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水
一
船是岱山的靈魂。船與大海不是博弈的對手,而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一唱一和,夫唱婦隨,穿行于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往返于各個陸地碼頭之間,卸貨、裝貨,運載著生命所需,人生之趣。船只由此也像是一個使者,在開放的海域上,交往、訪問、合作、旅游,山海之間,以船為傳播介質,輸送著人類文明的密碼鎖。或者,給船點睛,揚帆起航,給古老的船一個全新的靈魂,讓其展望未來,眺望更遠的深藍。如今,我們再放眼去看這座海港,裝卸和吞吐量的與日俱增,讓岱山這座港灣在航運上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無數(shù)船只經過、停靠補給或遠行,再奔向各自的航向與航程,奔向新的未知的領域。鳴一聲長笛,讓古老的港灣再次煥發(fā)生命的新意。大海的魅力不僅引導著漁民去尋找、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開發(fā),更多時候是教會漁民們怎么勇敢和擁有卓遠的見識,怎么與海和平相處,怎么與海生死與共、榮辱共享,又怎么舍取,怎么與海浪和風暴抗爭,怎么像一個真正的猛士去直面人生,或像高爾基筆下的海燕般向更猛烈的暴風雨沖擊。千百年來,大海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言行來告誡人類:大海有足夠的胸懷容納著萬千的視覺和勇氣。
這是大海的理想。
我的理想是,在岱山島上,尋一處海礁,不用刻意去記住海礁的名字,在傍晚的時候,記住來時的路,從沙灘一步一步走回客棧,或者驅車從公路上去追逐落日,落日的腳步會讓人心疼時間的流逝。這個時候,去看大海,海是一面平靜的鏡子,鏡子里的自己無論被折疊了多少次,再次重新抻開的時候,還是完整的,沒有褶皺的。落日還未落盡的時候,整個天地都是虛浮的,輕飄飄沒有半點兒重量,天色這個時候也隨即呈藍紫色,越發(fā)深沉、深邃,仿佛有巨大的能量在其中變幻。如果再從東方去眺望,會看見一輪薄如紙的明月,很單薄地懸掛著。一降一升,瞬息間完成了一場交替儀式,而整個天地的色彩,由遠及近鋪展開來,循序漸進變色,置身其間,開始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或者感覺到心境從一團云霧中逐漸驅散開,逐漸開闊、明亮。
久處城市的壓抑感瞬間消散,眼里看到的皆是柔情。這個時候的海水總是像絲綢一樣,你用手去觸摸海水的溫度,會知道海水還賡續(xù)著太陽的余溫,由指尖傳達至掌心,之后穿進身體。目光所及,夜幕開始將一些海礁吞噬,或者說包裹起來,像母親小心翼翼地將嬰兒重新裹進襁褓里。
入夜了,舟山群島只有海潮的聲音。那些聲音貫穿著大海的夜,貫穿著夢的囈語、青春的悵惘,仿佛一個人的呼吸,又或是脈搏顫動,將過去的時間和空間拉近,放大。此刻你會發(fā)現(xiàn),張若虛是海的信使,他揉捏著春江花月夜,揉捏著生命初始的哲理和悵惘,將詩與大海推向藝術的高峰,或者,回歸到個人的瑣碎。我還看到抽屜里的一些照片正在褪色,那些懵懂的面孔曾經無數(shù)次地跳躍歡呼,而現(xiàn)在開始學會沉默寡言,仿佛一座孤島,月亮的清波灑過去,孤島頷首微笑。那時,院子里的一些花草早就不是當初新栽的樣子,四時的轉折跌宕,留下的芬芳也已不見,只有記憶殘存著永不磨滅的朦朧美。而女兒咯咯的笑聲中已經有了對一些事物的準確判斷,甚或,現(xiàn)在看見的月與李白對飲時的月一樣嗎?我不甚明了。我只知道很多時候我們被推著向前走去,就像此時,我的腳步會將我?guī)Щ乜蜅#瑤Щ匾沟膽驯?,夢的溫柔里?/p>
