的美觀,還會對機體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進一步改進[3]。保留乳頭乳暈的改良根治術作為傳統(tǒng)手術的改進方法,逐漸在臨床廣泛運用,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4],然而其是否對患者免疫功能、甲狀腺激素產生影響尚缺乏臨床報道?;诖?,本研究比較不同手術方法對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甲狀腺激素水平的影響,并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預后的影響,以期為乳腺癌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瓊海市人民醫(yī)院進行臨床研究及隨訪的乳腺癌患者153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別為對照組65 例和研究組88 例,2 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QH19-5)。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診斷標準:乳腺癌超聲檢查顯示腫塊形狀雜亂、界限不清、無包膜,邊緣呈蟹足或毛刺狀,內部有混合性回聲、實質性回聲,其中實質性回聲分布十分不均勻,內部有不規(guī)則強回聲或小鈣化灶,后方回聲呈衰減趨勢。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顯示,阻力指數(shù)≥0.7,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20 cm/s。所有患者的診斷通過乳腺腫塊聲像圖表現(xiàn)進行分析,并結合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定性。納入標準:(1)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影像學等確診[5];(2)符合傳統(tǒng)乳腺癌根治術或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手術指征;(3)臨床資料、隨訪記錄完整;(4)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合并其他甲狀腺疾?。唬?)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4)術前接受新輔助化療;(5)腫瘤遠處轉移;(6)晚期乳腺癌。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禁飲禁食8 h,術后均給予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輔助化療,1 個周期為28 d,共治療6 個周期。(1)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乳腺癌根治術:設計腋窩和乳房的切口,全麻,采取仰臥位,廣泛切除局部病灶,包括乳房在內的,且腫瘤周圍3 cm 以上的皮膚,同時進行腋窩、胸大小肌間、乳房的淋巴結清掃術,并且對鎖骨的下血管進行解剖。(2)研究組給予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在局部麻醉下,行腫塊切除或者腫塊穿刺活檢后,將腫塊冰凍切片處理,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采取仰臥位,雙側上肢向外伸展90°,按照乳房的大小、形狀以及腫瘤的位置選擇合適的切口,切口距離腫瘤的邊緣2 cm 及以上。部分切除乳腺腫瘤的表面皮膚,對周圍皮瓣進行游離處理,避免對乳暈乳頭造成損傷,暴露皮瓣下的薄層脂肪組織,厚度為0.5~1.0 cm,靠近腫瘤的位置相對更薄,遠離腫瘤的位置相對更厚,同時還需保證乳暈、乳頭的復合體血供。將肉眼可見以及腋窩的乳腺組織清掃,將乳暈、乳頭的基底部薄層的腺體組織切除,在多點取樣并進行冷凍切片,快速病理檢查確定癌細胞是否浸潤,確定后將皮下的胸肌筋膜、乳腺腺體以及同側的腋窩的淋巴組織切除,保留肩胛下血管、肋間壁神經、胸長神經、胸肌神經以及胸背神經。在胸壁和腋窩留置負壓引流管,將皮膚縫合,使乳暈、乳頭暴露,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
1.4 觀察指標 (1)記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圍術手期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包括皮下積液、皮瓣缺血、上肢功能障礙、上肢腫脹等。(2)分別于術前、術后1 個月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10 ml,以3 000 r/min 離心15 min,收集上層血清分成2 份待測。1 份血清采用BD Biosciences FACSAriaⅢ型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8+、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等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及CD4+/CD8+比值。另一份血清采用日立76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甲狀腺素(thyroxine, T4)、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 FT4)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3)隨訪1 年,記錄預后情況,包括生存、局部復發(fā)、腋淋巴結復發(fā)、遠處轉移。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Fisher 精確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P<0.05),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88 65手術時間(min)107.30 ± 17.10 153.14 ± 23.74 13.867<0.001術中出血量(ml)95.19 ± 7.73 128.09 ± 11.14 21.561<0.001住院時間(d)10.32 ± 3.24 16.63 ± 5.29 9.117<0.001
2.2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前CD4+T 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NK 細胞水平、CD4+/CD8+比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術后1 個月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CD4+T 淋巴細胞、NK 細胞水平、CD4+/CD8+比值降低(P<0.05),CD8+T 淋巴細胞水平升高(P<0.05)。術后1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比較,研究組CD4+T 淋巴細胞、CD4+/CD8+比值、NK 胞水平較低(P<0.05),CD8+T 淋巴細胞水平較高(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指標CD4+ T 淋巴細胞(%)CD8+ T 淋巴細胞(%)CD4+/CD8+比值NK 細胞(%)時間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研究組(n=88)32.19 ± 5.43 15.24 ± 3.48 17.11 ± 3.59 29.19 ± 5.71 1.93 ± 0.34 0.53 ± 0.13 30.79 ± 8.54 23.12 ± 5.84對照組(n=65)32.71 ± 5.75 23.52 ± 4.72 16.65 ± 3.54 21.24 ± 4.57 2.01 ± 0.37 1.13 ± 0.24 30.55 ± 8.82 27.21 ± 6.37 t 值0.571 12.493-0.788 9.246 1.481 19.922-0.169 4.120 P 值0.569<0.001 0.432<0.001 0.141<0.001 0.866<0.001
