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孫啟祥.居延漢簡中的陜西地名研究[J].陜西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24,42(1):76-83+92.
[摘要]" 居延漢簡記錄了大量的古代地名??疾檫@些地名,對研究古代政區(qū)因革、地名存廢,乃至文化演進(jìn)、制度變遷,都具有重要意義。載有陜西地區(qū)地名的39枚簡牘中的39則簡文,蘊(yùn)含大量的漢代歷史和文化信息。它記錄了一些縣名在書寫時(shí)使用通假字的史實(shí)(如祋祤寫作帶羽,云陽寫作霣陽);大量的里名為今人提供了已經(jīng)消失的古地名線索。里名大都具特定含義,有描述性的,亦有記述性的,許多里名還被賦予道德引領(lǐng)的價(jià)值理念。眾多地名和戍卒檔案資料顯示,漢代陜西地區(qū)除上郡外大量向河西地區(qū)征調(diào)戍卒,這與史家所謂“戍卒大部分是關(guān)東人,少數(shù)是本郡人”的觀點(diǎn)不完全一致。簡文中有關(guān)法律和戍卒身份、職銜、裝備的史料,有的可彌補(bǔ)史書記載之不足。
[關(guān)鍵詞]" 居延漢簡; 陜西; 縣名; 里名
[中圖分類號]K887.5"""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005(2024)01-0076-08
[收稿日期]2023-05-09" [修訂日期]2023-12-18
[作者簡介]孫啟祥,研究員,主要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①顧炎武《日知錄》卷三一:“《續(xù)漢·郡國志》,陜縣有陜陌,二伯(指周公、召公——引者)所分,故有陜東、陜西之稱。” 見[清]黃汝成集釋、秦克誠點(diǎn)?!度罩浖尅?,岳麓書社,1994年,第1082頁。
②[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一六《肅宗諸子傳》:“杞王倕可充陜西節(jié)度大使?!敝腥A書局,2012年,第2299頁。[元]脫脫等《宋史·地理志三》:“陜西路,慶歷元年,分陜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四路?!敝腥A書局,1985年,第2143頁。
從20世紀(jì)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肅敦煌西北漢代烽燧遺址掘獲漢簡起,至20世紀(jì)末,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額濟(jì)納旗的居延地區(qū)和甘肅省嘉峪關(guān)以東的金塔縣肩水金關(guān)一帶,即漢代張掖郡境內(nèi),共出土“居延漢簡”3萬余枚。這些簡牘中,記錄了大量的古代地名,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今天已不存在??疾檫@些地名,對研究古代政區(qū)因革、地名存廢,乃至文化演進(jìn)、制度變遷,都具有重要意義。陳直先生早年在《居延簡所見地名通考》中,對居延簡所記38郡國及其轄縣,做了歸納研究[1]130-134;周振鶴《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2]對以居延漢簡為主的漢簡中的縣名、里名以郡國、縣、里做了排列辨析;后來,馬孟龍對周文又作了訂補(bǔ)[3]。此前后,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日本學(xué)者永田英正《居延漢簡研究》等專著亦涉及區(qū)域性問題;孫繼民《居延漢簡中所見河北部分縣歷史地名研究》[4]、馬孟龍《汁防侯國非廣漢郡汁方縣考》[5]和盧叢夫《從“居延漢簡”談西漢烏氏縣的確定》[6]等論文,對居延簡中今河北、山東、寧夏的一些地名做了研究。針對簡牘出土地周邊,即今甘肅河西走廊迄西和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的研究文章則更多。本文試對其中“陜西”的地名做一勾勒探討。
一、 漢代的“陜西”
“陜西”盡管得名較早①,但作為政區(qū)名卻出現(xiàn)在唐代以后②。以今天之行政區(qū)域,反推至漢代,陜西包括漢代三輔(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治所均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及所屬各縣,弘農(nóng)郡、漢中郡、武都郡和上郡的部分縣。
以《漢書·地理志》而言,陜西包括京兆尹之長安、新豐、船司空、藍(lán)田、華陰、鄭、湖、下邽、南陵、奉明、霸陵、杜陵12縣,左馮翊之高陵、櫟陽、翟道、池陽、夏陽、衙、粟邑、谷口、蓮勺、鄜、頻陽、臨晉、重泉、郃陽、祋祤、武城、沈陽、褱德、徵、云陵、萬年、長陵、陽陵、云陽24縣,右扶風(fēng)之渭城、槐里、鄠、盩厔、斄、郁夷、美陽、郿、雍、漆、栒邑、隃麋、陳倉、杜陽、汧、好畤、虢、安陵、茂陵、平陵、武功21縣,弘農(nóng)郡(治弘農(nóng)縣,今河南靈寶縣東北)之商、上雒2縣,漢中郡(治西城縣,今陜西安康市西北)之西城、旬陽、南鄭、褒中、安陽、成固、沔陽、鍚8縣,武都郡(治武都縣,今甘肅西和縣南)之故道、嘉陵道、沮3縣,上郡(治膚施縣,今陜西榆林市東北)之膚施、獨(dú)樂、陽周、木禾、平都、淺水、京室、洛都、白土、襄洛、漆垣、雕陰、推邪、雕陰道、龜茲、定陽、高奴、望松18縣。
