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張勁碩
名稱:玉蝙蝠飾件
尺寸:長5.6厘米、寬2.5厘米
年代:商
材質:青玉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五福臨門”“福星高照”“五福捧壽”“納福迎祥”“翹盼福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毕嚓P的成語、俚語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每逢年節(jié)或遇到喜事,中國人總喜歡聽幾句帶“喜氣”的吉祥話,這時“?!弊直仨毎裆嫌忻H缃裨谥袊?,“福”字的含義婦孺皆知,但“?!弊值钠鹪磪s鮮有人知。
“福”字的源頭為“畐”,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酒壇象形,象征著財富與權勢。西周早期,增加“示”字旁成為“福”字?!笆尽弊衷谙惹貢r期有祭祀祖先神靈的含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弊郑拖褚粋€人雙手捧著酒尊,對著祖先的神主祭祀,以求得庇佑?!案!弊肿钤鐬閯釉~,意為“求?!?,如《左傳》中記載“神福仁而禍淫”?!墩f文解字》在解釋“福”字時也說“福,祐也”,“祐”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弊衷诂F(xiàn)代漢語中多作名詞,其實并不難理解,求福就是為了生活富足美滿,所以引申為“幸?!敝狻?/p>
中國人在表達一些情感之時,素來比較含蓄,喜歡用“諧音”的形式指代。因為“蝠”字諧音“福”字,所以古人常用蝙蝠寓意“福”,蝙蝠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福氣和好運的吉祥物。時至今日,我們仍能看到很多相關的紋飾和圖案,如五只蝙蝠環(huán)繞著一只蝴蝶,寓意“五福捧壽”;滿天飛舞的紅色蝙蝠,寓意“洪福齊天”;蝙蝠飛翔在海水江崖之上,寓意“壽山福海”。
實際上,中國人以蝙蝠為裝飾紋飾的時間要早于“?!弊殖霈F(xiàn)的時間。蝙蝠作為一種裝飾形式,萌芽于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玉器上。在中華文明誕生之初的新石器時期,玉石被視為溝通天地神靈的重要媒介,承載了一定的神性意義?;蛟S我們無法斷定玉蝙蝠一定具有“福”的含義,但至少可以肯定,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蝙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否則他們不會將稀缺的玉石原料雕鑿成蝙蝠的形象。
進入先秦之后,帶有蝙蝠紋飾的器物越來越多,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商代玉蝙蝠。這件玉蝙蝠的紋飾造型呈現(xiàn)獸面紋飾的特征,具有極強的震懾力。正面為帶冠獸面,以陰刻線刻畫,突吻、細眉、圓眼、立耳、懸垂狀大鼻,兩側為向后波浪狀伸展的翅膀,至末端折收。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時的動作加以夸張,又以獸面來神化動物原有的面部特征。這件極具商代獸面紋特征的玉蝙蝠,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祭祀禮器—青銅器。的確,根據(jù)專家推測,這件玉蝙蝠極有可能昭示禮制,并與當時的巫術活動有關。
在中國古代,蝙蝠有很多不同的稱呼,如飛鼠、天鼠、仙鼠、鳥翼、伏翼、服翼、夜燕、鹽鱉戶、琵琶翼、燕服翼、檐鼠、蟙?等。古代文獻中關于蝙蝠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成熟于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渡胶=?jīng)》中記載了一種叫作“寓”的動物,稱其“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清代學者郝懿行認為,這種狀如老鼠、長有鳥翼的動物便是蝙蝠。其后,在辭書《爾雅》、漢代劉向的《新序》、西漢揚雄的《方言》等古籍中也都提到了蝙蝠。
《爾雅》中說:“蝙蝠,服翼?!薄稜栄拧返挠涊d從側面展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于蝙蝠的認知,他們認為蝙蝠是一種“鳥”,會飛的“獸”的確有點超出當時中國人的認知水平。西方人對蝙蝠的認知則一直走在中國人前面。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對蝙蝠有著正確的分類,認為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這一觀點領先了中國2000多年,畢竟生活在16世紀的明代藥學家李時珍還將蝙蝠劃分在了“禽部”。
