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潔
研究羅牧山水畫風格成因,首要關(guān)鍵點在于明確知悉其山水畫藝術(shù)風格。關(guān)于羅牧畫風介紹的最早記錄,是在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中,如:“羅牧……工山水,筆意在董黃之間?!段鹘尽吩疲旱霉P法于魏石床。林壑森秀,墨氣滃然,誠為妙品。江淮間亦有祖之者,世所稱江西派是也。”[1]以上對于羅牧“林壑森秀,墨氣滃然,誠為妙品”的評價是較為客觀和公正的,亦是對其山水作品的認可。據(jù)研究,“墨氣滃然”風格特征多體現(xiàn)于羅牧晚年畫作中。其筆法秀潤,筆意粗獷,筆墨變化運用純熟。后人普遍認為這種風格是羅牧藝術(shù)風格的最典型代表。此一風格,也是他享有“江西開派始祖”美譽的原因,“江淮間亦有祖之者,世所稱江西派是也”。也是羅牧被譽為“江西派”風格始祖的佐證之一。
那么羅牧“墨氣滃然”的山水畫風格成因有哪些呢?
筆者將從家庭背景與師承關(guān)系、交游閱歷與畫派影響、德性素養(yǎng)與明清易代等三個方面,來梳理羅牧山水畫風格形成的緣由。
一、家庭背景與師承關(guān)系
有關(guān)羅牧的生卒年考、家庭背景等,畫史上皆很少記載。族譜中的世系表所載,為羅牧的家庭背景提供了其家境貧寒的憑據(jù)。羅牧出生于寧都縣一個布衣之家,且世代均為布衣。一如有關(guān)羅牧祖父所載:“達綸,字浩泉……夫婦合葬歸仁里浮檻渡蟠龍形。生子四:必選、必遠、必遇、必通。”[2]二如有關(guān)其父必遠,記載有:“必遠,字士宏……娶丁氏,生歿失考,夫婦合葬歸仁里浮檻渡蟠龍形。生子四:天富、天貴、天榮、天華。”[3]其父羅士宏出身于貧困農(nóng)民之家,且子嗣較多,一家六口,家境艱難。這也證實了劉品三在《羅牧的十二條屏》中對羅牧所推斷的“終其身為布衣”[4]這一看法。
在乾隆十六年修《南昌縣志》卷四十一中,記載有:“牧有妾蔡氏、孫泉,皆善畫,頗有家法?!盵5]由此可知,羅牧家人蔡氏、孫泉均擅長繪畫,且頗有家法,可見其家人潛移默化地受到羅牧熏陶甚厚。
據(jù)羅牧后裔所述,羅牧自幼出身布衣,雖清寒貧苦,卻聰慧好學,乖巧懂事。如此家景,使得他萌生出“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雄心壯志,謀求改變境遇。為此,有了其后續(xù)的外出謙遜求學制茶來維持生計的經(jīng)歷,以及其后期在書畫上的鉆研歷練。
出于寒門對羅牧山水畫風格形成有較多間接影響。譬如間接影響到羅牧的性格,以及其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情懷等等。除此之外,羅牧山水畫風格中形成的筆墨特點似乎與其出生環(huán)境背景有所關(guān)系。山川溪水對出身于世家的畫家而言,是畫家欣賞和向往的對象。但這些名門望族對于真正居于山水間的田園生活體驗,并不見得比出身于山鄉(xiāng)寒門的羅牧體會更深刻。羅牧出生地寧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溫暖濕潤,雨量充足,這也使他對山水自然有充分的體驗感,并形成客觀寫實的山水畫風格。各種因素為羅牧濕潤的筆觸及“墨氣滃然”的畫風特征給予了一定的可能性??梢?,羅牧的家庭背景是其山水畫風格形成原因的主觀因素之一。
由羅牧的家庭背景來看,其家里長輩在教育成長上是難以提供較好的條件給他的。據(jù)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其在青少年階段是未經(jīng)歷過較為系統(tǒng)的山水繪畫教育的。
由上述所言可以推測,在羅牧青少年及后期階段的書畫師承關(guān)系,對其山水畫風格的形成是有著極大影響。那么關(guān)于羅牧書畫上的師承關(guān)系有何記載呢?于《族譜》中所載的“羅牧……得魏石床法,林確齋岕茶法,亦善制茶,中丞郎公廷極為詩紀其事”[6]記錄中可知,羅牧書畫師承于魏石床。
魏石床何許人也?其書畫藝術(shù)作品上有何造詣?與羅牧在書畫上又是如何體現(xiàn)師承關(guān)系的呢?魏石床即魏書,生于江西寧都梅江鎮(zhèn)。據(jù)地方縣志記載,魏書是明朝末年間的一位秀才,出身于書香門第,有文識且擅長書畫,是羅牧的書畫老師。
而關(guān)于羅牧何時師從魏石床習書畫以及如何向魏書習書畫,畫史及地方史料皆沒有提及。但以魏書的輩分與其在當?shù)氐穆曌u可以推斷:在1644年之前,也就是羅牧于二十三歲左右,在其跟隨林時益學習制茶之前,羅牧隨魏書學習書畫已有時日[7]。而地方史料一直都突出強調(diào)羅牧書畫是“得魏石床法”,由此見得,魏書的書畫教授與傳承對羅牧的影響是極為長遠的。
