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
翠云廊是古蜀道金牛道上的一段,位于四川省 廣元市境內(nèi),比較完整、集中地保存了古蜀道風(fēng)貌, 其山形地勢、路基面石、枯藤古木以及樹根裹挾著 漢磚等現(xiàn)象,鮮活地存儲著幾千年來古蜀道的豐富 信息。特別是古柏行道樹高大蒼勁、翠綠成帶、生 機煥發(fā),形成了蒼翠的行道長廊??茖W(xué)家稱之為 “森林化石”,學(xué)者視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國 內(nèi)外園林專家贊譽“舉世無雙的奇觀”“古代陸地交 通的活化石”“比歐洲羅馬大道優(yōu)美”,可謂“世界文 化遺產(chǎn)”等。
一、名稱來源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劍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zhèn)) 知州喬缽的詩。清康熙三年(1664),劍州知州喬缽 感慨“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shù)十 萬,今皆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而作名為《翠 云廊》的詩:“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 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花 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fēng)度。無石不可眠,處處 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 怪事教人妒。休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睆拇?,“翠 云廊”這個雅名沿用至今。另外,因歷朝歷代朝廷 頒詔以及當(dāng)?shù)毓賳T栽植行道樹,民間又稱之為“皇 柏大道”;也因三國時張飛在此植樹,也有稱之為 “張飛柏道”。
二、范圍規(guī)模
廣義的翠云廊,指以劍州古城為中心,西至梓 潼,北至昭化,南至閬中的三條“行道樹”線路,在這 三條崎嶇蜿蜒的道路兩旁,是蒼勁挺拔的古柏樹 木。古樹總數(shù)九千余株,胸徑 2 米以上的 7 株,1.5 米至 2 米的 449 株,1 米以上的 854 株;樹齡最長達2300余年;高度最高達30余米,是省內(nèi)最古老 的行道樹群,絕大部分在廣元境內(nèi),號稱“三百 長程十萬樹”。
狹義的翠云廊,指翠云廊景區(qū),也是上述 三條線路中最精華的路段。以古蜀道的線路 來說,從劍門驛(即劍門關(guān))出發(fā)上五里坡,經(jīng) 古漢德縣(今小地名青樹子),再過天生橋至大 柏樹灣即到該地,北距劍門關(guān) 7 公里,南距漢 陽鋪 3公里,長度近 1公里。三百里翠云廊最 大、最有名氣的古柏樹都矗立在這里,集中完 整地保持了古代道路的風(fēng)貌。翠云廊景區(qū)是 國家首批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劍門蜀道風(fēng)景名勝 區(qū)”中最耀眼的一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qū)之一。
三、翠云廊的形成
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人們在道 路兩旁大量栽植樹木的同時也刻意留存了一 些自然生長的樹木,以形成官方要求的行道 樹,主要是表道、計程、護路、蔭旅四大功能。 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多方考證,翠云廊古柏是自秦 代以來歷代逐漸形成。
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下令以咸陽為 中心,修筑通達全國的馳道,在道兩旁種上成 排的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現(xiàn)翠云廊沿 線胸徑 2 米以上、樹齡兩千多年的古柏,應(yīng)為 秦朝所植。
蜀漢:漢代對種植行道樹作了進一步要 求。張飛為巴西(今閬中市)太守時,守護米倉 道、金牛道,軍政往來頻繁,卻常因山勢險峻不 識道路而耽誤信息傳送,遂命種柏表道。翠云 廊上胸徑1.8米以上的古柏當(dāng)是“張飛柏”。 晉代:主要是東晉時期道教興起,人們重 視風(fēng)水之術(shù),而四川又是道教發(fā)源地,于是大 量栽植“風(fēng)脈”樹。晉文學(xué)家左思《蜀都賦》云: “馳道如砥,樹以青槐”。翠云廊上胸徑一米七 八左右的古柏就是這時所植。