中國人對蝙蝠最“夸張”的認知始于兩晉時期?;蛟S是受到當時黃老思想的影響,蝙蝠一度被認為是長生不老藥。尤其是白色蝙蝠,更是長壽的象征,古人認為食之便可成仙。西晉崔豹在《古今注》中記載:“蝙蝠,一名仙鼠,又曰飛鼠。五百歲則色白腦重,集物則頭垂,故謂倒掛鼠。食之得仙。”無獨有偶,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千歲蝙蝠,色白如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二物得而陰干末服之,令人壽四萬歲?!?/p>
唐宋以降,白色蝙蝠的神話仍在流行,大詩人李白、白居易也是這一傳說的擁躉。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中云:“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卑拙右滓嘤性姟渡街形褰^句·洞中蝙蝠》:“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wǎng)羅。遠害全身誠得計,一生幽暗又如何。”宋代四大部書之一《太平御覽》中也記載:“交州丹水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常測其遠近。穴中蝙蝠大者如烏,多倒懸。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笨梢哉f,在當時人們的心中,白色蝙蝠儼然就是“唐僧肉”。
古人之所以熱衷于白色蝙蝠,其實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祥瑞思想的影響。在古人心中,白虎、白鹿、白孔雀等罕見的白化動物,甚至明代嘉靖之后常見的白兔都是祥瑞之物。同為祥瑞,命運卻不相同,古籍中甚少記載食用白虎、白鹿等祥瑞,屬實不知道白色蝙蝠到底得罪了誰。翻閱中國古代醫(yī)書,看到古人記載的蝙蝠的藥效后,筆者似乎有點明白了白色蝙蝠為什么能成為長生不老藥了。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伏翼,味咸平,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比龂秴瞧毡静荨分杏涊d:“伏翼,或生人家屋間。立夏后,陰干,治目冥,令人夜視有光?!泵鞔Y儀撰寫的《藥鏡》中介紹了蝙蝠的藥理性,稱蝙蝠排出的糞便為夜明砂,可治療眼疾。如此看來,在古人心目中,蝙蝠的“蝠”字不僅諧音“福”字,其藥用功能更是病人的“福音”,蝙蝠寓“?!?,實至名歸。
古人吃蝙蝠,多是為了追求其養(yǎng)生和藥用價值。宋代文學家蘇軾被貶嶺南時,曾寫下“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的詩句,記錄了嶺南人“燒蝙蝠”的飲食習慣。明人陳璉在廣東地方志《羅浮志》中記載:“千歲蝙蝠,色白如雪,山中間有之。亦有色紅如茜。雌雄不相舍,多巢芭蕉中。皆可服之成仙。”
如果你認為蝙蝠在古人心目中僅是“福氣”的代言人,那就太小瞧它了。在古人的認知中,蝙蝠可謂一個完美的矛盾體,既是令人羨慕的“長生藥”,也是被君子所不恥的“小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曹植曾在《蝙蝠賦》中這樣寫道:“吁何奸氣,生茲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明伏暗動,盡似鼠形。謂鳥不似,二足為毛,飛而含齒。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陸,上不馮木?!辈苤泊朕o犀利,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蝙蝠的憎惡,借蝙蝠的形態(tài)鄙夷與它類似的人,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憤懣和不滿。
這點和西方文化中的蝙蝠有些相似?!兑了髟⒀浴分杏胁簧訇P于蝙蝠的寓言故事,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鳥、獸和蝙蝠》。這則寓言說鳥類與獸類相爭,蝙蝠置身事外。當鳥類邀請蝙蝠加入它們的陣營時,蝙蝠說自己是獸類;當獸類邀請蝙蝠時,蝙蝠則推辭說自己是鳥類。蝙蝠自以為耍了個小聰明,沒成想,后來鳥類和獸類偃旗息鼓、化干戈為玉帛了。蝙蝠想去參加鳥類的慶祝儀式,被鳥類拒絕了。蝙蝠又想加入獸類,同樣吃了閉門羹。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墻頭草”是沒什么好果子吃的。
