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
(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在高職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依舊有很多高職院校學生面臨著安全事故的威脅。有機融合體育教學與生命安全教育,能夠保證學生生命認知健康發(fā)展,提升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生存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后,教學內容中會存在更多如何預防和解決體育安全事故的技巧,不但可以強化體育課堂與生命安全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可以使高校生命安全教育更高質量,進而為學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968 年,唐納·華特提出“生活安全教育”的概念,即“生活安全”的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性的學習。生命安全教育的實質就是要提高學生在不同情況下的應變能力,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法治教育、自衛(wèi)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隨著各國間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加劇了國際環(huán)境中的不安定因素。在充分考慮國際形勢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基礎上,很多國家政府都在教育領域設置了專門的生命安全教育課程,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此背景下,生命安全教育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在各國中形成了具備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
在傳統(tǒng)職業(yè)教育中,往往忽略對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視,導致許多生活技能與教育知識的缺失。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人們十分重視人文因素,期望通過體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學校、學生和家長對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職業(y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有關內容,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和技能,豐富傳統(tǒng)體育教育中安全教育內容,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身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還能夠提升其應對各種安全事故的能力[2]。
根據(jù)現(xiàn)階段的實際情況可知,很多高職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都設置了運動防護的內容。但是,我國許多高等職業(yè)學校沒有開設體育安全專業(yè)課程,在醫(yī)療護理、保護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學生受傷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往往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會影響其康復。此種情況證明了在高職體育教育中存在落實生命安全教育的需求。生命安全教育不僅能夠增加體育運動防護教學內容,還能夠培養(yǎng)高職學生預防安全事故的能力。
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奮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社會環(huán)境復雜的時代下,高職學生經驗不足的問題明顯,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有很大概率會迷失自我,對各種事件缺乏辨別能力。高職體育教育能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使其身心放松,在此情況下灌輸生命安全知識往往會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保證心理健康和磨練意志品質是高職體育教育的重要目標,此種情況與生命安全教育相契合[3]。在開展體育課時存在很多安全因素,教師有效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內容,長期來看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力,使他們在畢業(yè)后更好地融入社會。
現(xiàn)階段,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在體育教育中樹立了“重視健身,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鍛煉習慣,培養(yǎng)學生運動技能”“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加強個性培養(yǎng)”等目標。高職院校必須在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中滲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通過多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內涵引導教師選擇最適宜的教學方法,發(fā)揮體育教學活動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合力,促使安全知識教學和體育運動技能形成一個整體,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4]。在實際落實制定教學目標的工作時,高職院校應以生命安全教育為基礎,從人性化和具體化角度擴展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具體如下:第一,掌握體育知識的目標。在實際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應將生命安全理論融入體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危險識別能力和應對能力。第二,提升體育素質的目標。學生應了解各種突發(fā)事件中的應急處理措施,進而落實自救和互救工作,如人工呼吸、心肺復蘇等技能,進一步優(yōu)化傳統(tǒng)體育教育效果。第三,提升身體素質的目標。通過參與田徑運動、學習體操等方式,使學生具有更高的身體素質,以此提升學生應對危及生命安全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體育技能水平。第四,保持心理健康目標。為了避免在遇到各種突發(fā)情況時學生出現(xiàn)恐慌情緒,可以借助合作運動項目、逃生技能培養(yǎng)等方式降低學生心理壓力。第五,危險事件處理目標。教師需要根據(jù)高職體育教學實際情況,構建暴力事件、體育運動事故、自然災害等情境,了解并提升學生應對各種事故的能力。