東漢時(shí)郡縣設(shè)置和行政歸屬有所變化,陜西境內(nèi)所置縣有所減少,如京兆尹之下邽、奉明,左馮翊之谷口、鄜,右扶風(fēng)之渭城、斄,漢中郡之旬陽,上郡之獨(dú)樂等不復(fù)為縣。此外,左馮翊、右扶風(fēng)治所均遷出長安;原屬京兆尹的湖、華陰2縣劃歸弘農(nóng)郡,原屬左馮翊的長陵、陽陵,原屬弘農(nóng)郡的上、商洛4縣劃歸京兆尹;鍚改為錫,隃麋縣改為“渝麋”,并成為侯國,上雒也成為侯國,龜茲成為屬國,但這些變化不足以影響本文“陜西”的敘述,在此不贅①。
二、 載有陜西地名之居延簡概況
居延漢簡中有數(shù)量較多的書寫有陜西地區(qū)地名的簡牘。依據(jù)2014年至2017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居延漢簡》(第1-4冊)②,共檢索出簡文37則,茲列于下:
①文中郡縣名稱及其歸屬以《漢書·地理志》和《后漢書·郡國志》為據(jù)。《地理志》所記為哀平時(shí)制度,《郡國志》所記為永和年間制度,此前后郡縣設(shè)置西漢、東漢都有一些變動(dòng),且一些郡縣治所西、東漢也不同,因不涉及此文表述,故不俱列。
②《居延漢簡》第1、2、3、4冊,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〇九,2014年12月、2015年12月、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先后出版。
③簡文前的序號系筆者所加,簡文后括弧內(nèi)的數(shù)字,分號前系原簡編號,分號后系該簡文在《居延漢簡》中的頁碼(1-***、3-***等,“-”前為冊序,“-”后為在該冊頁碼);***.***+***.***表示為綴合簡。□表示此處闕一字,表示此處有闕文,但不知字?jǐn)?shù);簡文中小號仿宋字表示此字在原簡中字體較小,用“/”隔開者表示這些文字在原簡中為左右并列排列。
1.官先夏至一日以除隧取火授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在長安云陽者其民皆受以日至易故火庚戌寢兵不聽事盡
甲寅五日臣請布臣□昧死以聞(5·10;1-17)③
2.漢中郡成固仁里利主(19·20;64)
3.奉明善居里公乘丘誼年六十九居延丞印" 方相車一乘/用馬一匹骍牡齒十歲高六尺閏月庚戌北(53.15;1-171)
4.長安[左丞]?。?9·10B;163)
5.上雒里王圣年廿六" 庸安君里呂可卅(57·5;182)
6.長安宜里閻常字中兄" 出" 乘方相車駕桃□牡馬一匹齒十八歲駹牝馬一匹齒八歲" 皆十一月戊辰出" 已(62·13;195)
7.具麗郎少平
平謹(jǐn)使奉謁
請?jiān)?/p>
□□[夫人]華陰令平叩頭幸甚道遠(yuǎn)不[宜](74·2B;226)
8.漢中郡南鄭門里辱□" (90·70+90·18;265)
9.漢中郡安陽承虎里衰益壽(90·25+513·26;265)
10.漢中郡沔陽曲平里莊□(90·29;265)
11.□郡成固倉里任(90·48;266)
12.右校假卒史漢中郡褒中高居里趙(90·68+90·89+90·49;266)
13.漢中郡成固當(dāng)□(90·66;267)
14.漢中郡安陽承虎里(90·76;267)
15.名捕平陵德明里李蓬字游卿年卅二、三" 坐賊殺平陵游徼周敕攻好畤市賊殺游徼業(yè)譚等亡為人[短壯](114·21;2-26)
16.長安□□里[王]□年卅(119.70+119.9B;2-35)
17.正月癸酉河南都尉忠丞下郡太守諸侯相承書從事下當(dāng)用者賽字子功年五十六大狀黑色美須建昭二年八月庚辰亡過客居長安當(dāng)利里者雒陽上商里范義壬午賽置所乘車馬更乘骍牡馬白蜀車布併塗載布(157·24A;2-141)
18.中郡成固逆秋里張我□(182.20;2-205)
19.詔所名捕平陵長雀里男子杜光字長孫故南陽杜[衍]
為人黑色肥大頭少髪年可卌七八長[七]尺四五寸□□□楊伯
初亡時(shí)駕騩牡馬乘闌舉車黃韋茵伏白□□騎騩牡馬/
皆坐役使流亡屯戶百卅三擅置田監(jiān)史□法不道丞相御史□執(zhí)金吾家屬所二千石來捕(183·13;2-209)
20.臚野王丞忠下郡右扶風(fēng)漢中南陽北地太守承書從事下當(dāng)用者以道次傳別書相報(bào)不報(bào)
□書到言" □" 掾勛卒史欽書佐充(203·22;2-243)
21.假候令史漢中郡成固隄里李東昌(216·9;3-29)
22.十一月壬子長安令" 守左丞起移過□(218·34;3-34)
23.丞相方進(jìn)告左馮翊右扶風(fēng)□
(238·26A;3-90)
24.丞相移平陵女子孫止自言弟□□□粟茂陵□□□除食石二[錢]多□利負(fù)材取粟少千五百廿九石白水治會赦言□□□□ 四月五日乙丑移至七月五日三月(257·30;3-135)
