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 語
所謂歷史文化類散文,指的是以歷史上的人或事或物為創(chuàng)作對象,抒思古之幽情、發(fā)現(xiàn)實之感慨的散文作品。具體可細(xì)分為兩類:一是“文化苦旅”類的游記,二是對歷史人物的詠嘆與評論。這類散文,形象地說,作家是一只腳站在往事如煙的歷史埃塵上,另一只腳又牢牢地立足于現(xiàn)實,其宗旨不是簡單地再現(xiàn)過往,而是在追憶中闡釋、揭示歷史的內(nèi)在意義以及它對當(dāng)今的影響,通過對歷史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與溝通,為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現(xiàn)實生活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和科學(xué)的價值參照。
選 文
雄關(guān)賦(節(jié)選)
◎峻 青
啊,雄關(guān)!
這固若金湯的雄關(guān)!
這“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雄關(guān)!
在我們那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上,在那些干戈擾攘征戰(zhàn)頻頻的歲月里,這雄關(guān),巍然屹立于華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間,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著異族的入侵,捍衛(wèi)著神圣的祖國疆土。這高聳云天的堅固的城墻上的一塊塊磚石,哪一處沒灑上我們英雄祖先的殷紅熱血?這雄關(guān)外面亂石縱橫野草叢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處沒埋葬過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關(guān),它就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英雄歷史的見證人,它本身就是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
如今,這雄關(guān)雖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它卻仍以它那雄偉莊嚴(yán)的風(fēng)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來鼓舞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激情。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們的神圣的國土再一次遭受到異族入侵時,那位手執(zhí)大刀的青年小伙子,還有我們的現(xiàn)代花木蘭,以及所有登臨這雄關(guān)的公民,全都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殺敵救國的戰(zhàn)場!
由此,我又悟出了一個道理:雄關(guān),這早已變成了歷史陳跡的雄關(guān),雖然已經(jīng)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這雄關(guān)的偉大體魄、忠貞的靈魂,卻永遠(yuǎn)刻在人們的心中。
哦,更確切一點說,這雄關(guān),不在地殼之上、山海之間,而是在人們的心中。
是的,在人們的心中。這才是真正的雄關(guān),比什么金城湯池還要堅固的雄關(guān)!
不是嗎?山海關(guān)縱然是堅固險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記載;而吳三桂的開門揖盜引清入關(guān),更是不攻自破,多爾袞的鐵騎,不就是從這洞開的大門下邊蜂擁而來席卷中原的嗎?
慟哭六軍皆縞素
沖冠一怒為紅顏
吳梅村的《圓圓曲》,道出了所有愛國人士對民族敗類的憤慨和痛恨。盡管歷史學(xué)家對吳三桂叛國的動機究竟是不是為了“紅顏”這一史實,還有爭議,但是雄關(guān)被出賣而不攻自破卻是事實,也是教訓(xùn)。
這遭到過玷污的雄關(guān),至今還蒙受著恥辱的灰塵,并在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這一段痛苦的歷史,也仿佛在向著人們告誡:
誰道雄關(guān)似鐵?
任是這似鐵的雄關(guān),也有那被攻破的時候。
說什么“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在我們那遼闊的疆土之上的許許多多重關(guān)要塞,從來就沒有哪一座關(guān)塞真真起到過這樣的作用。它們或者被強攻敵陷,或者為內(nèi)奸出賣,而尤其是后者,堡壘易從內(nèi)部攻破,歷史上是不乏這種沉痛記載的。
吳三桂的丑劇,只不過是其中的一件而已。
由此看來,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證明:那所謂“固若金湯”的雄關(guān),是從來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堅固的雄關(guān),只存在于人們的心中。
——這,就是信念!
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yè),對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忠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guān),是任憑什么現(xiàn)代的武器都不能攻破的雄關(guān)!
千百萬噸級的熱核武器攻不破它,重型轟炸機和洲際導(dǎo)彈攻不破它,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攻不破它,燈紅酒綠金錢美女也攻不破它。它,永遠(yuǎn)巍然屹立于我們偉大遼闊的國土之上,億萬英雄兒女的丹心之中。
這才是真正的雄關(guān)!
“固若金湯”的雄關(guān)!
啊,雄關(guān)!
無比堅固的雄關(guān)!