南北朝:西魏北周時期,時人以堠計里程, 即在道旁每一里壘一土堆作標(biāo)記。因易被雨 水沖毀,西魏廢帝二年(553),雍州刺史韋孝寬 “乃勒部內(nèi)當(dāng)堠處植槐樹代之”,即以槐樹代替 計里程的土堆。北周文帝知悉后說,“‘豈得一 州獨爾?當(dāng)今天下同之。于是令諸州夾道一 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周 書·韋孝寬傳》),即下令各地道旁植槐樹以 替堠。
唐代:唐代“官樹”的種植趨向多樣化,并 由城市向農(nóng)村延伸,如規(guī)定:“種田一畝,種桑 兩棵?!狈搀A站與驛站(道)之間,都要種植行道 樹。唐開元中期還通令各地,在通道兩旁都要 種植各種樹木以蔭蔽行旅往來。植樹成效為 時人與后世稱頌記載。李德?!秳﹂w銘》云: “翠嶺中橫,黯然黛色。樹若旌屏,以衛(wèi)王國”; 劉希夷《蜀城懷古》“陣圖一一在,柏樹雙雙 行”;前蜀王衍《題劍門》“會看城闕路,云疊樹 層層”。
宋代: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下詔:“劍 州、利州修棧閣路”,并采納范應(yīng)辰建議,進行 官道植樹。據(jù)《宋會要輯稿·方域·道路》記載,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下詔:“自鳳州(今陜西 省鳳縣)至利州,劍門關(guān)直入益州(今成都)道 路,沿官道兩旁,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
元代:據(jù)葛成緒《中國之交通》言,馬可·波 羅“就是沿這條官馬西路和西藏大路經(jīng)印阿薩 姆州回國的”,馬可·波羅對元代種植行道樹記 載:“各樹相距二三步,俾此種道旁皆有密接之 極大樹木;遠處可以望見,俾行人日夜不至 迷途?!?/p>
明朝:繼續(xù)推行唐宋以來“種松”“護道”制 度,大種“陵道樹”,并將很多驛道加寬為車道。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廣西人李璧任劍州知 州,對三條官道進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補植柏 樹。翠云廊從此形成了宏偉規(guī)模。
清代:不僅栽植不斷,線路延伸,而且根據(jù) 條件還栽種經(jīng)濟樹,特別是桑樹。在這一帶涌 現(xiàn)了曾逢吉、陸錫祺、范淶清等知名的“植樹縣令”。乾隆年間,梓潼縣令潘悖及子孫先后兩次栽 植柏樹兩萬四千株,在七曲山大廟內(nèi)懸題“四萬株 松之齋”匾額。
四、歷代保護
修橋補路、栽桑植柏在當(dāng)?shù)匾殉恋頌橐环N蔭及 子孫的祈福文化習(xí)俗,護路愛樹已成為當(dāng)?shù)厝嗣竦?自覺行動。歷代統(tǒng)治者也都很重視對驛路驛樹的 保護。秦漢至唐就設(shè)有專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頒布 了管理行道樹條例。據(jù)《宋史》記載,南宋時還發(fā)布 了“禁四川采伐邊境林木”的詔令。元代規(guī)定:“仍 禁約蒙古、漢軍、探馬赤、權(quán)勢諸色人等,不得恣縱 頭疋咽咬,亦不得非理斫伐?!泵鞔钟小肮倜裣嘟?剪伐”的政令,“違者舉家發(fā)云南金齒(今云南保山) 充軍”。史載明正德年間,劍州州官在交接任時,相 互要清點行道樹,把植樹護路的情況作為一項政績 來考核,作為升遷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之一。清代官府還常 派差役沿路巡察護樹情況。清代有的地方規(guī)定: “不樹者,無槨”。據(jù)《劍州志》記載,清代起對驛道 古柏進行登記、編號、掛牌、示諭、禁伐。1935年,由 于修筑川陜公路,古柏損壞嚴(yán)重,民眾甚為痛憤,蔣 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懸掛木牌,發(fā)出了“砍 伐皇柏者槍斃”的禁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 翠云廊古柏的保護,采取果斷措施,禁止任何人砍 伐,還先后三次清理登記、掛牌編號;對枯萎和處于 危險環(huán)境的古柏進行加固維護;每年都要進行群眾 性防病、治蟲、補植幼柏等工作。