25.京兆尹長安棘里任曼方" 弩一矢廿四劍一卩牛車一兩犢特庫丞印封辟(280·4;3-210)
26.京兆尹長安南里張延年" 劍一(280·8;3-211)
27.□以丁酉到今居延令武書言謹(jǐn)案吏除射師茂陵
(290·7;3-239)
28.漢中郡安陽博望里[ ]安世(303·18;3-253)
29.施刑士左馮翊帶羽掖落里上(337·8;4-38)
30.
九月辛卯長安令守(340·20A;4-42)
31.長安囂陵里尹勝(340·34;4-43)
32.屯士安陵高里孫非子" 弩" 疾溫(395.1;4-65)
33.元康三年十一月中為官市上書具長安(456·2;4-94)
34.長安假陽里閻丹年十一閻放復(fù)致北出\孫昌復(fù)致北出三月己巳南嗇夫入守亭長出" 五月壬申北守亭長當(dāng)出(502·2;4-139)
35.茂陵樂城里侯普年卅" 乘蘭車\茂陵修禮里殷尋年卅五" 骍牝馬一匹" 十二月丁亥南入(502·6;4-140)
36.建平五年八月[戊] "□廣明鄉(xiāng)嗇夫宏假佐玄敢言之善居里男子丘張自言與家屬客田居
延都亭部欲取[檢謹(jǐn)]案張等更賦皆給當(dāng)?shù)萌z謁移居延如律令敢言之(505·37A;4-152)
37.
北書五封" 一封遝杜陵左尉印詣居延封破倉內(nèi)旁封十月丙寅起" 卒順(505·39;4-152)
①因有一簡幾郡名現(xiàn)象,此處簡牘數(shù)合計(jì)與總簡數(shù)不一致。
此外,《居延漢簡》中還有“屬國都尉千秋丞充(68·48;1-210)”簡文1則,雖陜西地區(qū)在東漢有龜茲屬國,但當(dāng)時(shí)屬國有五,不能認(rèn)定其為陜西地區(qū)簡文;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分杏小伴L安有利里宋賞年廿四" 長七尺二寸黑色卩(甲附37)”[7]673簡牘1枚;勞榦《居延漢簡釋文》有“從史霸陵" □□" 甲□”[8]615下簡牘1枚,簡號為“46.”,未從《居延漢簡》和《居延漢簡釋文合?!分袡z得,但此2簡亦應(yīng)屬于陜西地區(qū)簡牘。如此,居延簡中共有載有陜西地區(qū)地名之簡牘39枚、簡文39則。
上述39則簡文,按照西漢的行政區(qū)域,涉及京兆尹18簡,左馮翊3簡,右扶風(fēng)8簡,弘農(nóng)郡1簡,漢中郡12簡①。西漢武都郡共有9縣,屬于后來陜西的故道、沮、嘉陵道3縣沒有簡文,不屬于陜西的武都、上祿(今甘肅)、河池(今甘肅)、平樂道(今甘肅)、循成道(今甘肅)和下辨道(今甘肅)也未發(fā)現(xiàn)簡文。后世陜西具有上郡23縣中的18縣,不屬于陜西的奢延(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西南)、高望(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北)、楨林(今內(nèi)蒙古清水河西北)、原都(當(dāng)在今甘肅境)和今地不明的宜都等5縣亦無簡文。也就是說,居延漢簡中沒有發(fā)現(xiàn)武都郡和上郡的簡牘。
居延簡是關(guān)于漢代居延一帶屯戍的文獻(xiàn)資料,武都郡、上郡沒有簡牘,說明很可能這兩郡沒有往那里調(diào)遣戍卒。究其原因,上郡當(dāng)時(shí)也屬于邊郡,本身即需要戍守。據(jù)《史記·平準(zhǔn)書》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9]1727,而《漢書·地理志》亦載,上郡與敦煌、張掖等邊郡一樣,設(shè)有掌屯田事宜的農(nóng)都尉。顯然,上郡與張掖、酒泉等邊郡一樣,也有屯田戍守之責(zé)。而武都郡的情況與蜀郡類似。陳直先生曾對居延簡戍卒籍貫無巴蜀兩地之人的現(xiàn)象解釋說:“或北邊西邊,分區(qū)赴戍。”[1]17武都郡比鄰蜀郡,“地雜氐、羌,及(蜀郡的)犍為、牂牁、越嶲,皆西南外夷”[10]1646,屬西邊赴戍之區(qū);上郡屬于北邊分區(qū)赴戍之地,所以都不必向河西諸郡派遣戍卒。上列簡文的內(nèi)容主要是戍卒鄉(xiāng)貫或其屯戍身份,因此可以說,陜西境內(nèi)當(dāng)時(shí)除上郡外,其他各郡都向張掖派遣了戍卒。學(xué)術(shù)界有一種觀點(diǎn),漢代河西諸郡戍卒主要來自關(guān)東,“從漢簡看,戍卒大部分是關(guān)東人,少數(shù)是本郡人”[11]907。但是,上文顯示,陜西地區(qū)也有大量的戍卒,特別是三輔和漢中,從簡牘出現(xiàn)的頻率分析,其人數(shù)應(yīng)不少于關(guān)東的陳留、河內(nèi)等郡。他們中有普通戍卒、射師、車父,也有刑徒。
三、 居延簡中的陜西縣名辨析
居延漢簡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弘農(nóng)郡、漢中郡所屬陜西的縣分,京兆尹有4縣:長安、奉明、霸陵、杜陵,左馮翊2縣:云陽、祋祤,右扶風(fēng)4縣:好畤、安陵、茂陵、平陵,弘農(nóng)郡1縣:上雒,漢中郡4縣:南鄭、成固、沔陽、安陽。這些縣,有些始置于秦,漢代沿用;有些置于西漢。其名稱除南鄭、成固(城固)等少數(shù)縣分外,大多已成為歷史地名。