除此之外,羅牧在“得魏石床法”后,得遇好的機緣,相識良師林時益,又有了一次接受教導的機會?!段鹘尽份d:“得冠石林確齋岕茶法?!盵8]
林時益,字確齋,工書法,樂詩,晚年好禪,亦是制茶名家。其原名為朱議霶,明宗室寧王后裔,在1644年甲申之變明亡之后,隱姓埋名,改名為林時益,攜彭士望一起隱居于寧都翠微山中,并與寧都“三魏”結(jié)交為好友。此后便一直歸隱山林,農(nóng)耕自給自足,后又辦學講習,并傳授制茶手藝,成為“易堂九子”之一。林時益來翠微山避難,并于此辦學授茶有些較大的規(guī)模,羅牧來到翠微山中向林時益學習制茶的時間應該也在此前后[9]。
而林時益到此的目的并非僅僅如此,還希望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眾多的卓越人才,以此為實現(xiàn)其與“易堂九子”經(jīng)國濟世的志向奠定基礎。羅牧在這種氛圍的生活與學習中難以不受其影響。《明遺民錄》還記載了林時益制茶與授課情景:“中尉曰:‘不力耕,不得食也。率妻、子徒冠石種茶……手爬糞土以力作。夜則課之,讀《通鑒》,學詩?!盵10]由此可見,“易堂九子”以學文與力行并重的方式來教育弟子們。這樣的言傳身教對羅牧影響深遠。羅牧不單單從林時益身上學到了茶技,在學問、為人處世、德行修養(yǎng)等方面更是受到教育。而且也恰好是因身處明清易代時,又與諸多遺民學士相處學習并隱居山間,此因緣際遇使布衣身份的羅牧被賦予“遺民畫家”這一特有身份。
此次學習,成為羅牧一生當中最為關(guān)鍵的選擇之一,并且亦是其人生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從開始學習制茶到后期售茶謀生,為其清苦的家庭得到了分擔,并充實了羅牧學習的經(jīng)濟資本。由此可見,羅牧與林時益的師承關(guān)系也是影響羅牧山水畫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二、交游閱歷與畫派影響
羅牧的交游閱歷對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施予了較大影響。其廣泛的交游經(jīng)歷不僅擴大了人生閱歷,還增加了其在繪畫上的學術(shù)涵養(yǎng),對其繪畫語言與繪畫體系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羅牧有過交往的人士數(shù)量難以勝計,這里主要介紹有確切交往并對其直接影響的親友。大概分三類:一是師長類人物;二是其居南昌后仕清官吏;三是畫家類人物。
首先要介紹的是與其共在翠微峰生活的“易堂九子”,他們對羅牧的影響遠勝于其他交往人群,為羅牧未來的生活開辟了廣闊的交流空間和游歷范圍。正如其師魏書詩中說道:“結(jié)伴出西閣,新晴過石梁。溪禽呼氣色,峰雪辨云光。野水閑田滿,殘燒細草芳。定知巖壑本,詩思步層岡。”[11]
“易堂九子”中與羅牧關(guān)系密切且有明確相交記載的有三位,即魏祥、魏禧、曾燦。其中與魏祥相交在《與羅飯?!分杏休d:“古人作畫,懸紙高壁間,閉戶旬月,日夕相對,忽有山水煙林,天光地氣,發(fā)于紙上,經(jīng)營慘淡,執(zhí)筆赴之,凡文字詩畫,精神踞一層之,先落筆乃在此一,若守此一,便落第二耳?!盵12]據(jù)文中內(nèi)容可知,魏祥以師長口吻敘述,再加上羅牧年齡僅小于魏祥三載,故可以推測兩者間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而魏禧為魏祥之弟,是明清時期的大文學家。于羅牧而言魏禧不僅是師尊長輩,亦是好友。與魏禧相交,文獻史料如《題羅飯牛畫》所載:“左折西橋路,東阜連翠微。誰將一幅紙,寫余心所思。松下聞聲處,溪前獨立時。寒光看不盡,日夕秋山知?!盵13]從曾燦所作詩《為張方伯題羅飯牛畫山水冊》來看,羅牧與曾燦二人相交的時間不短。其詩曰:“技圖如聞山水音,何人能繼倪云林?吾友羅子重毫素,為公寫作湖山陰?!盵14]作為易堂業(yè)師輩,以及詩文中稱“吾友”的口吻,羅牧與其有交往是毋庸置疑的。
與這些師長輩人物相處,無論是從書畫角度還是學養(yǎng)角度,無疑都對羅牧后期山水畫風格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其次則要介紹羅牧居南昌后有所往來的仕清官吏。這里著重介紹對其影響最大且交往最深的一位官員宋犖。宋、羅兩人相交頻繁,彼此相互賞慕、敬重。宋犖十分推崇羅牧的人品,二人相交并無地位身份懸殊的阻礙。宋犖于《送羅飯牛入廬山歌》中寫道:“子以牧為名,我以牧為字。二牧生平偶不同,各于詩畫有深寄。”[15]其中將自己與羅牧相提并論,更作“二牧說”表達對羅牧的深厚情誼,可見宋犖對羅牧的美譽與推崇程度是他人所不可企及的。而同時具備官員與學者雙重身份的宋犖,也必將成為羅牧物資接濟、擴大人脈、提升書畫造詣的一個橋梁,從而間接成為羅牧山水畫風格形成的助力因素。故而可以說宋犖是羅牧人生之伯樂。
