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位于京杭大運河之北運河的北端,是元明清三朝京城的門戶之區(qū)和咽喉之地。歷史上,隨著南方各地貨物的運輸和南來北往各類人員進出京城,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員聚集通州,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也在這里扎根、融合,傳播開來。
一枝塔影認通州
“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蹦捴巳丝诘那迦嗽娋?,使燃燈塔對于通州獨特的地標意義,躍然紙上。
矗立在通州城北大運河畔的燃燈塔是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最重要的地理標志,與臨清舍利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稱運河“四大古塔”,極具歷史與人文價值。佛塔又名浮屠、浮圖,起初主要用于供奉舍利、經(jīng)卷或法物等佛教圣物,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民眾瞻禮的民俗建筑。歷代涌現(xiàn)過眾多贊美佛塔的詩句,如“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鐘”“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突起玉浮圖”,等等,高聳入云的佛塔與香火繚繞的寺廟構成獨特景觀。
“先有通州塔,后有通州城”的民謠口耳相傳。老百姓將燃燈塔比作通州塔,可見此塔歷史之悠久、影響之深遠。燃燈塔初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末期(公元557—581年),本為佑護一方風土的鎮(zhèn)水土塔。遼代北京從邊陲重鎮(zhèn)逐漸上升為影響全國的王朝都城,燃燈塔也在北周土塔的舊基上改建為堅固的磚塔,氣勢與名氣進一步得到提升。金、元、明、清時期,燃燈塔成為京城以東的民俗文化勝地。明人稱燃燈塔“工花紋,妍色澤,后世實莫及”,感嘆其文化意蘊深厚。尤其是大運河暢通以后,燃燈塔附近發(fā)展成為船來人往的繁忙碼頭,香火日盛。自江南沿水路北上的漕船經(jīng)過張家灣,眺見挺拔秀聳的佛塔浮現(xiàn)于前方天際,便可知航行終點的都城已近在咫尺。燃燈塔因此獲得“三千里運河第一塔”的美譽。
有了此塔,便有了美景?!巴ㄖ莅司啊敝坏摹肮潘柙啤本褪敲髯C。明代《帝京景物略》已有關于燃燈塔的記載,稱天氣晴朗之際,燃燈塔影跳躍于波光之中,“飛五里外,現(xiàn)白河水面,蠕蠕搖搖然”。清代乾隆帝遠眺,也情不自禁地贊嘆:“樹梢看塔影,煙外過通州。沙嶺延東亙,潞河自北流?!?/p>
三廟共棲復興榮
燃燈塔不僅見證了漕運時期萬舟駢集、舳艫千里的盛景,也見證了當年通州儒家、釋家、道家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巍峨的燃燈塔下,儒家文廟、釋家佑勝教寺、道家紫清宮緊密相連,呈品字形并存,成為馳名中外的“三廟一塔”文化景區(qū)。
“三廟一塔”位列前排的文廟緊靠通州衙署,本為通州州學所在。文廟亦稱學宮,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比北京著名的國子監(jiān)孔廟還要早4年。它也是北京目前僅存的州縣級孔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通州文廟建有東西兩院,氣勢雄壯。院內(nèi)威嚴的大成殿、崇圣殿,與尊經(jīng)閣、文帝祠等禮制建筑,共同組成通州士民崇祀“至圣先師”的精神家園。
文廟之后的佑勝教寺,俗稱塔庵,碑志譽為“通州最古之廟”“與古塔相存共立,蓋年遠矣”。早期佑勝教寺的規(guī)模相當宏大,似始建于北齊時期(公元550—577年)?!叭龔R一塔”中的燃燈塔,就坐落在佑勝教寺的院內(nèi)。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佑勝教寺歷經(jīng)五代、遼、金、元,遂成京畿著名“形勝”。寺內(nèi)佛塔中供奉的佛牙與舍利,是信眾頂禮膜拜的佛教圣物。高懸佛塔之外的2000多個小風鈴,更為寺院增添了靈氣。每當微風吹拂,鈴鐺便發(fā)出清脆悅耳之聲,宛如眾口齊誦的梵唄。清代寺僧特意指出:“巍巍寶塔鎮(zhèn)潞陵,層層高聳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現(xiàn),朗朗鈴音空里鳴?!薄兜劬┚拔锫浴穼⑵溆涀鳌坝邮ソ趟隆保@里的“圣教”,既指釋迦佛教,也暗含孔孟儒教之意。時人詩稱,“周朝疑問客,黌舍老容僧”,黌舍,指儒家學校,可見儒、釋共存共榮之景象。