長安縣(簡號5·10、53.15、59.10B、62·13、74.2B、119.70+119.9B、157·24A、218·34、280·4、280·8、340·20A、340·34、456·2、502·2、甲附37),為西漢高帝五年(前202)所置縣,因其有長安鄉(xiāng)而得名,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隋開皇三年(583)移治今西安,至清不改?,F(xiàn)在西安市仍有長安區(qū),治所在韋曲鎮(zhèn),僅系沿用了長安名稱而已。
奉明縣(簡號53.15、505·37A),西漢元康元年(前65)置,以史皇孫(武帝戾太子之子劉進(jìn))的墓地“奉明園”而得名,為準(zhǔn)陵縣,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平帝元始中,毀奉明園,隨后罷奉明縣。今已不復(fù)存在。
霸陵縣(簡文見于勞榦《居延漢簡釋文》),西漢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陽縣改名,用文帝陵名(文帝用霸水名其陵號),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北。三國魏更名霸城縣?,F(xiàn)已不復(fù)存在。
杜陵縣(簡號505·39),原為西周時(shí)杜伯國,西漢元康元年(前65)以杜縣改名,用宣帝陵名,治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qū)東北。三國魏復(fù)名杜縣。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
云陽縣(簡號5·10),西漢置,治所在今陜西淳化縣西北。東漢末廢。另,《居延漢簡》中“□陽第七車父□陽里郭平(287·21;3-236)”之簡文,其第一個(gè)□,在勞榦《居延漢簡釋文》中作“霣”[8]416;周振鶴曰“似應(yīng)釋為辟……然亦不自堅(jiān)”[2]。茲依勞釋?!办B”和“雲(yún)”的古音本不相同,但古人認(rèn)為“雲(yún)轉(zhuǎn)起”為“霣”[12]241上,“霣”也作為“雲(yún)”的假借字。故陳直論曰:“霣陽當(dāng)即雲(yún)陽之假借字?!盵1]130若此,居延漢簡中就有2枚關(guān)于云陽的簡牘。云陽縣今已不復(fù)存在。
祋祤縣,西漢景帝二年(前155)置,治所在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東,因?yàn)楣糯髦圃熘囟妹?,縣有祋祤廟。東漢初廢,后復(fù)置,三國魏又廢。今已不復(fù)存在。居延簡中未見“祋祤”,但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曰:“祋音丁活反,又音丁外反?!盵10]1546對上引“施刑士左馮翊帶羽掖落里上(337·8)”之簡文,陳直論曰:“簡文之帶羽,當(dāng)即祋祤之別體。漢人讀祋如帶,與顏師古音丁外反正合?!盵1]432可信?!白篑T翊帶羽”應(yīng)即左馮翊之祋祤縣。
好畤縣(簡號114.21),秦置,治所在今陜西乾縣東好畤村,西漢因之,東漢廢。畤者,神明所依至也。以其地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西晉隋唐宋金時(shí)亦有好畤縣,但治所等與漢時(shí)不同。今無此縣。居延簡中的“好畤市”,指好畤縣的商業(yè)市場。
安陵縣(簡號395.1),西漢惠帝時(shí)置,用惠帝陵名,治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三國魏廢?,F(xiàn)已不復(fù)存在。
茂陵縣(簡號257·30、290·7、502·6),本槐里縣之茂鄉(xiāng),西漢建元二年(前139)置縣,用武帝陵名,治所在今陜西興平市東北。西晉廢?,F(xiàn)已不復(fù)存在。
平陵縣(簡號114·21、183·13、257·30),西漢昭帝時(shí)置,用昭帝陵名,治所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北。三國魏改名始平縣?,F(xiàn)已不復(fù)存在。
上雒縣(簡號57·5),西漢置,因雒水出冢領(lǐng)山而得名,治所即今陜西商縣。東漢為上雒侯國。三國魏改稱上洛縣。
南鄭縣(簡號90·18,90·70),戰(zhàn)國時(shí)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置,因西周末犬戎之亂鄭人南奔而得名②。兩漢仍之。治所在今陜西漢中市漢臺區(qū)。除南北朝時(shí)短暫更名,至民國仍稱南鄭縣。今漢中市仍有南鄭區(qū),但轄區(qū)僅為古代南鄭縣之一隅。
①李萬玲《耀州區(qū)舊名“祋祤”之考證》,陜西師范大學(xué)網(wǎng)絡(luò)教育網(wǎng)文。祋祤為古代一種兵器。
②南鄭之得名還有其他觀點(diǎn),茲依《水經(jīng)注》。
褒中縣(簡號90·68+90·89+90·49),西漢元鳳六年(前75)置,治所在今陜西漢中市西北。后有苞中、褒內(nèi)、褒城等更名,治所也幾經(jīng)遷徙。1958年撤銷,分其地入漢中、留壩、勉縣等縣。
