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是一個建制鎮(zhèn)。它是準格爾旗的南出口,鄂爾多斯市的東大門。
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含靈吐翠,非同一般,有歷史,有溫度,有血脈,有景致。
踏入這里,勝景相銜,總叫人眼熱心動,情飛意揚,蕩氣回腸……
龍口,建鎮(zhèn)歷史并不長,但與這個龍字有關聯(lián)的龍壕這一地名,卻在這里很有些年頭了。究竟有多少年,無人準確知曉。與它過去的稱謂馬柵相比,或許還要長。
龍口,顧名思義,就是黃河這條長龍的口。就如同壺口一樣,黃河之水,仿佛落入壺中,故稱其為壺口。可想而知,這龍口的地名的誕生,并非空穴來風,隨便而取。
龍口的南端,流淌著母親河黃河。母親河舉世矚目,風采萬端。在這里,母親河的奇觀,最讓人稱贊的有二,一是河水從大峽谷——被人們稱為的龍壕中涌出,猶如一條長龍,舞上翻下,粼光閃閃,讓人看了為之震撼。這就是人們將其命名為龍口的依據(jù)。二是河水的流向,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改變了天下黃河向東流的慣例,一任自東向西,奔騰而去。
當然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景物。在龍壕的出口處,建有一座年發(fā)電量20億度的水力發(fā)電站。這電站,雄偉壯觀,高峽出平湖的景觀,白練飛濺的磅礴,交相輝映,匯聚成一幅煙波浩渺的勝境。
清澈河水,緩緩向西流去,注滿深情,蓄足詩意。一年四季,變換著美的模樣,春來綠顏楚楚,夏至明眸閃閃,秋涌長水渺渺,冬呈冰水融融。此等景象,萬里黃河并不多見。
長河中,太子灘,娘娘灘,點綴其間,仿佛是蒼天有意安排的兩個故事點。千百年來,圍繞此二灘,人們不知流傳出了多少離奇的故事。
龍口有長龍,長龍佑龍口,民間多有此說法。
龍口,有著龍騰山河的萬千大氣象。
當然,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龍與馬這兩種動物,在這個地方,怎么結合得這么神奇,這么巧妙,這么耐人尋味?!
龍,是活在中國人心中的動物,盡管天地中沒有,但它的形象,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曉,高高地聳立于其心中。
馬,是繁榮昌盛的象征。馬背民族的驕傲。
龍口,過去叫馬柵。由馬柵改名龍口,不僅沒有失去馬的寓意,相反這正是龍與馬的一次大聚會,是龍馬精神的大弘揚。
龍飛馬騰,浩蕩奔前,必然是當下龍口的主旋律!
不到長城非好漢,偉人如是說。
龍口,有長城。位置絕佳,視野開闊,矗立高山,凌空攀霄。
到龍口長城,觀光,尋古,自是幸事,當然,會別有一番天地,觸發(fā)諸多領悟、感慨。
龍口的長城,在大口村的西山上。遠遠望去,山勢雄壯,風光闊朗。像一條長龍,蜿蜒扭曲,氣勢巍瀾。烽火臺,高高挺立,在無垠的天空中,亮出絕美孤傲!
龍口長城,就靜靜躺于山梁上。
過去,山岡禿赤,躺著的長城,了無生機。近些年,植被茂密,長城被綠色遮覆,有了厚實豐腴盤旋的綠色骨架,如萬駝之貌起伏于蒼茫之中。
追溯這段長城的歷史,總有一些憂傷。它屬于延綏長城,是明代修建的。
查資料得知,這段長城,從榆林郡起,一直修到府谷的墻頭。而龍口這段長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長城的功效,中國人無人不知。它的戰(zhàn)略意義,防御功能,盡顯儒家文化的宗旨。
或許,長城的名氣太大,承載的歷史過于厚重,中國人對長城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或悲傷,或感嘆,或祟敬,或贊揚。
如今,大凡到龍口旅游的人,一般都要不惜費力,攀山去望一望這段長城。
登上高山,仰望長城就是好漢,就是巾幗,豈能不涌豪情,怎奈不泛壯志!人們總是要高聲吶喊,特別是那些文人墨客,總要吟詩作賦!
因此,看龍口長城,也成為一道大景觀,一種大愿望!
