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觀看了一部多年前的德國紀錄片《帕希姆國際機場》。雖然其中的內容已不再是新聞,但其中反映出來的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個人與世界的聯(lián)系,還是能讓每一位觀者感慨深思……
2007年,中國商人龐玉良(Jonathan Pang)買下了位于德國東北部的帕希姆(Parchim)機場,在當時的德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龐玉良的舉動吸引了德國導演斯戴凡·埃伯萊因(Stefan Eberlein)和馬努艾爾·費恩(Manuel Fenn)的注意。從那時開始,兩位德國導演開始連續(xù)七年跟拍這位中國商人,將龐玉良購買機場以及后續(xù)建設的過程記錄了下來,完成了這部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帕希姆國際機場》。
2016年,該紀錄片在德國境內多個影院上映,收獲了不錯的票房,同時也獲得了多項獎項。德國媒體對這部紀錄片也不乏好評——德國公共廣播電臺認為“這是一部值得觀看、令人捧腹且引人深思的電影”?!度請蟆穼懙溃骸斑@絕不是一部枯燥的紀錄片,它記錄了德中經(jīng)濟之間一段尚未結束的插曲?!?北德廣播電臺介紹:“這部佳片展示了一個想做文化中介者的中國人的精彩故事?!?/p>
對于觀眾來說,此片最大的意義是讓人們看到了在全球化經(jīng)濟的背景下,中國企業(yè)家的國際視野和行動,以及大量中國資本進駐德國背后的悲喜苦樂。這部紀錄片在記錄帕希姆機場被收購這一事件的同時,也將中國商人龐玉良放在主人公的位置,客觀直接地展現(xiàn)了他的抱負、計劃,以及他為目標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令德國人看到了中國企業(yè)背后有血有肉的中國人的真實形象,而不再只是用懷疑、側視的眼光來打探猜測中國人的動機和意圖。
帕希姆位于德國的東北部的梅克倫堡—弗波門州,擁有不到兩萬人口,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平凡德國小鎮(zhèn)。二戰(zhàn)時期,帕希姆機場曾作為軍用機場為德方空降部隊起降滑翔機和夜間戰(zhàn)斗機,戰(zhàn)爭結束后,該機場失去了在德國的戰(zhàn)略意義,漸漸荒廢成為一個冷清蕭條的貨運機場。
龐玉良,1966年生于中國河南上蔡,1984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酒店管理專業(yè)。他先后從事飯店管理及航司貨運業(yè)務,于2002年成立林德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德國廢舊機場,中國商人,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個體在2007年竟然機緣巧合“牽手成功”。龐玉良掌管的林德國際集團以3000萬歐元購買下了帕希姆機場,龐的計劃相當宏大,正如他在影片開頭說的那樣,要在當?shù)貏?chuàng)造100萬、甚至1000萬的工作崗位,要把帕希姆建成國際化的機場城市,帕希姆機場有一天將會取代柏林機場的地位。
初次聽到這樣的未來目標,我和很多觀眾一樣,覺得既瘋狂又荒唐可笑,可是隨著影片的層層推進,我慢慢收起了心中的懷疑和不屑,表情變得嚴肅起來,認真地看著龐玉良怎樣實現(xiàn)他的計劃。
龐玉良看中的是帕希姆機場的地理位置,距離北部的港口城市漢堡僅120公里,距離首都柏林也只有160多公里。他想要將帕希姆機場建成連結中德貿(mào)易的平臺,他說 :“中德之間搭建貿(mào)易平臺是一個根本的需求,即使德國企業(yè)家暫時沒有看到,這個需求也是真實存在的。從長遠目標來看,雙方都是想讓中德貿(mào)易便利化,加強貿(mào)易、物流和文化的溝通。而位于歐洲中心地帶,柏林漢堡之間的帕希姆機場地位顯著。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走出去,中歐合作范圍擴大,機場口岸規(guī)劃的航空物流、跨境電商,多式聯(lián)運基地、海外倉、保稅區(qū)將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加深發(fā)揮重要作用,德國企業(yè)也看得到這些需求?!?/p>
為了實現(xiàn)他的目標,龐玉良在德國和中國之間往返奔波,勘察機場設施建設,到中國聯(lián)系客戶,尋求德國當?shù)卣闹С帧⑶宜谄袔状翁岬剑ㄔO帕希姆機場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項他終生追求的事業(yè)。跟隨龐玉良心中的宏圖大志和他馬不停蹄的奔走努力,觀眾們也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覺得帕希姆機場的國際化發(fā)展指日可待……