佑勝教寺東側的紫清宮,初建于明代中期,是京城、通州士民共同捐建的道教宮觀,清末又經(jīng)大規(guī)模重修。紫清宮正殿奉祀道教中的太上老君等天神,因殿壁所繪紅孩兒(即能降伏龍王的哪吒)活靈活現(xiàn),又被民眾稱呼為紅孩兒廟。紫清宮正名,源于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的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敕建紫清宮始末記》稱紫清明道真人“始無專祀,附祀于勝教寺后禪”,光緒年間通州鄉(xiāng)紳因祈禱有應,倡議建觀供奉,從此香火日盛,“各項善舉,罔不備具”。白玉蟾為宋代道士,幼年曾應童子試,飽讀詩書,出家后于三教之書“靡所不究”,后人譽之為“心通三教,學貫九流”。白玉蟾融攝佛家與理學思想,又吸納《易》學以闡釋道教丹法,聲稱“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他兼攝“三教”的文化修養(yǎng),與“三廟一塔”的文化氛圍互為呼應,相得益彰。
香火繚繞弘仁橋
“元君宮接馬駒橋,香火遙分岱岳高。龍鳳旗翻翠羽蓋,山河影動赤鹴袍。”弘仁橋畔繁盛一時的娘娘廟會,生動再現(xiàn)了通州與京城之間密切的民俗文化聯(lián)系。
明清時期北京盛行“泰山娘娘”一說,建有數(shù)量眾多的碧霞元君廟。明代《帝京景物略》稱其“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而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圣母”“夫億萬姓所皈禮,以俗教神道焉,君相有司不禁也”。明末以環(huán)繞京城的“五頂”馳名遠近,最為繁盛者則是位于南苑東門外的弘仁橋娘娘廟。
弘仁橋位于通州西南30里的涼水河上,是東南方向進入京城的水陸要道。早在元代,這里就建有商貿(mào)往來的木橋,稱為馬駒橋。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明英宗以“外郡畿內(nèi)之人,自南來者東、西二途,胥由此渡”,下旨改建為石橋,并賜予“弘仁橋”之名?!峨方ê肴蕵蛴洝分兄^為“弘者,廓而大之之謂;仁,則不忍人之心之政”“由是以知皇上擴充仁道、被于四海,而利澤及人之廣,信如天地之于萬物也”。修建于弘仁橋畔的碧霞元君廟,也因此獲得了比其他娘娘廟更為優(yōu)越的地氣。時人有《進香曲》渲染稱:“空行閃閃立樓臺,前隊朱旗后隊催。涌出一枝華藏界,化人如自日邊來?!?/p>
弘仁橋娘娘廟的旺盛香火,源于通州與京城民眾的踴躍參與。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元君誕辰日,京城士女競相前往弘仁橋進香,“先期,香首鳴金號眾,眾率之如師如長,令如諸父兄。(四)月一日至十八日,塵風汗氣,四十里一道相屬也”。從左安門直至弘仁橋的大路上,人流前后相繼,絡繹不絕。有坐轎悠閑的貴家豪右,也有騎馬疾行的放蕩游俠,還有騎驢信步的小家碧玉。虔誠還愿的信眾一步一拜,也有五步一拜、十步一拜者。香客與游人夾雜嬉笑,“群從游閑,數(shù)唱吹彈”。其“幡樂之盛”,甚至可以與京城著名的東岳廟廟會相媲美。明朝官宦、文人墨客游至此處,見到熙來攘往的進香景象,不禁感嘆,“約伴同參玉女去,發(fā)心自愿舍金釵”“金鼓聲微幡蓋遠,月明應自度云璈”。
護國寧漕佑民觀
與通州漕運密切相關的民俗,還包括廣泛流行于民間的媽祖文化。媽祖為漕運水手的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后。其影響源于福建沿海,元代以后隨著漕運水手北上,逐漸在北方地區(qū)傳播,尤以海運中心天津及運河沿線為盛。據(jù)說,明清時期每年三月媽祖誕辰日,凡與河運相關的人都會來廟中焚香祈祝,以祈求水運平安。通州民間又傳說天后娘娘“福佑眾生”,同時掌管“送子”之事,因而廟會期間,不少與行船無關的善男信女,也赴廟中朝拜,祈子祈福。
佑民觀位于里二泗村西的運河之畔,是圣母娘娘道場。明清時期,佑民觀有“京東道家第一福地”之譽,老百姓多以“西有白云觀,東有佑民觀”相傳,可見其香火之盛。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佑民觀“中建玉皇閣醮壇,塑河神像”,嘉靖十四年賜額。到萬歷年間,漕運總督湯世隆又以佑護漕運,奏請重修,并得到神宗生母李太后捐助。佑民觀與通州漕運有著深厚文化淵源,光緒時期《通州志》記載:“凡運船往來,在此修醮。”然而佑民觀供奉的天妃金花圣母娘娘,并不是純正的海神媽祖,而是天妃娘娘與金花娘娘的融合。金花娘娘又稱金花夫人、金花圣母、送子娘娘,是粵、桂、鄂、浙等南方地區(qū)信奉的生育女神。佑民觀娘娘既有佑護漕運之功,又兼送子助產(chǎn)之能,信徒不斷增加?!叭绾蔚坂l(xiāng)云,悠然映江表”,據(jù)說連清初順治帝亦慕名前來上香。
清代乾隆、光緒及民國年間,佑民觀又經(jīng)過多次維修擴建,影響進一步擴大。每年正月十五至三十日開廟之時,觀內(nèi)觀外香煙繚繞,人山人海。五月初至初五日端午,則于觀前的運河內(nèi)“斗龍舟,奪錦標,香會紛紜,游人絡繹”。學者認為,通州佑民觀的媽祖文化為研究大運河故道與通州道教文化、鄉(xiāng)間廟會民俗等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是京杭大運河“促進南北文化融合的又一證明”。
(作者簡介:鄭永華,北京社科院史志學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