其三則要介紹羅牧結(jié)交的畫家一類人物。最為代表的是極具個性的八大山人。羅牧與八大之間有著不同尋常的交往。
1697年,八大山人于羅牧《山水冊》題畫詩中寫道:“遠岫近如見,千山一畫里。坐來石上云,乍謂壺中起。西塞長云盡,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見,臥入武陵花?!盵16]此外,羅牧曾于1697年夏日前后,在八大山人畫作《蔬果花竹冊》之上題詩。其畫作每頁皆有對題詩文,題詩的都是當時南昌的文人墨客?!斑@十二個人分別是:第一頁,朱容重題:‘一枝開木末,江上怨冷冷。為問春風面,醉得幾時醒?未署何年。第二頁,羅飯牛題:‘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盵17]在此畫冊的題跋人中,第一頁題跋的朱容重是八大山人的族侄,而羅牧能夠排在第二位,充分說明了二者友誼深厚程度。
羅牧待人處世謙遜和氣,獲得了與其來往的友人的敬重與推崇。這對羅牧山水畫的風格亦有所啟發(fā)。
除了上述影響之外,不難聯(lián)想到,當時流行的畫派自然會對羅牧山水畫風格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時的主流畫派“松江派”對全國畫壇影響甚大。松江派整體畫風用筆簡練,用墨清而淡,意境清朗,格調(diào)平淡天真,富有江南清疏之景色。董其昌為松江派代表畫家,他注重師古與筆墨。其山水畫所體現(xiàn)的清雅氣息,與明清之際文人畫家的藝術(shù)理念和追求不謀而合。如董其昌所繪的《寒上煙月圖》構(gòu)圖使用平遠法,卻與平遠法常態(tài)山水作品相差懸殊。其將遠山屹立于畫中,墨色的濃淡虛實不以透視演變,導致空間感交錯。從此畫可見董其昌筆法率真,并且用筆少側(cè)鋒,頗多中鋒圓潤之筆,主要以淡、枯筆,兼用濕濃墨點染于干擦之上,可謂豐富多彩。此外,其重墨皆是聚集畫面中軸線上,前面木林積濃墨為一點,后方山脈積濃墨為一線,有點線面構(gòu)成之趣味。其與羅牧所繪的《溪山雨后圖》(圖1)相較,兩者繪畫風格具有趨同性,皆有“米氏云山”之氣韻;即使不畫云霧,也有云霧變沒之象,以及雨后山川的氣氛[18]。兩幅的米氏云山氣質(zhì)相似,只不過有干濕之差。
羅牧在早期的山水畫作中,體現(xiàn)出對董其昌山水理論與技法的深入學習。但羅牧中后期的山水畫作凈潔秀麗、沉穩(wěn)厚重,全然依照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與意圖。與松江畫派的繁復層疊的山水相比較,羅牧山水更顯得層次分明和井然有序;而相較于松江畫派的濕潤流利,他在畫中增加了幾分蒼荒生澀,減少了皴染,喜以粗闊之筆寫山石、厚重之筆寫樹干,尤其注重畫面的勾勒感。這讓筆者不由得想到孫過庭《書譜》中關(guān)于書法的論述:“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19]可見,羅牧在畫面中突出“勾勒感”,亦如同孫過庭所言道理,其是為了提示后學,畫山水需“務存骨氣”。
綜合觀之,羅牧山水畫風格所受松江派的影響顯著。羅牧亦有個人風格特征,譬如筆墨更為粗獷厚重,更注重對自然的描繪,所以其山水創(chuàng)作更為貼近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三、德性素養(yǎng)與明清易代
藝術(shù)風格,是指創(chuàng)作主體個性特征的自然流露與具體表現(xiàn)。藝術(shù)家個人的德性素養(yǎng)可以影響藝術(shù)作品所呈現(xiàn)的風格特征。在中國古畫論中早有“畫如其人”“以畫觀人”等概念,皆揭示了畫家人品與畫品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如北宋郭若虛說:“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盵20]畫品即人品,下文將探討羅牧人格對其畫作的影響。
羅牧具有淳厚質(zhì)樸、平和實誠、重情重義的德性素養(yǎng)。張庚曾在《國朝畫征錄》里中肯評價羅牧的為人品格與德性素養(yǎng),即“牧敦古道,重友誼”[21]。這種溢美之詞在眾多與羅牧相交的時人文集、詩集皆有提及。
《龍門豫章羅氏十四修族譜》記載,寧都釣鋒鄉(xiāng)人不甘于一直居于偏僻窮鄉(xiāng)度過一生,紛紛邁出鄉(xiāng)村,外出各地經(jīng)商,進而使鄉(xiāng)民成為“富翁商賈,伏約州縣”[22]。淳樸的鄉(xiāng)風民俗以及“以和為貴”的茶商原則,影響了羅牧一生的德性素養(yǎng)。