古人發(fā)明的“州官 交接任時要清點行道樹”的規(guī)矩也得到延續(xù),劍閣 縣于2014年出臺《劍閣縣翠云廊古柏自然保護區(qū)管 理辦法》,要求保護區(qū)實行縣、鄉(xiāng)(鎮(zhèn))兩級行政首長 負責(zé)制和離任交接制度。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廣元屬于四川6個重災(zāi) 市州之一。在此之前,川陜公路大多沿古蜀道走向 甚至就在古蜀道上修建,因而嚴(yán)重影響了蜀道上的 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廣元市抓住災(zāi)后重建機遇,將 川陜公路沿線的明月峽古棧道、千佛崖、皇澤寺、劍 門關(guān)、翠云廊等文物景區(qū)處的公路、鐵路改道,并對 景區(qū)劃定區(qū)域,予以保護。從此,川陜公路移出翠 云廊景區(qū)。
翠云廊的保護既體現(xiàn)在古蜀道遺跡保護上,如 翠云樓、張飛井、翠云廊石碑、張飛石像、李璧祠等 景觀,更集中體現(xiàn)在行道古柏保護上。有一棵被譽 為“國之珍寶”的珍稀樹種“劍閣柏”,樹高27米,胸 徑1.16米,材積10.9立方米。該樹大約植于秦惠王 時期,樹齡已有2300多年。按植物分類,松樹與柏 樹是同科異目,更不同種,而這一棵樹兼具松柏的 某些特性。樹干似松,枝葉似柏,果實大于柏果,小于松果,狀如松果,裂紋似柏果,既像松又似柏。
1987年,經(jīng)原四川林科所植物分類學(xué)專家鑒定,該 樹為瀕臨絕滅的古老樹種,世界僅此一株,將其命 名為“劍閣柏”,并公布為一級保護樹種。1963年3 月 21 日,朱德委員長視察翠云廊時指示,“要好好 保護這棵松柏長青樹”,因此該樹又名“松柏長青”。 除此,還有以粗壯命名的“帥大柏”,有以長勢命名 的“夫妻柏”“鴛鴦柏”“天橋柏”“姊妹樹”“羅漢樹” “觀音樹”“白象吞石”樹等,有以史典命名的“阿斗 柏”,還有“狀元柏”“壽星樹”“望鄉(xiāng)柏”“石牛樹”“仙 女樹”等,真是“千姿萬態(tài)羞雷同”。每一棵樹命名 的背后,都沉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經(jīng)典故事。
五、社會影響
2023年7月25日,習(xí)近平總書記親臨翠云廊考 察,在現(xiàn)場對歷史文化傳承、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翠云廊 保護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這是翠云廊巨大社會 影響的集中體現(xiàn)。
翠云廊作為古代官道,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仕子 商旅、帝王將相經(jīng)行其間,由此造就了極其豐富的 名人文化和詩歌文化,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詩詞名 篇。近代以來,翠云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影響越 來越大。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朱德、 鄧小平、楊尚昆、賀龍、郭沫若、錢偉長、張愛萍等到 此視察,著名畫家劉文西、高翔、趙振川、崔振寬、岑 學(xué)恭等到此寫生,一大批考古專家、林業(yè)專家、植物 學(xué)家、文化文藝界人士到此實地研究考察,產(chǎn)生了 大量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和文化產(chǎn)品?!度龂萘x》《高山 下的花環(huán)》等著名影視作品都在此取景,中央電視 臺、香港鳳凰衛(wèi)視等眾多新聞媒體在此拍攝了專題 片。翠云廊升華為歷史與文化交融的鮮活記憶,正 日益加深對社會的影響。
六、翠云廊承載的古蜀道歷史文化
路,是文明生長的足跡,是溝通時空的隧道,承 擔(dān)并發(fā)揮著軍事、商賈、政令傳送、民生往來的職 能,記載并訴說著國家統(tǒng)一興盛或分割衰落的 歷史。
一般來說,古蜀道是指從關(guān)中平原穿越秦嶺、 大巴山到達四川盆地的交通動脈,是聯(lián)系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古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重要橋梁紐 帶。在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政治中心多在關(guān)中平原 和中原地帶,而四川盆地四周環(huán)山、多次割據(jù),且秦 嶺既是自然地理分界線,也多次成為南北分治的隔 離地帶。雖然蜀道有“北四南三”之說(北邊:陳倉 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邊:金牛道、米倉道、 荔枝道),而要到達成都,北四道在漢中勉縣皆匯集 于金牛一道。從勉縣到成都全長600余公里,基本 是蜀地聯(lián)結(jié)關(guān)中、隴涼地區(qū)的唯一通道,可見金牛 道的意義何其重大。而翠云廊就處在金牛道的關(guān) 鍵地段劍門蜀道上。