龍口,有一處絕美風景,不能不說。
它不是花朵,卻綻放著花朵般的絢麗,它不是豬肉,卻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五花肉”,它不是山,卻有著山的體魄。
這風景,就是蓮花辿。
當?shù)厝怂追Q砒砂巖,地理名為丹霞地貌。不過,我喜歡蓮花辿這一稱謂。原因是因為這名稱,據(jù)說是康熙大帝所賜,說明這名稱有歷史。同時,這名稱,典雅,有寓意,縈繞著一種神圣高貴的意韻,總叫人產(chǎn)生很多莊重美麗的聯(lián)想。
許多人,過去不知蓮花辿這處風景,所以并未來此?,F(xiàn)在蓮花辿有名氣了,來這里觀看的人就多了起來。
正如魯迅所言,一部《紅樓夢》,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也不同。觀看蓮花辿,也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風景也各異。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站在大口的觀景臺上,向南看去,蓮花辿就展現(xiàn)在前面……
層層疊疊,逶逶迤迤。
你觀看到了什么?你一定會發(fā)出驚呼的贊嘆!
你浮想到了哪般?我想你也一定不會中斷聯(lián)翩的思緒。
蓮華辿,風韻無跡,魅力無窮!
龍口,有一座山叫元岇,在大口村境內。
乍一聽這山名,很普通,沒有什么值得引起人們注意的地方。可是,你要了解元岇曾發(fā)生過的一些事,你就不敢小看這地方了。
我第一次聽到元岇,是在大口村的革命老區(qū)展廳里,聽一位老村長講到的。他說他村歷史悠久,有一個叫元岇的地方,發(fā)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是史前人類文明的古遺跡。
出于好奇,我請他帶我去實地看看。那天,細雨蒙蒙,山澗中彌漫著輕霧。到了元岇山下,老村長說,遺跡就在山上。由于下雨,路滑,我們沒有上山??墒强茨堑貏?,山上一定是塊比較大的平地。這就使我聯(lián)想到了神木那個石峁的地方。那也是一處頗大的人類文明古遺址。
但是,此處細細一看,在山坡上,看到立有一塊小碑,讀碑文,落款是準格爾旗人民政府。詳讀碑文內容才知,一是介紹了元岇文化遺址的價值。
稱其為,此遺址為龍山晚期至夏階段遺存,距今約三千至四千年前,對研究史前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有價值。二是表明這里,被確定為準格爾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四千年前,人類能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生活,這說明,這地方一定是山青水秀,向陽避風之所。
我與老村長交談這一猜想時,我看到他的神情,洋溢著滿滿的自豪感。
他說,元岇后面還有高山,前面是黃河,現(xiàn)在山上也有樹木。他也覺得,當時的元岇,肯定是一處適合人類居住的絕佳場所。他們如今能居住于這片三四千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風水一定是不錯的。
現(xiàn)在的元岇,山綠草繁,樹木茂盛。山下人家,其樂融融,盡享于花香四溢,瓜果馨芳之中。
龍口,是一個雞鳴三省的地方。
來龍口旅游的人,一定會去小辿。小辿,是龍口鎮(zhèn)的一個社,這里風光宜人,東有長河,南列群山,西聳長城,北綻蓮花。有這樣的景致,不光在地理上有優(yōu)越,而且在人文方面也顯示出其獨特。
小辿,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但建筑很有特色,全是仿古建筑。而且,亦是三個省區(qū)的交匯處。它本身屬于內蒙古的準格爾旗龍口鎮(zhèn),但它的東南面,是山西河曲縣的文筆鎮(zhèn),西南面是陜西府谷縣的墻頭鎮(zhèn)。你聽這三個省區(qū)鎮(zhèn)的名稱,你就會被它們的大氣魄,大境界,大歷史所折服。
在小辿村的東南不遠處,一座孤山的山腳下,立有一地標,是國務院所立。地標明確指示出三省區(qū)的方位。在地標上方的山頭上,塑了一尊龐大的紅公雞,寓意這是雞鳴三省的地方。只要游人一打卡,這雞就會長鳴三聲,屆時,附近三省區(qū)居民,都可聞到雞鳴之聲,以此證明雞鳴三省這一說法的形象性。
全國雞鳴三省的地方也有幾處,但瀕臨黃河,有這樣大氣象,大景觀,大人文奇特風貌的,恐怕只有龍口所俱。