成固縣(簡號19·20、90·48、90·66、182.20、216·9),秦置,治所在今陜西城固縣東漢江北岸。三國后分此縣與安陽縣置南鄉(xiāng)(西鄉(xiāng))縣、洋縣。南朝宋改稱城固縣。今陜西城固縣為其一部分。
沔陽縣(簡號90·29),西漢初置,治所在今陜西勉縣東舊州鋪,因位于漢水(沔水)之北而得名。隋初廢?,F(xiàn)已不復(fù)存在。
安陽縣(簡號90·25+513·26、90·76、303·18),西漢置,其治所無定論,有兩漢在今陜西城固或洋縣(二縣很近)之北,城固縣東,曹魏時(shí)徙至石泉縣東南;從漢至魏,一直在石泉縣或漢陰縣境等說。居延簡中“安陽博望里”簡文的出現(xiàn),又給考證治所提供了線索。漢安陽縣轄境約當(dāng)今城固、洋縣、西鄉(xiāng)、漢陰一部及佛坪、寧陜、石泉地。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縣。今陜西有市名安康,與漢代安康縣同名而異地。
四、居延簡中陜西里名探論
在上列簡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里名。“里”是漢代居民點(diǎn),因其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高度的確指性,故作為地方行政組織,是漢代名籍(戶籍)制度的內(nèi)容之一,“是戶籍所系之最基層組織,所以漢簡中所見人的身份以‘名縣爵里’四要素——即姓名、爵位、縣名、里名來表示”[13]141。
居延簡中的漢代陜西地區(qū)里名,計(jì)有長安縣宜里(簡號62·13)、當(dāng)利里(簡號157·24A)、棘里(簡號280·4)、南里(簡號280·8)、囂陵里(簡號340·34)、假陽里(簡號502·2)、有利里(簡號甲附37),奉明縣善居里(簡號53.15、505·37A),祋祤縣掖落里(簡號337·8),安陵縣高里(簡文見勞榦《居延漢簡釋文》),茂陵縣樂城里(簡號502·6)、修禮里(簡號502·6),平陵縣德明里(簡號114·21)、長雀里(簡號183·13),南鄭縣門里(簡號90·70+90·18),褒中縣高居里(簡號90·68+90·89+90·49),安陽縣承虎里(簡號90·25、513·26)、博望里(簡號303·18),成固縣仁里(簡號19·20)、倉里(簡號90·48)、逆秋里(簡號182.20)、隄里(簡號216·9),沔陽縣曲平里(簡號90·29)等。這些都是陜西境內(nèi)古老的地名。
簡文中的里名大都具特定含義,按照李如龍《地名的分類》[14]所分,有描述性地名,如表示地理位置的南里、高居里,描述自然景觀的曲平里,說明自然資源的長雀里;有記述性地名,如敘述文化景觀的樂城里、 門里、倉里、隄里,記錄人物族姓的高里(?),記載史實(shí)和傳說的博望里,寄托一定的思想觀念的當(dāng)利里、有利里、善居里、修禮里、德明里、仁里、逆秋里,其中善居里、修禮里、德明里、仁里等充分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shí)人們的道德風(fēng)尚和價(jià)值追求①。還有含義不明的囂陵里、假陽里、掖落里等。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少數(shù)有線索可尋,多數(shù)已難覓蹤跡。
①此外,關(guān)中一帶還有孝里(《三秦記》:“畢陌西北有孝里”)、敬上里(見于武威漢簡)、仁里(見于羅布淖爾漢簡)等里名,也有這些含義。
②《三輔黃圖》的一些刻本,只有前面8里名,而無大昌、戚里,“南平”后有煞尾性文字“等里”,如此,則與《西征賦》所舉里名完全一致(只有“修城”與“修成”之異),不一定屬于巧合,具因襲之可能。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一九一《市》引《西京記》:“西市,隋曰利人市。”中華書局,1960年,第3945頁。
④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以“里”為長度,四里“此數(shù)可能包括市場所占面積及市與市之間的間隔距離”(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2頁)。將里視為長度,與前文“各方二百六十六步”的表述重復(fù),且“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也說明市場不是均勻分布的。故,里應(yīng)指居民點(diǎn)。
《三輔黃圖》卷二《長安城中閭里》曰:“長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南平、大昌、戚里?!盵15]32西晉潘岳《西征賦》,也有“所謂尚冠修成,黃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南平,皆夷漫滌蕩,亡其處而有其名”[16]459之說。顯然,兩個(gè)文獻(xiàn)中所舉,只是長安城中有代表性的里名,而且它們之間或許有因襲關(guān)系②;且這些地名至遲在晉代已經(jīng)不知其具體位置。
