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軍
葫蘆,諧音“福祿”,是吉祥福氣的象征。以葫蘆為紙、烙鐵為筆,把繪畫、雕刻等技藝巧妙地施于其上,就成了葫蘆烙畫。葫蘆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出生于濰坊的葛懋新是葫蘆烙畫的傳承人之一。
葛懋新善于通過紋絡的明暗和顏色的深淺,巧妙展現(xiàn)作品的層次,他創(chuàng)作的葫蘆烙畫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
葛懋新走上葫蘆烙畫之路,與兒時的耳濡目染不無關系?!靶r候,爺爺經(jīng)常在家做葫蘆烙畫,上學后,爺爺有時會指導我烙些簡單的畫,但我一直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直到20多年前,我才真正開始做葫蘆烙畫?!备痦抡f。
從小打下的繪畫基礎,為葛懋新走上葫蘆烙畫之路提供了很大助益,但剛開始學做葫蘆烙畫時,他也掌握不好火候和力度,往往用電烙鐵一烙就煳了。后來,他通過慢慢研究,學著用變壓器控制烙鐵溫度,才逐漸摸清門道。于是,在滿屋葫蘆的房間里,在一次次的廢寢忘食中,葛懋新的技藝突飛猛進。
在葛懋新的作品中,難度最大、最費時的要數(shù)疙瘩葫蘆,也叫“金蟾葫蘆”。這種葫蘆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長滿了往外凸出的“小疙瘩”。“第一次見到這種葫蘆時,我就在想,怎樣才能在這些毫無規(guī)律的疙瘩上進行烙畫。顯然,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备痦抡f道。于是,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拿起葫蘆來琢磨,想象這樣的形態(tài)應創(chuàng)作成什么更合適。有一天,他突然發(fā)現(xiàn),這些凸出的小疙瘩特別像小孩的腦袋,靈感就這么來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半年過去了,與尋常葫蘆烙畫完全不同的“疙瘩葫蘆”亮相于大家眼前。每個童子的形象躍然于葫蘆之上,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是葛懋新比較滿意的作品——《百子圖》。
葛懋新的葫蘆烙畫豐富多彩,有傳統(tǒng)的工筆畫,也有寫實的照片、油畫、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同時,他將葫蘆壓花技法融入烙畫,使得畫面更具立體效果,感染力更強。他的技藝特點是“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他獨創(chuàng)了焦、黑、褐、黃、白五種色調(diào)的烙畫概念,用豐富的色調(diào)表現(xiàn)作品主題,使之“無彩勝有彩”,畫面內(nèi)容“以小見大”,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從事葫蘆烙畫30多年,葛懋新創(chuàng)作的葫蘆烙畫數(shù)不勝數(shù),不少作品獲得省、市級重要藝術獎項。如今,年過花甲的他依舊保持一顆拼搏向上的心,沒有難度就自己增加難度,不斷進行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葛懋新說,他正在醞釀一個新的計劃:將風箏、剪紙、核雕、泥老虎等濰坊傳統(tǒng)民間藝術瑰寶都烙在葫蘆上,做成一個系列。憧憬著未來,在葛懋新的腦海中,一個個精美絕倫的葫蘆烙畫作品已然清晰可見……
編輯/魏偉
葛懋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實踐課指導教師,濰坊市奎文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濰坊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特邀專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葫蘆烙畫山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獲“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家”稱號。
Ge Maoxin,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instructor at the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 artistic adviser of th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of Kuiwen District, Weifang, invited expert of the Weifang Arts & Crafts Association, Shandong provincial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gourd pyrography, Qilu Culture Star, and folk handcraft mas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won the title of “Most Popular Folk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