2.3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前T3、T4、FT3、FT4、TS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術后1 個月,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T3、T4、FT3、FT4水平降低(P<0.05),TSH 水平升高(P<0.05)。術后1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比較,研究組T3、T4、FT3、FT4 水平較低(P<0.05),TSH 水平較高(P<0.05)。見表4。
表4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s)
表4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s)
注:T3 為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4 為甲狀腺素,F(xiàn)T3 為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xiàn)T4 為游離甲狀腺素,TSH 為促甲狀腺激素
P 值0.673 0.005 0.633 0.007 0.836<0.001 0.765<0.001 0.761<0.001指標T3(pmol/L)T4(nmol/L)FT3(pmol/L)FT4(nmol/L)TSH(mU/L)時間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研究組(n=88)2.81 ± 0.86 2.28 ± 0.41 143.57 ± 42.35 117.18 ± 25.41 5.42 ± 1.27 3.55 ± 1.02 18.67 ± 4.29 14.57 ± 3.15 2.73 ± 0.68 4.11 ± 1.03對照組(n=65)2.87 ± 0.88 2.52 ± 0.64 146.91 ± 43.02 129.65 ± 31.35 5.38 ± 1.05 4.65 ± 1.11 18.45 ± 4.76 16.45 ± 3.32 2.71 ± 0.72 3.02 ± 0.85 t 值0.422 2.822 0.479 2.715-0.207 6.351-0.299 3.567-0.175-6.957
2.4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患者比較,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P<0.05)。見表5。
表5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5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患者比較,研究組局部復發(fā)率、腋淋巴結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較低(P<0.05),生存率較高(P<0.05)。見表6。
表6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預后情況[例(%)]
乳腺癌根治術是乳腺癌的治療手段之一,配合輔助放化療具有顯著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率。然而傳統(tǒng)手術方式為全乳切除,會對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響,降低患者預后生活質量[6],因此需尋求一種創(chuàng)傷小的手術方式。由傳統(tǒng)手術改進而來的保乳頭乳暈乳腺癌根治術,順應了女性的美觀需求,同時還能保證病灶切除效果,已經得到廣大醫(yī)患的歡迎,有學者報道其可保持乳房外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預后[7],但其機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改良根治術的患者其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提示保乳頭乳暈的改良根治術更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國內外研究證明,免疫系統(tǒng)在癌癥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雙重功能,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乳腺腫瘤的發(fā)育和進展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T 細胞亞群,而CD4+T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NK 細胞作為T 細胞亞群主要成員,均動態(tài)參與乳腺癌的免疫反應,也是機體免疫功能的指標[8-9]。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改良根治術的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提示保乳頭乳暈的改良根治術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甲狀腺激素是成人生長和發(fā)育以及許多穩(wěn)態(tài)功能的主要調節(jié)因子,由甲狀腺濾泡細胞產生,與雌激素、孕激素、生長激素等一起在乳房生長發(fā)育中發(fā)揮作用,同時其可通過信號通路調控細胞增殖、周期、凋亡促進乳腺癌的進展,與乳腺健康密切相關[10-11]。乳腺癌被認為是一種激素依賴性癌癥,大約70%~80% 的病例是雌激素受體陽性。高水平甲狀腺激素發(fā)揮雌激素的作用,誘導黃體酮受體的表達,并可增強雌二醇介導促細胞增殖的作用,也有報道乳腺癌患者甲狀腺疾病發(fā)生率增加[12]。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根治手術治療后乳腺癌患者T3、T4、FT3、FT4 水平均降低,TSH 水平升高,而接受改良根治術的患者其T3、T4、FT3、FT4 水平低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TSH 水平高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提示保留部分乳頭和乳暈的改良根治術更有利于機體內分泌穩(wěn)定,可能與其能保留乳腺的生理功能,釋放一定水平的雌激素,通過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調控甲狀腺激素的產生。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接受改良根治術的患者其并發(fā)癥、局部復發(fā)、腋淋巴結復發(fā)、遠處轉移發(fā)生率低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接受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提示保乳頭乳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更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預后生存情況。
綜上所述,保乳頭乳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更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預后生存情況。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樣本量有限,可能存在個體、區(qū)域的差異,后期將通過擴大樣本、多中心聯(lián)合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