陳直認(rèn)為,居延簡中的“棘里”,“當(dāng)為黃棘里之簡稱”[15]33,[1]250,這種可能性存在;但他又認(rèn)為,“長安里名二字者,居延簡皆簡稱為一字”[1]380,“居延簡中所記長安里名,兩字者大率簡稱為一字”[1]413,似乎又不是事實(shí)。因?yàn)樵谏狭虚L安里名中,既有棘、宜、南等一字者,也有囂陵、假陽、當(dāng)利、有利等二字者,且二字者并不少于一字者,故此說還值得斟酌,“棘里”之名也值得探討。按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渭水》云:“(長安城西出)第三門本名西城門,亦曰雍門……其水北出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門,亦曰突門。北出西頭第一門,本名橫門……其外郭有都門、棘門?!盵17]434-435既然雍門因其外之函里而有了函里門之稱,棘門也有可能因位于漢代棘里附近而得名。誠如此,則棘里當(dāng)在長安城北出偏西的外城門附近。
對于長安縣之宜里,陳直曰:“宜字疑宣字之誤釋?!度o黃圖》卷二,記長安城中閭里,有宣明里。本簡為省文?!盵1]416即宜里本為宣明里。查《居延漢簡》“書到宣考察有毋四時(shí)言如守府治所書律令" 兼掾丹守屬□(16·10;1-56)”簡文中之“宣”字,在《居延漢簡甲乙編》中就釋為“宜”[7]26,說明確有“宣”“宜”誤釋現(xiàn)象,但宜里是否為宣明里還當(dāng)存疑,因?yàn)閷勺掷锩喎Q為一字并非居延簡之定例。
長安縣之當(dāng)利里(勞榦《居延漢簡釋文》作“發(fā)利里”),陳直曰:“長安有有利里……當(dāng)與發(fā)利里相似?!盵1]250所謂相似,可能指這類地名都與盈利、有利可圖等相關(guān)。誠如此,當(dāng)利里(或發(fā)利里)、有利里當(dāng)在長安之東市、西市等商業(yè)繁榮之地;西市在隋代即有“利人市”之稱③,恰與這些地名的含義相近。《三輔黃圖》引《廟記》云:“長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凡四里為一市?!盵15]29這里的四里為一市,指一市一般有4個(gè)居民點(diǎn)④,當(dāng)利里、有利里當(dāng)即這樣的居民點(diǎn)。長安有孝里市[15]31,即以市場內(nèi)的主要居民點(diǎn)“孝里”命名。
長安縣之南里,陳直曰:“《三輔黃圖》卷二,記長安城中閭里有南平里,本簡之南里,即南平里之省文”[1]380,不可信。此處之南里,疑位于城外南原?!蛾P(guān)中記》曰:“(漢)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游里”,而“宣帝立廟于曲江之北,號樂游”[18]97,樂游里既然因宣帝廟號樂游而得名。那么,在“樂游”之名出現(xiàn)前,這里名為“南里”的可能性大。
長安縣之囂陵里,勞榦《居延漢簡釋文》作“梁陵里”[8]445?!妒酚洝とf石君傳》曰:“萬石君徙居陵里,內(nèi)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盵9]3330陳直論曰:陵里為長安之里名①,“當(dāng)為長安梁陵里之省稱無疑”[1]441。若此,囂陵里(梁陵里)在長安城內(nèi),但也未便定論。
①這里之陵里,學(xué)術(shù)界尚有不同觀點(diǎn):《史記索隱》引顏師古注曰:“陵里,里名,在茂陵,非長安之戚里也”;《史記正義》以為“茂陵邑中里也”;郭聲波《史記地名族名詞典》釋為“里社名。西漢屬太常(奉常)茂陵邑。在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
②《史記》卷四四《魏世家》:“魏之先,畢公高之后也。武王之伐紂,而高封于畢,于是為畢姓。”第2207頁。
③張新超《秦漢時(shí)期漢中郡鄉(xiāng)里問題研究》,中國秦漢史研究會《2023張騫與絲綢之路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尚未公開出版。
④張新超《秦漢時(shí)期漢中郡鄉(xiāng)里問題研究》,中國秦漢史研究會《2023張騫與絲綢之路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尚未公開出版。
⑤此簡后面還有記載武器或其他物資數(shù)量的小字簡文若干,此處省略。
善居里在居延簡中出現(xiàn)兩次,一明確為“奉明善居里”(簡號53.15),一有“廣明鄉(xiāng)嗇夫”“善居里男子”(簡號505·37A)字樣,無縣名。依據(jù)《漢書》“戾太子據(jù)傳”載長安城外有“廣明成鄉(xiāng)”[10]2748,可初步斷定兩簡中的善居里為一地,歸屬奉明縣廣明鄉(xiāng)。廣明鄉(xiāng)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郊[19]35,則善居里亦應(yīng)在這一帶。
安陵縣位于今咸陽市北原,古稱畢原,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的封地②。簡文中之高里,會否以人名來命名,還有待進(jìn)一步探究。