(選自《當(dāng)代散文作品》,有刪改)
●賞析
選文圍繞“山海關(guān)”這一極具象征意味的景觀,吟詠雄關(guān)的古往今來、滄桑變幻。作者感嘆:“雄關(guān),它就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英雄歷史的見證人,它本身就是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边@一感嘆精要地點出了“雄關(guān)”這一具象物的真實含義,也為后面的點題之筆作了鋪墊:“真正堅固的雄關(guān),只存在于人們的心中。”的確,真正意義上的雄關(guān),只存在于中國億萬國民的心目之中,那才是“固若金湯”的、無比堅固的,因為那是民族英雄主義的信念。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梁 衡
這岱頂?shù)拇_是一個與天對話的好地方。各種各樣的人在塵世間活久了,總想擺脫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們便選中了這東海之濱、齊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巔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銳立,頂上平緩開闊,最高處為玉皇頂。玉皇頂南有寬闊的平臺,再南有日觀峰,峰邊有探海石。這里有平臺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許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她的大門口專為人類準(zhǔn)備了一個進見的丹墀,好讓人們訴說自己的心愿。我看過幾個國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闊陰森的穹頂,及頂窗上射進的幾絲陽光,頓覺人的渺小,而神雖不可見卻又無處不在,緊攥著你的魂靈。但你一出教堂,就覺得剛才是在人為布置好的密室里與上帝幽會。而在岱頂,你會確實感到“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奥勌煺Z,殷勤問我歸何處”,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宮門口與天帝對話。同是表達人的崇拜,表現(xiàn)人與神的相通,但那氣魄,那氛圍,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竊竊私語,后者是坦誠大膽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說,還可以寫,而天帝為你準(zhǔn)備好的紙就是這些極大極硬的花崗石。
這里幾乎無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寫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緩平之處,留一字兩字。山風(fēng)呼嘯,石林挺立,秦篆漢隸旁出左右。千百年來,各種各樣的人們總是這樣揮汗如雨,氣喘吁吁地登上這個大舞臺,在這里留詩留字,借風(fēng)勢山威向天傾訴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來了,他們對岱岳神是那樣的虔誠,穿著長長的袞服,戴著高高的皇冠,又將車輪包上蒲草,不敢傷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下令“不欲多人”,以“保靈山清潔”。他們受命于天,自然要到這離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國泰民安。玉皇頂上現(xiàn)存最大的一面石刻就是唐玄宗在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時的《紀(jì)泰山銘》,高13.3米,寬5.7米,共1009個字。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為天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從赫赫高祖數(shù)起,大頌李唐王朝的功德。一面要揚皇恩以安民,一面又要借天威以佑君,帝王的這種威于民而卑于天的心理很是微妙。他們越是想守住天下,就越往天上跑得勤,漢武帝就來過7次,清乾隆就來過11次。在中華大地的萬千群山中惟有泰山享有這種讓天子叩頭的殊榮。除了一國之主外,凡關(guān)心中華命運的人又幾乎沒有人不來泰山。你看詩人來了,他們要借這山的堅毅與風(fēng)的狂舞鑄煉詩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倍鸥Τ烈髦骸皶?dāng)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敝臼縼砹?,他們要借蒼松,借落日,借飛雪來寄托自己的抱負(fù)。一塊石頭上刻著這樣一首詩:“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頂最高處,拔劍縱狂歌?!睂④妬砹?,徐向前刻石:“登高壯觀天地間?!标愐憧淌骸疤┰栏呖v萬山從?!边€有許多字詞石刻,如:“五岳獨尊”“最高峰”“登峰造極”“擎天捧日”“仰觀俯察”,等等。其中“果然”兩字最耐人尋味。確實,每個中國人未來泰山之前誰心里沒有她的尊嚴(yán),她的形象呢?一到極頂,此情此景便無復(fù)多說了。
(選自《名山大川感思錄》,有刪改)
●賞析
人們登臨泰山,向上天傾吐心聲、訴說衷腸。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來而復(fù)往,在泰山的巨石上留下了痕跡,刻下了千載不滅的心曲、心聲。泰山石刻如同巖層,塊塊堆壘,層層積淀,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化石”,讓人們在登臨途中,時時可以觸摸到我們古老民族的靈魂。登上泰山極頂,勒石題字,與其說是向上天傾訴人的思想,不如說是人在這樣莊嚴(yán)神圣的場合,向自我、向他人、向后輩、向天下莊嚴(yán)宣告自己的愿望、理想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