其實在中國,也有一個類似的蝙蝠故事。明代馮夢龍在《笑府·蝙蝠騎墻》中寫道:“鳳凰壽,百鳥朝賀,惟蝙蝠不至。鳳責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誕,蝠亦不至。麟亦責之。蝠曰:‘吾有翼,屬于禽,何以駕與?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嘆曰:‘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zhèn)€無奈他何!”馮夢龍所生活的年代,中國與西方已經(jīng)有了諸多交流,流行于西方的《伊索寓言》也被譯成中文流傳,所以很多人認為馮夢龍是受到《伊索寓言》的啟發(fā),才寫下“蝙蝠騎墻”的故事。
蝙蝠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正負兩面性、亦正亦邪,這與其猙獰的面目、夜間活動的習性以及陰暗潮濕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在西方吸血鬼的傳說中,吸血鬼的原型大多是蝙蝠。大家現(xiàn)在所熟悉的長著尖牙、身著黑袍的吸血鬼形象,是18世紀以來文藝作品結合美洲吸血蝙蝠的形象產(chǎn)生的。其實,大多數(shù)蝙蝠以植物的果實、昆蟲等為食,只有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三種蝙蝠(分別是吸血蝠、毛腿吸血蝠和白翼吸血蝠)吸食動物的血液。由此可知,吸血鬼與蝙蝠發(fā)生聯(lián)系,實際上是在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后。但是西方同樣有正義的、陽光的蝙蝠,那就是“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DC漫畫旗下行俠仗義的超級英雄—蝙蝠俠!
在東方文化中,古人也把蝙蝠視作邪惡與恐懼之物,以為蝙蝠是老鼠吃鹽變化而來的。在動畫片《葫蘆兄弟》中,蝙蝠是蛇精、蝎子精的手下,代表的是“壞人”。在各種盜墓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也多用蝙蝠來渲染恐怖詭異的場景。
古代文化中的蝙蝠,極具吸引力;生物世界里的蝙蝠,也非常成功。蝙蝠的成功不僅在于種類繁多,更在于其特殊的生態(tài)位。蝙蝠占據(jù)了山洞,占據(jù)了夜晚,這些特殊的空間和時間是其他生物很少利用的。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蝙蝠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蝙蝠也是進化史上最為成功的類群之一,適應性極強。
蝙蝠是最容易讓人類產(chǎn)生各種聯(lián)想、仿生、發(fā)明的生物。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蝙蝠與雷達的發(fā)明沒有直接關系。很多人誤認為蝙蝠與雷達的發(fā)明之間存在關系,好像雷達是受蝙蝠的啟示而被發(fā)明出來的。事實上,人們知道蝙蝠能發(fā)出超聲波是在1938年,到1944年才清楚蝙蝠具有回聲定位能力,而雷達在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就已經(jīng)被發(fā)明出來了,并且已經(jīng)成功地應用在了軍事領域。
但蝙蝠在感覺世界中的特殊性,確實很早就被東西方的古人分別發(fā)現(xiàn)或注意到了。人類設法效仿蝙蝠的特殊性,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今天,利用蝙蝠回聲定位的技術,人類發(fā)明了為盲人服務的聲波手杖;利用蝙蝠的體形結構,人類發(fā)明了蝙蝠形太陽能自動偵察機;利用蝙蝠的飛行本領,人類發(fā)明了撲翼飛行器……
當下,國內外的很多實驗室都熱衷于尋找長壽基因??茖W家很早就發(fā)現(xiàn),在同體形動物中,很多具有冬眠習性的動物壽命都是比較長的。比如,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的馬鐵菊頭蝠,它們的頭體長只有六七厘米,壽命卻長達37年;而同等體長的老鼠,其壽命可能只有兩三年。那么,馬鐵菊頭蝠或其他長壽的蝙蝠,會不會擁有特殊的長壽基因呢?科學家們仍然在努力尋找答案之中。
蝙蝠從遠古而來,見證了恐龍的滅絕,也見證了人類的出現(xiàn)。即便到了現(xiàn)在,蝙蝠身上也還有很多我們未曾細致研究的秘密:蝙蝠為什么在夜晚活動?為什么會倒掛?為什么會冬眠?為什么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為什么攜帶如此眾多的病毒?……即便把這些問題一一解答清楚,我們也只能說了解了蝙蝠的一點皮毛。希望在越來越多地了解蝙蝠之后,能有更多的人可以熱愛蝙蝠,感悟蝙蝠之美!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