沔陽縣之曲平里,張新超以“枉法曲平”之成語釋“‘曲平’似乎有化險(xiǎn)為夷、轉(zhuǎn)危為安之類的寓意”④,可信。沔陽縣地跨秦嶺、巴山交會地帶的淺山丘陵和漢中盆地西端的平川,曲平里應(yīng)位于縣西自山地進(jìn)入平原的地段。
安陽縣承虎里之得名應(yīng)該與當(dāng)?shù)乩匣⒊3鰶]有關(guān)。安陽地處今陜西漢中、安康兩市交界的丘陵山地,地接秦嶺、巴山,為古代老虎活動(dòng)頻繁之處,從晉代《華陽國志》,唐代《會昌解頤錄》、宋代《楊從儀墓志》、《夷堅(jiān)志》,到清光緒年間的《申報(bào)》,都有相關(guān)記載。顯然,承虎里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當(dāng)與老虎直接相關(guān)。但今已難得其詳。
安陽縣之博望里,是一個(gè)讓人困惑的地名。漢武帝時(shí)出使西域并被封為博望侯的張騫是漢中人,按說博望里的命名應(yīng)與張騫有關(guān)。《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張騫傳》皆言張騫為漢中人,未記縣籍,唐顏師古注《漢書》時(shí)始引晉人陳壽《益部耆舊傳》曰:“騫,漢中成固人也?!盵10]2687成固縣后改為“城固”,現(xiàn)陜西城固縣西有張騫墓,所以后世一直以張騫為城固縣人。前引“漢中郡安陽博望里”簡文,勞榦《居延漢簡釋文》和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穼Α鞍碴枴倍纸晕醋R(即釋文為“漢中郡□□博望里”),而筆者在2019年天水“絲綢之路與隴右石窟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居延“漢中簡”探討》中,依據(jù)有關(guān)史實(shí),錯(cuò)誤的認(rèn)為“□□應(yīng)為‘成固’”二字”,博望里應(yīng)位于張騫故里今城固縣博望鎮(zhèn)?,F(xiàn)在,紅外線圖片顯示二字為“安陽”無疑,這就出現(xiàn)了兩種可能:要么張騫故里在漢代安陽縣(陳壽所云“成固”為晉代而非漢代區(qū)劃),要么安陽縣的博望里與張騫無關(guān)。真相如何,有待發(fā)現(xiàn)新的材料,繼續(xù)研究。
此外,《居延漢簡》中有“第廿五車父平陵里辛盈川(10·37;1-38)”簡文⑤,陳直認(rèn)為,“平益川(即辛盈川——引者)為平陵人,下當(dāng)脫寫里名”[1]385。筆者認(rèn)為,簡文為“平陵里”,也有可能脫寫縣名,平陵里或?yàn)槠搅昕h平陵所在之里名,屬《地名的分類》中的“轉(zhuǎn)類地名”。平陵在咸陽市秦都區(qū)原平陵鄉(xiāng)大王村。
綜合分析居延漢簡等史料中的里名,顯示有的縣里名在當(dāng)時(shí)就有一些規(guī)律,如成固縣善用單字命名,長安縣的里名用字有對偶特點(diǎn)。除潘岳在《西征賦》暗示的長安縣“尚冠修成、黃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南平”等里名對偶外,居延簡中的“假陽里”與陶文中的“真陽里”[22]40又是一例,這說明坊里的命名十分考究,是當(dāng)時(shí)文化繁榮的標(biāo)志。
居延漢簡中載有陜西地區(qū)地名的簡牘,蘊(yùn)含大量的漢代史事和文化知識。單就其地名來說,它記錄了一些縣名在書寫時(shí)使用通假字的史實(shí)(如祋祤寫作帶羽,云陽寫作霣陽);相關(guān)縣的里名,為今人提供了已經(jīng)消失的古地名信息;而里名確定時(shí)的景觀描述、道德引領(lǐng)、字詞對偶等現(xiàn)象,又是歷史文化和古人道德觀念的反映。同時(shí),通過眾多地名和戍卒檔案資料,又使我們知曉了漢代陜西地區(qū)除上郡外大量向河西地區(qū)征調(diào)戍卒的事實(shí)。此外,簡文中有關(guān)法律和戍卒身份、職銜、裝備的史料,有的可以彌補(bǔ)史書記載之不足。這個(gè)論題,超出了本文的范疇,有待另文探討。
附記:承蒙西北師范大學(xué)李迎春先生提供《居延漢簡》PDF版,并就相關(guān)問題交換意見,使本文得以修改定稿,謹(jǐn)致謝忱!
[" 參" 考" 文" 獻(xiàn)" ]
[1]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綜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周振鶴.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M]//中國地理學(xué)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歷史地理:第1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孟龍.《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訂補(bǔ)[M]//中國地理學(xué)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歷史地理:第3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孫繼民.居延漢簡中所見河北部分縣歷史地名研究[J].河北地方志,1989(5):32-35.