那個時候再去讀一首詩的繾綣與落幕,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一些屬于自己的閱歷,才會明白“情知一樣青山色,才有斜陽景更佳?!?/p>
二
相機能夠捕捉到山海的美,也能夠定格剎那的繁華與榮枯,唯獨無法復制出舌尖和腸胃之外的語言,更無法像神奇的紐帶拴牢家族的親情。而這些,在一口熱騰騰的飯菜之間瓦解。我知道,家的味道,家鄉(xiāng)的風味,總是能引起共鳴,口腔之間激蕩著的水花,會讓人永久地心生漣漪。
清晨的秀山島,海鳥會在天未亮的時候出巢,馳騁大海,撲騰著雙翼迎接海浪的洗禮。專屬于岱山的美食記憶,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被記錄在冊,那個將黃魚剖腹曬制的漁民,一定深知大海的時令,什么季節(jié)的黃魚最為鮮美,他一定深諳于心。在岱山,干品、腌品、糟品、醉品琳瑯滿目,水產品的加工逐漸完善,形成了一條不可小覷的行業(yè)鏈。而在這些的背后,是萬千靠海謀生的漁民,他們將大海饋贈給人類的風物制作成鄉(xiāng)愁記憶,根植于基因深處,等待著某天不經意間,風味穿過我們的鼻息,經過我們的嘴唇,觸碰到味蕾的剎那被激活。
在岱山,制作大黃魚鲞的方式有多種,或腌漬之后讓日光暴曬,陽光的無窮力量將大黃魚多余的水分瀝干,鹽與腥味在融合的過程中互相滲透、交錯,風味的成熟往往需要時間的推動?;蛘撸瑢ⅫS魚攤開呈橢圓形,順著尾部沿側線切割一刀,取出魚肚和魚鰾,將魚依次背疊放入桶中,均勻撒上鹽粒,搬上石頭壓制,將水分和血液壓凈。十幾天后,鹽分完全滲透進魚肉里,散發(fā)出咸鮮的風味。取出,用竹簽將魚眼刺破,串起,放到陽光下曬魚背,第二天曬肉面,并把魚尾彎至腹部,使其看起來有了圓潤的弧度,繼續(xù)曬干……三曬三潮之后,“烤老鲞”也就完成了。
儲藏風味,也是儲藏祖先的記憶。
在岱山,還有一種美食簡單而讓人垂涎。當青蟹的鮮與糯米的香融合,空氣里彌漫著大海與稻田的氣息,閉上眼,冥思,童年時與父母在海邊嬉戲的模樣,追逐,奔跑,撿拾海螺貝殼,用線串成一串手鏈,或者制作成風鈴,掛在窗前,風吹來時,會感覺仿佛再次站在海邊,還能享受大海帶給人的平和與空曠。時光的風味,百轉千回。母親熟悉青蟹糯米飯的步驟,清楚知道家人的口味,咸淡適中,烹炒百遍,糯米裹上青蟹的膏,一粒粒更加飽滿豐腴。鍋中氤氳的香氣開始跟隨母親的一生奔跑,以光的速度穿梭,漫游,我看見一碟香噴噴的青蟹糯米飯,正以一種難以言表的語言向我闡述母親的一生。
或許有天我會讀懂大海,也會讀懂母親。只是現(xiàn)在,我要學一顆海螺駐守島礁,看日出日落,看陰晴圓缺,看四時變幻無常。朝霞在地平線傾灑,海風吹拂著海水,灘涂上遍布紅樹林,跳跳魚將灘涂鉆出密密麻麻的孔,仿佛借用無數(shù)的孔去看這個世界的另一番模樣?;蛘呦窈W右粯?,歌詠大海,歌詠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也許,我們真正的鄉(xiāng)愁,是回不去、到不了的遠方,是童年里的某個讓人欲罷不能的節(jié)點,或是關于悔恨、遺憾所作的闡釋。然而,當味蕾替我們喚醒回憶的同時,那些塵埃似的往事,再次浮現(xiàn),仿佛大海上的一些泡沫、碎木屑,一些看似遠去的印象,在退潮之后重新顯現(xiàn)出原本的面容。
三
想象沉浸在鹽的世界里,白茫茫一大片,鹽山、鹽池、鹽田,日光層層疊疊鋪展下來,鹽的顆粒上泛起銀色的光環(huán),像棱鏡一樣使光束發(fā)生色散,折射著天與地的純凈,走入其中,像置身北國風光里,目之所及皆是白色的天地。白,讓人更加透徹,更加豁達明理。
