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民間稱之為“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靶∧辍钡恼f法是與除夕的“大年”相對而言的。過小年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祭灶。民謠中的“二十三,糖瓜粘”,就與祭灶活動有關(guān)。
在我國大江南北,祭灶曾是一項影響范圍較廣的風(fēng)俗。舊時人家的灶間大多設(shè)有灶王爺?shù)凝愇?,神像上寫有“東廚司命主”“一家之主”等字樣,兩旁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后來則直接把灶王神像貼在墻上。
早在周朝以前,祭灶的習(xí)俗就已經(jīng)確定下來。那么,古代是如何祭灶的呢?宋代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祭灶詞》,對當(dāng)時民間祭灶的內(nèi)容和氣氛作了生動的描述: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宋代祭灶儀式的很多信息:祭灶時間、供品種類、祭灶人選等等。民間認為,灶王爺除了執(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外,還負責(zé)考察人間善惡。灶王爺留在家中一年,到了小年這天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再根據(jù)灶王爺?shù)摹皡R報”,降下這家人未來一年的吉兇禍福。于是,人們便在小年這天祭灶,為灶王爺“送行”,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實際上,祭灶活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灶儀式,也稱送灶儀式,北方民間一般選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在這一天祭灶)黃昏入夜時舉行。一家人來到灶房中,擺好桌子,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祭祀灶王爺,讓他在“升天”之前先甜甜嘴。一些地區(qū)祭祀灶王爺時,還要將糖涂在灶王爺神像中嘴的四周,讓他上天“匯報”時多說好話。有的地區(qū)祭灶更有意思,將酒糟涂在灶上,好讓灶王爺醉醺醺地上天,無法“匯報”實情。然后,人們將神像揭下來焚燒。于是,灶王爺就在人們的想象中,與紙、煙一道“升天”去“言好事”了。
在北方一些省份,祭灶儀式相對復(fù)雜一些。晚間,人們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上一年的灶王爺神像連同紙馬、草料放在上面一同焚燒。一家人圍著火堆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教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fēng)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睂υ钔酢岸凇钡孟喈?dāng)明白。
祭灶儀式中,不僅要焚燒神像,還要唱《祭灶歌》。在北方一些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首《祭灶歌》,充滿了地方氣息:
灶王爺,本姓張,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
騎著馬,挎著筐,
秫秸草料備停當(dāng),
送你老人家上西天,
人間好事要多說,
明年下界降吉祥。
這首《祭灶歌》歌詞直白、質(zhì)樸,彰顯了北方人民豁達、直爽的性格。
雖然各地的祭灶儀式不同,但有一點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女不祭灶”。相傳灶神原為女性,《酉陽雜俎》中就將灶神描述為一位美女。祭灶原先在臘日舉行,主祭人是家中的老婦人。后來,男性取代老婦人成為主祭人,漸漸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