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多了一個習(xí)慣,就是看書看到精彩處,總喜歡讀出聲來。
最開始的時候,我是輕輕吟誦。比如,我看到李煜的這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我會頓挫有致地讀起來。那是一種吟唱,有曲調(diào)、有韻律,能夠把詞句表現(xiàn)的意境再現(xiàn)出來。每一個字,輕輕地從我的唇邊飛出去,我聽到自己的聲音在婉轉(zhuǎn)流淌,忽然間就覺得整個人穿越了時空,與作者心有靈犀,產(chǎn)生共鳴。一邊讀,我還會一邊踱到窗子前,看看窗外是不是有新月如鉤,是不是有梧桐深院。然后,我靜靜地沉浸在這種情緒中,體味每一句話的冷暖,每一個字的深淺。
我喜歡讀出聲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借此能夠慢慢咀嚼、慢慢欣賞,這也就是人們說的慢閱讀。閱讀就像旅行,沿途總會偶遇絕美的風(fēng)景。遇到了美景,怎可以走馬觀花匆匆掠過?要停下來,聞聞花香,聽聽鳥語,然后,抬頭與清風(fēng)流云說說話,沉醉其中,怡然自得。慢閱讀,慢在一個欣賞,慢在一個玩味。加拿大學(xué)者約翰·米德馬在《慢閱讀》中說,慢閱讀能拉近讀者和所讀信息之間的距離。的確是這樣,我大聲讀出書中的文字,就覺得自己在與作者對話。我和他,我們倆都抑揚頓挫,好像是高山與流水的唱和。
后來,我在讀書時,從輕輕吟誦發(fā)展到大聲朗讀。有時候,我會把自己的聲音放到最大,讓自己的感情達(dá)到最飽滿的狀態(tài),酣暢淋漓地大聲讀著。我還在電腦上下載了一個音頻軟件,把自己讀的文字錄下來,并饒有興致地配上音樂,配上畫面。我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讀紀(jì)弦的《一片槐樹葉》,或者就是隨意的一小節(jié)文字片段,只要我覺得精彩,我就把它讀出來,錄下來。我的聲音時而和緩寧靜,時而洶涌澎湃,我讀得忘乎所以,好像喝醉了一般,完全在閱讀中醉倒了。丈夫卻對我的做法嗤之以鼻,他說:“你別那樣拿腔拿調(diào)讀了,我渾身起雞皮疙瘩?!蔽倚πφf:“習(xí)慣了就好?!焙髞?,他還真習(xí)慣了,而且眼神里還多了幾分欣賞。
再后來,我不僅在家里大聲讀,在單位也旁若無人地讀出聲來。那次,我在看周濤的一篇散文,看著看著,就情不自禁讀了出來,就像有的人高興了放聲歌唱一樣。我發(fā)出第一聲的時候,明顯看到對面的同事被嚇了一跳。很快,同事們都抬起頭來,疑惑地看著我。我依舊陶醉在文字中,聲音越來越大。有個同事說:“文章寫得真好,一會兒也給我看看。”我想,這就是大聲讀書的效果吧。
讀書是一種最美的享受。在文字的花叢中流連,采一抹嫣紅,擷幾縷花香,實在是人間幸事。如果讀到精彩處,再大聲讀出來,更是讀書之最佳境界。文字之美,在讀的過程中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