由此說來,僅這一點龍口就是值得一去觀光旅游的地方。
龍口,有一古渡,名叫大口渡,現(xiàn)在習慣上也被人們尊稱為西口古渡。
嚴格地說,西口古渡在對岸的河曲,但是大口渡與河曲西口古渡如同孿生兄弟,誰也沒有離開過誰,它們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完成了一首中華民族悲壯的雄渾之詩,因此,將大口古渡統(tǒng)稱為西口古渡也不無道理。
西口古渡歷史悠久,據(jù)考證,大概在漢朝漢桓帝時就有了。
它的出名,卻與中國歷史上兩個大事件有關聯(lián)。
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君子津的故事,就發(fā)生于此。據(jù)史書記載,漢桓帝時,有大賈攜帶資金,行至此病故。津長埋之。數(shù)年后,商賈之子,尋父至此,津長悉數(shù)將大賈資金還子。帝聞之曰:“君子也”。遂后,將此渡口,賜名為“君子津”。此名隋唐時代一直沿用。
走西口移民潮,大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無不知曉。西口古渡,作為一個口,它是晉西北民眾,走西口的必然之路。成千上萬的晉西北子民,從此渡口北上,落草蒙地。
史料載,元明清以來,此渡口,經(jīng)濟貿易更為頻繁,西接寧夏隴右,北通陰山草地。其時,水旱碼頭,商賈輻輳,舟船云集,五方雜處,兵民繁錯,萬家燈火于斯盛焉。
目睹這里,人們常常會想起《走西口》那蒼涼凄苦的腔調: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實在難留……
現(xiàn)在,西口古渡早沒有了往日的繁華,顯得很平靜,很安然。當然,也沒有了撕心裂肺,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是,它折射的歷史還在熠熠生輝,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叫人難以平靜,總會涌動著一種熾熱的情感。
龍口,有一寺廟,坐落于西口古渡對面,現(xiàn)在名叫護寧寺。最初建于康熙43年,亦即公元1703年,距今已越520載,可謂時間不短,歷史日月陳久。
當初,這寺廟很小,也就一間獨廟,名字叫關帝廟。
不過,關于這座廟的傳說很多。它建于西口古渡旁,想想當年走西口的人,在此打尖住宿的人不在少數(shù)。由此,可知,這里的香火,一定是時常接續(xù),繚繞不絕。
廟宇是建筑,但更是一種文化。中國人對廟宇從古至今,在心中總是懷有一種虔誠的敬畏。而且,有廟宇的地方,必然是傳播文化的場所。
據(jù)說,自從這座廟宇建成后,這里就成了西口古渡上一個重要文化交流地??诶锏奈幕c口外的文化,在這里互匯,交融,傳播,為漫瀚文化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因年久失修,廟宇破舊不堪。
公元二○○九年,有鄉(xiāng)賢組織,眾人集資,重建斯廟,改名為護寧寺。
重建后的護寧寺,占地4200多平方米,三進院落,攀階而上。整座寺廟,依山傍水,規(guī)模宏大,古剎風韻,肅穆莊重,彰顯出一派佛氣仙意。
如今,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三,這里要舉辦傳統(tǒng)古廟會。屆時,方三周圍的民眾,相擁此地,燒香拜佛,看戲游玩,拜親訪友,推杯換盞,甚是熱鬧。
龍口,有一個叫榆樹灣的地方。懷抱長河,背依高山,名氣不小。
榆樹灣的地名,直觀來說,就是這里的地形是沿河而彎,而且灣里又長著茂盛的榆樹,故而得名榆樹灣。
榆樹在中國北方是很有名的樹種。著名的榆林郡就是因榆樹成林而得名。榆樹灣的榆樹,或許那時就有,進而延綿不絕,直到今天。盡管在榆樹灣我沒見過高齡的榆樹,但我在北黃河對岸的托克托縣境內,親眼目睹了一株千余歲的滄桑老榆。那一刻,我的淚水奪眶而下。
榆樹灣自古也有渡口,也是晉西北一帶走西口人的一個落腳地之一。或許是這里風水不錯,到此地的移民,再不愿遠去,駐足于此,落戶而居。久而久之,這里就聚積了好多人,逐漸變?yōu)檩^大的村落,一時成為繁華之地。
近代,榆樹灣最為輝煌的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
這期間,這里有硫磺廠,水泥廠,電廠,是當時準格爾旗的工業(yè)重地,也是當時伊克昭盟屈指可數(shù)的工業(yè)高地。