大海饋贈于人的不止遠方和詩,還有鹽。鹽乃五味之首,任何的風味沒有鹽便失了七分味道。沒有鹽的攝入,人便虛浮無力,昏昏然不知所以,鹽似乎擁有一種神力,將人的無限潛能一點點挖掘出來。
鹽成就了舟山,也給舟山以更多的聲名。當我們走進高亭鹽場、雙峰鹽場、順母鹽場,除了慨嘆之外,更多的是惋惜制鹽業(yè)的式微,一些制鹽人從鹽場落幕,一些鹽場凋敝衰敗,鹽田成為農田,傳統(tǒng)的曬鹽方式逐漸被工業(yè)化替代。這個古老的行業(yè)面臨著被剔除出歷史舞臺的結局,或許多少年后,將不會有人再曬鹽,也不會有人記得曾經的鹽業(yè)經過幾千年漫長沉寂而熠熠生輝。也或許,淘汰的只是制鹽方式,并不是鹽本身,只是當我們口耳相傳的訣竅一敗涂地的時候,更多的諺語只會存留在史冊當中。
或許,我們無法體會到鹽民的辛酸苦楚,也無法理解他們對制鹽的熱愛與深情?;蛟S像柳永所說的:“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輪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贝丝蹋斘覀冏哌M岱西萬畝鹽場中國鹽業(yè)博物館,直觀感受制鹽工藝由生澀到嫻熟,由低產量到精細高產,感受岱山鹽的白、細?;蛘呷タ凑桂^內陳列著的制鹽工具和照片,那些將畢生獻于制鹽的鹽民,在歷史長河里閃閃發(fā)光。而那些為生計所迫從事制鹽的鹽民,肩上有著萬斤擔子,有著敢作敢當?shù)腻P錚脊梁,這些人也是扛起岱山鹽業(yè)的半壁江山,創(chuàng)造了一段史詩。
他們在鹽田之間富有節(jié)奏地奔波、忙碌、創(chuàng)造,經過多重工序,制成一粒粒細膩綿柔的鹽,制成千家萬戶的幸福與美滿。鹽,從鹽民的手中獲得重生,獲得了有別于海水的生命,在人體里無限期地流淌、與血液融合,與四時風物、時令風味、山珍海味一同構成了新的版圖,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發(fā)揮著無窮的力量,激活著風味隱藏在時間深處的秘密。鹽,這一味不可或缺的調味,將人生盡善盡美演繹,王侯將相士農工商,在鹽的世界里,沒有富貴貧窮之別,沒有貴賤之分。鹽,在人世間世代傳唱和吟詠,在大地上簇擁著、流動著對大海的另一種肯定與贊美,流動著海洋超脫的另一種寫照。
岱山鹽民有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力。根據《岱山縣志》記載的制鹽的三個階段,從千年刮泥治鹵的煮鹽法,到板曬法,再到現(xiàn)代的灘曬法,仿佛一個人經歷了三個階段,青年的青澀,中年的厚實,老年的淳樸。海鹽的風味始濃,口舌生津,而后美名始盛,遠播重洋。
當那些鹽民漸漸老去,當他們的手藝無法再將制鹽業(yè)縱深延伸,無法再更深層次地探索,當他們坐在街頭巷尾曬著和暖的陽光,聊著一些逸聞軼事,我們是否該向他們致敬。亦或靜靜坐在他們的身邊,去感知他們身上經年的鹽的味道,鹽的初心,鹽的執(zhí)著,鹽的夢想?;蛘咄氤吹牟穗壤铮鲞M一點兒岱山的鹽,讓海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鄉(xiāng)愁的味道,在口齒之間輾轉,雕刻著記憶中留存的人事物,斟酌著時間、生命、人生和理想的光芒,品味著孤獨與狂歡。在岱山,大海繽紛璀璨,堅守著更加自由、更加清澈、更加明亮的原則。
當我們結緣于一粒鹽,我們是否就已經深諳時光的美學意義。在那個年代里,走過的路,一定在月光下閃著銀色的光輝。萬畝鹽田所衍生出的咸澀滋味,可能現(xiàn)在還仍在餐桌上,它們濃縮成一個個故事,濃縮成一座城的脈絡,一座城的脊梁。當我們重新去回望、去審視岱山這座仙島時,你會發(fā)現(xiàn)歸來的白帆中滿載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