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榮華,陳如影,何宏駿
(梧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廣西 梧州 543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轉基因技術得以迅速發(fā)展,在農業(yè)、醫(yī)藥、工業(yè)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然而,轉基因食品可能會造成食品安全領域方面的問題。因此,做好轉基因食品檢測工作,是當前食品安全領域發(fā)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探究了轉基因植物食品檢測技術的發(fā)展進程和應用技術,以供參考。
當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提高轉基因植物檢測技術,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才能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時,利用檢測技術可以淘汰不合格的產品,促使有關部門更加重視產品質量的把控,形成一個良性的發(fā)展循環(huán),促進產業(yè)鏈健康有序發(fā)展[1]。
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以核酸擴增技術為基礎,主要利用DNA 聚合酶催化下的鏈式反應,擴增出目標DNA 片段,利用凝膠電泳等方法,對擴增產物進行檢測。對于轉基因食品檢測來說,PCR 檢測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就目前來看,PCR 檢測在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等主要轉基因作物中有著廣泛的應用。PCR 檢測的實驗過程可以分為樣品處理、DNA 提取、PCR 擴增、凝膠電泳等步驟。①進行樣品處理,從食品中提取目標基因組DNA,并去除攜帶者非目標DNA 的成分。在對DNA 進行提取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化學或者物理方法將DNA 從細胞或者組織中予以釋放。②進行PCR 擴增,設計合適的引物對目標基因組DNA 進行擴增,并在PCR 反應體系中加入反應物質。PCR 擴增的產物可以通過凝膠電泳等技術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確定檢測樣品中是否存在目標基因。其中,PCR 檢測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操作簡單等特點,能夠對樣品中非常小的DNA 片段和微量的轉基因成分進行準確檢測。
以轉基因大豆的檢測為例,在利用PCR 技術進行樣品檢測時,可以檢測到含有0.1%的轉基因大豆的混合物。此外,PCR 檢測還具有高度的自動化程度,可以實現(xiàn)高通量的檢測,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然而,PCR 檢測同樣也存在一些缺點。因為PCR 在擴增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假陽性或者假陰性的結果,所以必須對結果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在采用PCR 檢測時,檢測人員需要嚴格控制反應體系中引物的濃度和反應時間,保證各項參數符合檢測標準,否則就容易出現(xiàn)非特異性擴增或假陽性的結果。此外,PCR 檢測需要專業(yè)人員進行操作,操作成本較高,不太適用于小規(guī)模的實驗室[2]。
電化學法的應用領域不僅局限于轉基因食品的檢測,也被廣泛應用于環(huán)境污染及生物傳感器等領域。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電化學法可以與PCR 檢測相結合。例如,利用PCR 檢測轉基因成分時,如果出現(xiàn)擴增不出的情況,便可以用電化學法進行補充檢測。目前,電化學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轉基因大豆、玉米等主要轉基因作物的檢測中。
結合目前的各項研究情況,利用多重托付型電化學傳感器可以檢測玉米中不同含量的轉基因成分,且檢測結果與PCR 檢測的結果相一致。除此之外,有研究利用微型電化學傳感器檢測轉基因大豆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發(fā)現(xiàn)電化學法對微量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檢測非常敏感。然而,電化學法雖然具有快速、靈敏度高等優(yōu)點,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目前市面上的電化學傳感器穩(wěn)定性較低、重復性較高。因此,相關人員需要研發(fā)更多種類的電化學傳感器,以適應不同種類的轉基因食品[3]。
免疫學法的原理是利用抗體與轉基因蛋白或者DNA 結合的特異性,通過熒光標記或者酶標記的方法對轉基因成分進行檢測。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免疫學法可以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來進行檢測。①直接免疫學方法是將樣品與標記的抗體進行直接反應,形成復合物,通過對復合物進行檢測,確定其中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直接免疫學方法雖然操作簡單,結果相對比較可靠,但是抗體的選擇和制備的難度較大。②間接免疫學方法主要是利用樣品中的轉基因成分和已知的抗原進行結合,在形成復合物后,通過檢測標記的刺激抗體來確定其中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間接免疫學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但是在檢測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對刺激抗體進行特定標記,相對于直接免疫學方法,操作較為復雜。
總之,免疫學法能夠檢測到微量的轉基因成分,但也具有一些缺點。例如,抗體的制備需要時間和成本;不同食品中的轉基因成分可能存在差異,需要進行相應的抗體選擇和優(yōu)化,操作較為復雜。
質譜法主要是指利用質譜技術檢測轉基因成分的方法。質譜法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和快速準確的優(yōu)點,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轉基因食品的檢測。該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食品樣品中的轉基因蛋白或者DNA序列在質譜儀器中的分子離子質譜器上的分析,根據不同分子的質量和荷質比來確定轉基因成分的存在。質譜分析可以分為質譜-質譜聯(lián)用(MS/MS)和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LC-MS)等多種形式。其中,MS/MS 的檢測靈敏度可達到ppm 甚至ppb 級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能夠對微量的轉基因成分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當然,質譜法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如設備成本較高、對專業(yè)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
免疫學檢測技術在降低轉基因食品過敏性風險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通過制備特異性抗體,可以準確識別和檢測轉基因食品中的過敏性蛋白。這種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都很高,有助于在食品上市前及時發(fā)現(xiàn)并控制過敏性風險。此外,蛋白質組學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估中,其能夠全面分析轉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質組成和變化,有助于揭示與過敏性相關的特異性蛋白,從而為風險評估提供更準確的信息。
此外,轉基因作物中可能含有耐藥性基因,這些基因可能通過食品傳遞給人體內的微生物,從而導致耐藥性問題的出現(xiàn)。為了降低這一風險,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轉基因作物進行精確改造,避免耐藥性基因的轉移和表達。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耐藥性監(jiān)測體系,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控制耐藥性風險的擴散。
除了檢測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外,對轉基因作物的深入研究,也是降低風險的重要手段。通過了解轉基因作物的遺傳特性、表達模式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適應性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其安全性,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潛在風險。
隨著轉基因食品問題頻發(fā),為了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相關部門必須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以應對突發(fā)事件。①相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跟蹤機制,對轉基因植物食品檢測技術進行全面跟蹤,實現(xiàn)高度透明化和高度時效性,確保食品的安全性,讓公眾放心食用。②相關部門要建立轉基因植物食品檢測技術的預警機制,及時掌握轉基因食品成分含量,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各項檢測數據上傳至數據平臺,以更好地掌握食品安全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4-5]。
目前,我國專業(yè)的轉基因檢測技術人才短缺,這需要國家相關部門提供源頭保障,確保技術人才的穩(wěn)定供應。①相關部門必須根據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情況,引導人才進行階段性的深造,積極落實人才培養(yǎng)機制。在此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政策和提供資金,吸引和培養(yǎng)轉基因技術人才;企業(yè)可以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良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吸引、留住人才。②高校可以開展相關課程、提供實習機會,以培養(yǎng)技術人才。通過不斷完善人才培訓機制,可促使技術人員掌握先進的檢測技術,從而提升轉基因植物食品檢測技術。
綜上所述,不同的轉基因食品檢測技術有著不同的應用價值。隨著轉基因技術在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相關部門要積極提升轉基因食品成分檢測技術,保證食品安全,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使人們更加愿意接受轉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