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帕希姆機場的建設極其緩慢,幾年的時間里,除了一座新的信號塔已完工之外并沒有什么實際變化,起降的飛機數(shù)量也無明顯增加。龐玉良正在經(jīng)歷著他未曾想到的卻也是必然的困境,由于他的計劃過于宏大,需要的資金數(shù)量幾乎是天文數(shù)字,并且他的計劃的實現(xiàn)也依賴于中德多方面資源的整合和支持,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除此之外,與德國人的合作也顯示出中德思想觀念的差異,比如龐玉良認為中國企業(yè)家會用更高的戰(zhàn)略眼光通盤考慮中德貿(mào)易、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等事宜,可是德國人只會考慮具體的事情,比如就機場說機場,跟他們談一些機場的附設功能時,德國企業(yè)和政府就沒辦法接受和認可了,缺乏主動性,鮮有配合。而影片中一位機場信號塔的德國工作人員也道出了他眼中的中德差異——如果德國人說“現(xiàn)在”,指的就是現(xiàn)在開始行動,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可能表示現(xiàn)在才開始考慮,具體行動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了。通過跟中國人打交道,他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耐心。
《帕希姆國際機場》雖是一部紀實性的紀錄電影,卻絲毫沒有枯燥的說教與平淡的“流水賬”。由于其精妙的敘事結構,全片呈現(xiàn)出了故事片一般的十足張力。
影片前半部分,鏡頭在德國和中國之間不斷切換。帕希姆機場荒涼又落后,人們時??梢栽诓輩仓小⑸踔翙C場跑道上看見兔子和狐貍出沒,正應了德國那句諺語“狐貍和兔子說晚安的地方”,以此來形容偏僻冷清的無人之地。一個藍色的集裝箱是機場的信號臺,上面已經(jīng)老化的探照燈“吱呀吱呀”地緩緩旋轉著。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繁華的中國城市,龐玉良在城市林立的高樓中奔跑著,在與中國商業(yè)伙伴們的觥籌交錯中介紹著自己的項目,汽車快速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車窗外的建筑和廣告牌飛快地向后退去……跟隨主人公奔波的腳步,一幅宏大的跨國商業(yè)圖景在觀眾面前似乎即將徐徐展開,然而鏡頭一轉,帕希姆機場的工作人員正在門前孤獨地掃雪,機場四周的荒涼景象并未改變。
這樣的鏡頭剪接既是基于真實的客觀情境,同時也顯示出了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獨具匠心,使影片的敘事流暢生動,又充滿趣味、引人入勝。全片自始至終牢牢牽著觀眾的心,從懷疑,到信任,到激動,再到懷疑,甚至失望,最后卻又保存著希望……這簡直就是一部情節(jié)完整的劇情片。
影片后半部分,為了籌集資金,龐玉良甚至找到當?shù)貪O民,想做漁業(yè)水產(chǎn)生意。影片進行到這里,人們會覺得故事好像偏離了方向,從側面揭示了龐玉良遇到的資金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難,帕希姆機場的建設幾近停滯。如很多故事片里都會有的情節(jié)設置,當主人公遇到人生低谷時,總會去尋找初心,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重新獲得力量?!杜料D穱H機場》中的龐玉良也是如此。攝制組跟他來到中國河南上蔡的農(nóng)村老家,來到他熟悉每座房子每株花草的出生地,來看望他的老母親。在父親的遺照前,龐玉良泣不成聲,為了自己的事業(yè)追求,他甚至在父親臨終前都沒有回來,然后像個孩子一樣哭著跪倒在老邁的母親懷里……這一情節(jié)雖然不會幫助龐玉良在實際困難中“殺出重圍”,卻使每一位觀影者為之動容,對他建設帕希姆機場的事業(yè)理想重新建立起了信任。
影片介紹這樣寫道:“2007年,中國投資者龐收購了一座舊軍用機場。他希望在小城帕希姆搭建連通中國、歐洲和非洲的國際航空貨運網(wǎng)絡。他設想扭轉國際貨物的流向,讓帕希姆成為一個新的國際貿(mào)易中心,提供上萬個工作崗位。他的想法真的可以在北德地區(qū)落地生根嗎?”影片結束,觀眾們并沒有看到答案。全片的最后一個鏡頭——龐玉良依舊在帕希姆機場外的草地上奔跑著,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只要還在跑著,就有無限多的可能。然而一旦停下來,就只有結束?!?/p>
看完影片,我專門上網(wǎng)去查找帕希姆機場擴建的消息,這才得知,龐玉良的公司已于2019年正式宣告破產(chǎn),這項野心勃勃的機場收購計劃最終還是成了泡影。
王雪妍
王雪妍,北京人,八零后,傳播學專業(yè)雙碩士,本科畢業(yè)于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重慶大學,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兼職自由撰稿人,《出國》雜志特約記者、專欄作者,德國《華商報》專欄作者,已出版文集《易北河畔的留學時光——一本真實的的德國留學手記》,另有文章收錄在《走近德國》、《故鄉(xiāng)的云》、《印象檳城4》等書籍中,并在《臺港文學選刊》、《文綜》、《散文百家》等文學類期刊發(fā)表文章多篇,喜歡旅行,熱愛寫作,現(xiàn)居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