[5]馬孟龍.汁防侯國非廣漢郡汁方縣考[J].四川文物,2013(4):35-38.
[6]盧叢夫.從“居延漢簡”談西漢烏氏縣的確定[N].平?jīng)鋈請?bào),2015-01-15(4).
[7]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勞榦.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卷四[M]//漢簡研究文獻(xiàn)四種: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白壽彝.中國通史:第5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許慎.說文解字·雨部[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3]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4]李如龍.地名的分類[J].地名知識,1985(3):10-13.
[15]陳直.三輔黃圖校證[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16]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8]劉慶柱.關(guān)中記輯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9]張永祿.漢代長安詞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
[20]許慎.說文解字注:十二篇下[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
[22]趙岐.三輔舊事[M].陳曉捷,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責(zé)任編輯:馬 勇]
A Study on Shaanxi Place Names of Juyan Wooden Slips in Han Dynasty
SUN Qixiang
(Hanzhong Municipal Archives, Hanzhong 723000, Shaanxi
)Abstract:" There are a total of 39 wooden slips containing the place names of Shaanxi in the Juyan Wooden Slips(居延漢簡). These written characters of wooden slips contain a wealt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Han Dynasty. It records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some county names were written using interchangeable words, a large number of community names provide clues to ancient place names that have disappeared for modern people. Community names mostly have specific meanings, both descriptive and narrative, and many community names are also endowed with moral guidance concepts. Numerous place names and military files show that, Except for Shang Jun(上郡) in Han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garrisons in the Hexi(河西) region were conscripted from the present-day Shaanxi region. This is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of historians that “most of the garrison soldiers came from the east of Hangu Gate(函谷關(guān)), and a few were from their own county”.
Key words:" Juyan Wooden Slips; Shaanxi; county names; community n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