羅牧淳厚質(zhì)樸、平和實誠的德性素養(yǎng)影響著其山水畫作形成墨氣滃然、渾厚天真的風格;他筆下的山水將其人格沉淀的養(yǎng)分全然傾注于筆墨之間,直抒胸臆、豪放率真、自然客觀、靈明透徹、特性鮮明。這正是人性本體感性精神的天然真化,將人的感性和理性在山水畫作中極致地表現(xiàn)出來,純粹以筆墨的形式之美,來體現(xiàn)人性中真善美的精神力量。
總結(jié)而言,羅牧重人之品格,重畫之格調(diào);其德性素養(yǎng)是影響其山水畫風格形成的主觀條件。因其厚道德性懂得尊古敬德保持本真,因其圓融世故的性格懂得取長補短進行革新,并在山水畫筆墨變與不變之間,承其傳統(tǒng)優(yōu)點,舍其傳統(tǒng)缺點,做到合乎道法之權(quán)衡。正是因此德性才使羅牧在明清易代的特殊社會背景中受益,其中庸的性格符合時代,適應環(huán)境,故而較為容易受人歡迎與推崇。
明清更替之際,是一個大變革時期,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政治腐朽與封建專制、理學的復興與文化啟蒙的落寞、個性思潮涌現(xiàn)等,以及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甲申之變,讓那些原本貴為王孫的階層一下子落魄到了卑微地步。這使出身于平民布衣的羅牧獲得了與曾受過良好教育的遺民王孫、文人們交往并平等相待的重要社會基礎。它必然給羅牧的人生帶來一定的影響,并影響到其山水畫風格的形成。
明末清初時期,江浙一帶地區(qū)繁華,是文人、商賈及畫家的鳩合之地。當時,因董其昌的極力推崇與莫大影響,南宗畫系盛行。
雖然羅牧山水畫風格形成,是處在松江派風格盛行的時期,但是羅牧的山水畫風格,卻是一股別樹一幟的新生能量。其形成緣于康熙初年的政治寬松背景。清初時期,康熙在政治上采用了一些懷柔政策,使文化與藝術(shù)出現(xiàn)了空前未有的昌盛。當時的畫壇在此社會環(huán)境下,自然就有了較為積極踴躍的氛圍。畫者除了能以歷代藝術(shù)流派的藝術(shù)形式來抒發(fā)情感之外,還更能于此氣氛之中,蘊積了一撥突破陳規(guī)陋習,全然以繪畫本質(zhì)精神和內(nèi)在規(guī)律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畫家群體。這一群體即是包括羅牧在內(nèi),以八大山人、石濤為代表,還有石溪、梅瞿山、龔賢、弘仁等活動在江西、安徽、揚州的書畫家們。他們雖向董其昌學習了一定的繪畫理論與技法,但在繪畫表現(xiàn)中則完全依照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與內(nèi)心意圖,將董其昌的繪畫理論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羅牧是“江西派”這個別開生面的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這一派生機的藝術(shù)領(lǐng)域內(nèi),由于其所受的教育有限,可以說他不如諸多藝術(shù)家,其藝術(shù)主張也沒有相應的理論流傳。但是由于歷史變革等原因,以及個人經(jīng)歷、心理需求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羅牧具有較完整高尚的人格追求,他的山水畫作品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這一繪畫新興力量所應有的整體風格和個性特征。
羅牧作品被社會認同與現(xiàn)實需求有關(guān)。從主觀上來分析,羅牧沒有八大山人、石濤那樣由于獨特身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刻意與社會保持距離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在這個巨變的時代當中,羅牧以貧寒的布衣及一介茶商的身份立世,其作品中又沒有迎合世俗、追求以古為榮的時代傾向。從客觀上來說,羅牧作品之所以能與社會貼近,一是與其中庸處世的態(tài)度有很大關(guān)系;二是崇古勢力與新興力量發(fā)生沖突,社會進行選擇的中庸表觀。由于清初時期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以及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新的有產(chǎn)階級,必然需要相應的精神產(chǎn)物來填補,甚至治愈;而羅牧“墨氣滃然”的山水作品風格,恰巧體現(xiàn)了擺脫崇古壓抑、沉悶的情緒,以其嵐氣清潤,贏得了世人的認同與喜愛。