準格爾很多人,曾在這里的工廠工作過。那時他們感到很光榮。這里的一草一木,凝結著他們的感情,直到現(xiàn)在他們仍念念不忘這個地方。
當然,從這里也走出了不少人才。特別是那所被譽為“八二五”的學校,更是名揚全旗。成為全旗的辦學楷模,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也是響當當?shù)牡湫汀?/p>
盡管榆磺廠、“八二五”學校已不復存在,但它們的輝煌,至今仍閃爍著光芒,照耀著后代人前行。它們所做出的貢獻,人們也不會忘記。
而今,榆樹灣水泥廠還在,但它比以前規(guī)模更大,產(chǎn)量更多,已是一家民營企業(yè),現(xiàn)代化的設備,現(xiàn)代化的管理,讓這個工廠,充滿生機活力。
榆樹灣,是準格爾人不可忘記的一個地名,也是曾在這里生活工作過的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龍口,是一個花果飄香的地方。
四面環(huán)山,逶迤的丘陵,深厚的黃土高坡,獨特的小氣候,為這里種植果樹,提供了非常優(yōu)越的條件。
龍口人,很早就有種植果樹的習慣。馬柵村,有一棵棗樹,至今已越百年。有人曾告訴我,說張喜家墕村有一棵杏樹,竟然活了三百多年。由此可知,龍口人種植果樹的歷史悠久。
如今,龍口鎮(zhèn),把發(fā)展果樹業(yè),作為保護生態(tài),打造文化旅游產(chǎn)品,振興鄉(xiāng)村,富民增收的一項工程,全鎮(zhèn)種植各種果樹近萬畝,為未來農(nóng)民的增收打下了可觀的基礎。
龍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花果之鄉(xiāng)。從榆樹灣至小辿沿河十五公里的山灣山坡上,果樹相連,處處綠蔭遮天,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春天三、四月間,杏花飛白,桃花映紅,將山灣裝點得如同花海,將山坡映襯得像朵朵彩云。秋季八月,你若走入這里,不論山坡,還是溝畔,你可隨處可見,那些蘋果樹,梨樹綴滿紅盈盈、黃澄澄的碩果。那些棗樹,高高挺立,滿樹紅紅的棗粒,晶瑩閃爍,誘惑得人不得不去搖樹拾果。那些海紅樹,有高有低,有大有小,通通結滿紅彤彤的海紅果,像圣誕樹一般,給人一種平安吉祥的慰藉。
許多去過龍口的人,總會說,這里是山清水秀,瓜果甜美的地方。
龍口,是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
它是浩瀚鄂爾多斯8.7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最東臨河環(huán)山,放襟開戶,氣象宏大的一個鎮(zhèn)。
龍口鎮(zhèn),先前稱作馬柵鎮(zhèn)。馬柵這一地名,據(jù)考證,在明清時就有了。可想而知,這個地方,也有一些歷史風華了。
龍口,是很有氣勢的一座小鎮(zhèn)。駐足于龍口鎮(zhèn)彩色門樓下,向上看去,它的整體形象,猶如一只騰飛的大龍,蓄足了力量,由低向高,直沖云霄。
龍口鎮(zhèn)辦公樓,矗立高山之上,呈品字型。辦公樓前,臺階錯錯落落,一直通向南門樓,長度足有幾百米。南門樓大氣莊重,古色古香,盡顯宏闊之氣。
站在龍口鎮(zhèn)辦公樓前,向南眺望,你會驚呼,偌大的場景,突兀你面前,猶如一幅大畫,美的你不知如何贊美。
你看,那河岸風光,彌彌漫漫,一脈山梁,奇景連綿。高塔,大橋,烽火臺,大廈高樓,現(xiàn)代的古代的這些建筑,櫛風沐雨,依山傍水,相互映照,勾連接宇氤氳出一種壯闊大美意象。大河碧水,白練翻涌,滔滔西去,更是萬里黃河鮮見奇景。小鎮(zhèn)秀貌,山色樹影,層層蘊美,彩路環(huán)繞,小樓林立,田園美景,攬入眼簾,不禁使人賞心悅目,贊嘆不止。
這里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觀光有美景,就餐有美食,住宿有民居。春來溫馨,夏不炎熱,秋色絢爛,冬不寒襲。每年來這里休閑度假旅游的人,絡繹不絕,讓小鎮(zhèn)充盈著溫暖的氛圍,讓游客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田園氣息,回家一般的溫馨。由此,小鎮(zhèn)巧奪天工,自然樸素的奇妙組合,彰顯著獨特的文化氣韻。
龍口鎮(zhèn),是一幅充滿現(xiàn)代意境,鋪滿山水田園風光的畫卷,讓人迷戀,讓人難以忘懷。
——選自《龍口風華》(張中飛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