在應試教育理念影響下,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在中小學并未經過系統(tǒng)的運動基礎技能練習。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主要包含身體訓練和運動技能兩方面,沒有積極組織運動損傷和急救技能實戰(zhàn)演練、責任強化、安全意識培養(yǎng)、情感引導等方面的教學活動,缺少完整且系統(tǒng)的生命安全教學內容。因此,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堂應積極引入各種與生命安全教育相關的元素,在實踐中逐漸增強學生生命安全防護意識。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包含突發(fā)病癥預防與救助、意外事件逃生自救、暴力事故自衛(wèi)、自然災害預防自救四個維度[5]。教師想要在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有效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不但要以生存理念為中心,在體育課堂中提升學生生命安全理論知識水平和培養(yǎng)生存技能,而且要從技能層面合理規(guī)劃體育教學內容,具體如下:第一,生存知識。主要是在面臨災害時的互救及自救知識,如當發(fā)生地震時應及時疏散到室外空曠地帶、躲避到堅固物體下、當樓層較高時嚴禁跳樓等。了解如何處理暴力事件,學會各種逃生方法,提高自我警覺性和自我防衛(wèi)能力;應對意外事件與治療突發(fā)急癥的常用技巧等。第二,生存技能。為了使學生擁有更強的生命安全保護能力,設置逃生演示、防身武術、救助演練、鍛煉體能等內容。
教師想要在體育教育中有機融合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基于生命安全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構建良好環(huán)境。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應始終堅持“健康第一”的原則,并合理利用到體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促進原有教學模式優(yōu)化,同時樹立互聯(lián)網教學思維,在體育教學中開展線上和線下混動式教學,綜合運用體育課堂教學、體質健康測試以及課外體育俱樂部。在開展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時,相關人員應充分重視生命安全教育問題,借助各種智能化教學技術和設備,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在班級群與學生共享各種運動防護保健知識,同時實時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從多個方面入手改進現(xiàn)有體育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提供專業(yè)指導,使學生體育鍛煉變得更加科學、安全。此外,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滲透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注重親身指導和現(xiàn)實訓練。在融合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教學時,教師務必將信息化教學作為重要舉措,使用互動仿真技術和相關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生命安全的了解。教師應該以各種網絡技術和情境學習觀念為依托組建相應的信息化教育平臺。在生命安全教育信息化平臺中收集各種關于暴力事件自衛(wèi)、體育運動損傷救治、自然災害逃生等信息。同時,教師還能借助Unity 3D 引擎模擬校園暴力事件、地震等場景,使各種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境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以此有效提升學生自救和互救能力。
在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教師是主體。當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教師需要打破常規(guī)和固化的教學模式設計生命安全課堂教學情境,并從科學、發(fā)展角度實施學生培養(yǎng)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生命安全教育與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有機融合。教師自身能力素養(yǎng)是決定其是否可以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體育運動技能傳授的重要因素[6]。現(xiàn)階段,很多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綜合素養(yǎng)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此種情況不僅對教學質量和效果產生了嚴重影響,還阻礙了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進程。對此,高職院校必須正確認識到教師培訓在推進教學改革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jù)教師需求落實相關培訓工作,培訓內容主要為運動損傷防護知識、心理輔導知識、運動急救技能、自然災害應對知識等。當然,對于一些條件較好的高職院校來說,也可聘請國內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網絡培訓等。此外,高職院校還需積極探索各種教師培訓渠道,如外出交流、參加會議等,從而建立多維度教師培訓體系,促進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建設高水平的體育教師隊伍,推動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教育深度融合。
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屬于重要內容,在落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時,高職院校體育部門可聯(lián)系其他部門開展工作,促進校園安全體系精細化、系統(tǒng)化發(fā)展。高職院校應在內部建立合作機制,如醫(yī)務部門與體育部門合作實施教師專業(yè)急救知識培訓,網絡研發(fā)部門與體育部門合作深化線上教學,團委組織部與體育部門合作大力宣傳體育運動和生命安全教育知識。另外,高職院校還可與企業(yè)及其他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外部力量不斷優(yōu)化學生運動健身體系,確保學生運動健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圍繞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構建相應的網格化管理體系,提升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程度,為學生的運動安全、生活安全、學習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通過豐富體育教育內涵、優(yōu)化體育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強化教師培訓、注重學校部門協(xié)同等策略,全面提升高職體育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在實際開展工作時,高職院校必須科學融合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教育,幫助學生深入認識生命安全和體育鍛煉。借助豐富有趣的體育活動,鍛煉學生在各種情境下的生存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抗壓能力和意志力。另外,在實際運用各種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身心成長問題,進而培養(yǎng)出具備良好人文精神和健康體魄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