除了內(nèi)在本質(zhì)的自娛性質(zhì)外,明清易代的社會環(huán)境對羅牧山水藝術(shù)也產(chǎn)生了一定作用??梢哉f,明清之際的重大變革,獲得平等交往的社會地位,藝術(shù)氛圍的良好趨向等社會背景,也是成就羅牧山水畫風格的至關(guān)重要的客觀因素之一。
注釋:
[清] 張庚:《國朝畫征錄》卷中,清乾隆四年刻本,第40頁。
黃篤:《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的幾個問題》,《美術(shù)研究》1989年第1期。
黃篤:《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的幾個問題》,《美術(shù)研究》1989年第1期。
劉品三:《羅牧的十二條山水屏》,《文物》1983年第11期。
黃篤:《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的幾個問題》,《美術(shù)研究》1989年第1期。
《龍門豫章羅氏十四修族譜》(江西省寧都縣釣峰鄉(xiāng)黃潭村),轉(zhuǎn)自楊鐵男《論江西畫派開派畫家羅牧》,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8頁。
任川:《羅牧的“處士”身份及其交游》, 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 8頁。
[清] 康熙白潢、查慎行纂修:《西江志》卷一百六《方技·物貨類》,第29頁,轉(zhuǎn)自蕭鴻鳴《“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13頁。
唐夏玲:《論明末清初“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及其畫風》, 贛南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7頁。
楊鐵男:《論江西畫派開派畫家羅牧》, 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 9 頁。
[清] 道光四年黃永倫等修:《寧都直隸州志》卷三十《藝文詩·補遺》,第85頁,轉(zhuǎn)自蕭鴻鳴《“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第56頁。
[清] 魏祥:《與羅飯?!?,《魏伯子文集·尺牘·卷之二·四四》,轉(zhuǎn)自蕭鴻鳴《“江 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第58頁。
[清] 魏禧:《題羅飯牛畫》,《魏叔子詩集·卷之六·五言》,轉(zhuǎn)自蕭鴻鳴《“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第59頁。
[清] 曾燦:《為張方伯題羅飯牛畫山水冊》,轉(zhuǎn)自蕭鴻鳴:《“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第61頁。
[清] 宋犖:《西陂類稿》,清康熙五十年家刻本,卷十一。
王朝聞主編:《八大山人全集》,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878頁。
蕭鴻鳴:《“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第75頁。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修訂版),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8年,第150頁。
[唐] 孫過庭:《書譜》字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第48—49頁。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俞劍華注釋,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23頁。
[清] 張庚:《國朝畫征錄》卷中,清乾隆四年刻本,第40頁。
《龍門豫章羅氏十四修族譜》(江西省寧都縣釣峰鄉(xiāng)黃潭村),轉(zhuǎn)自唐夏玲《論明末清初“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及其畫風》,贛南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8頁。
(作者單位:南昌應用技術(shù)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