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馬
《金剛經(jīng)》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某種程度上說,詩歌即是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被詩人在一剎那用靈感和理智捕獲,以文字塑形,變成有聲有色的音樂和可以觸摸的雕塑。
詩把不可得變成了可得。
詩是覺悟。覺悟通往澄明之境。澄明即通透,即善良與寬容,對事物充滿悲憫和同情??鬃佑醒?,“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詩是信言,也是美言,言而有信,信與美俱從真誠中來,所謂“修辭立其誠”,信言和美言在閃爍人性光輝的詩篇中消除了對立與隔閡,變成了溝通心靈的橋梁。
生活和人生閱歷永遠大于想象,成熟的詩人善于從中獲取鮮活的寫作素材?!耙律险鲏m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且走且看且悟,山高路遠,一步難于一步,才不禁要問天地何心,人心何處安頓。
詩是靈魂的驛站,寫詩和讀詩的人得以小憩和在精神上的補給。
深入生活,與走馬觀花不同,要身體力行,眼到身到心到,有心則才思不竭。文章不空。要以舍身飼虎的勇氣,投入生活,生活反哺詩人以酸甜苦辣為底色的詩篇,如曹孟德《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有生活,詩歌方能感慨深厚,氣血充盈。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境界闊大,與詩人的見識、擔當和胸襟密切相關(guān)。終日躲在書齋和象牙塔里,不經(jīng)歷風雨,很難寫出大氣的詩,譬如溫室中種不出青松是一樣的道理。
信手拈來,豐富的細節(jié)就隱藏在生活和自然當中,詩人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攝魂奪魄的手段。我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相信比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可能更為重要,讀書再多是閱讀別人的經(jīng)驗,行萬里路則是增加個人的閱歷和體驗,我行我素,由外而內(nèi),由內(nèi)而外,方能貢獻個人獨特的體驗。
喜歡風吹纜索的聲音
徹夜不停,被牽系的船只
像是說著夢話的人
桅桿斜指,一顆藍色小星
敞開大海的出口
——拙作《漁村夜景》
大海的出口,遠在天上。這也是詩歌超越物質(zhì)和世俗苦難的象征。為此,我常常希望獨自一個人去海邊走走,只一個人去海邊,聽聽復述蒼茫的波濤。不過這樣的機會畢竟十分難得了,我是出生于河西走廊古涼州的人,見慣了大漠戈壁雪山草原,對于大海只能遐想神往。好在去年終于有機會去了一趟青島,在海邊住了幾天,徜徉流連,陌生和新鮮的風景刺激我寫作的欲望,使我?guī)Щ亓怂氖子嘘P(guān)大海的作品,其中包括《大海頌》《漁村夜景》《一枚海螺》。與寫西部的風景有些不同。
感謝生活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