金牛道見諸史書于戰(zhàn)國開通,但更早可追溯到 《尚書》中對商末周初的“牧誓八國”的記載,即巴蜀 之師參加周武王伐紂就應(yīng)是從這條路上經(jīng)過。如 是,比羅馬大道要早700多年。即使從戰(zhàn)國開通,直 到1936年川陜公路通行,也已兩千多年。其間,金 牛道始終滿負荷地承擔(dān)并發(fā)揮著軍事、商賈、政事、 民生等功能,是一條既艱險而又無法替代的繁忙而 繁華的交通運輸大道。
應(yīng)該說,金牛道功能的消退因于川陜公路的開 通。也可推斷公路開通之前,金牛道最為繁忙。據(jù) 史書記載,清末民初,七盤關(guān)坡,石階寬6尺,甚是堅 固,懸崖一側(cè)有石灰所造之欄桿。劍州之路除大木 戍西南面溪谷間部分未鋪設(shè)石子外,其余道路均是 修繕完整,全部鋪有石頭,坡道則一定壘有石階,筑 為永久性道路。其東部牛頭山山勢險峻,雖從大木 戍出發(fā)之路并不危險,然坡道居多,坡道上石階寬6 尺,山背上平路寬3尺。金牛道上的驛站大約每40 華里有一大驛,供旅人住宿之便。即便小驛,亦有 規(guī)模巨大之建筑,最大者有房間 20 余室,1 室足以 住 5—6 人,同時讓 100 余人入住尚有空房;而小者 亦可入住 40 人。此外,還有馬舍,1 所可收容馬匹 20匹以上。自甘肅、陜西而來的商隊,一次所帶騾 子可達數(shù)十或數(shù)百頭,每到1個驛站往往需要數(shù)家 旅館方才足夠。昭化縣以西,金牛道日均有約35頭 騾子通過,運送的貨物以茶與煙草較多,近距離運 送方式以挑、抬、背為主。
金牛道與北四道也有較大不同。一是道路位 置選擇不同。北四道利用溪谷,沿河而修,故常在 深谷當(dāng)中,有在暗中前行之感。一遇下雨,每每河 水暴漲,被水淹沒,無論多么堅固之道路,亦會直接 被沖毀,交通中斷之事頗多。而金牛道除在陜西省 內(nèi)、嘉陵江岸外,皆是修于山脊之上,且很多路段兩 旁有古樹,過嶺之時猶如登云一般,不自覺有天際 開闊之感,無需擔(dān)心天氣原因遭到損壞。石道一旦 砌成,即可永久保持,平坦如砥。二是修繕保護不 同。北四道修繕保護較差,金牛道時常有人維護, 在廣元境內(nèi)得以用心修繕,即使金牛道在川陜交界 之處其差異也甚為明顯。三是北四道并行,不過是 陜西南北可通而已,而金牛道是四川前往陜西、甘 肅二省唯一的交通要道。
七、現(xiàn)實啟示
人們喜愛翠云廊,不僅在于翠云廊積淀的歷史 文化,更在于翠云廊蘊含的精神力量。翠云廊在連 接萬里、融通古今的古蜀道上形成,以行道樹的形 式扎根生長在山川峻嶺,以耐瘠耐旱、抗風(fēng)抗寒、質(zhì) 地堅韌的蒼勁古柏組成脊梁。兩千多年來,翠云廊 為追尋大道、踐行大道的人們強基護路、昭示方向、 遮風(fēng)擋雨,無論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太平盛世,還是戰(zhàn)亂 紛擾的艱難時世,翠云廊上每株古柏都不移根本, 堅毅挺拔地矗立于自身位置,默無聲息地履行天地 賦予的職能。翠云廊的特點承載著這樣的精神內(nèi) 涵:求索萬里,融通古今;昭示大道,不移根本;守土 護路,蔭庇百姓。
翠云廊挺拔幾千年,古蜀道綿延幾千里,昭示 人們:樹木護路,植被護土;融通則前景廣闊,堵塞 則頹廢荒涼。人與自然相通共榮,歷朝歷代都遵循 和敬畏自然法則。我們要從自然法則和歷史運動 規(guī)律中汲取營養(yǎng),深刻領(lǐng)悟習(xí)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大 運會開幕前實地考察翠云廊的重大意義和指示精 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 維護”,全力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奮力 譜寫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四川新篇章。
(作者系原廣元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廣元市 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