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頁。“現代化所帶來的最重大社會變化之一,就是公共領域的極度擴大?!?2)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1頁。人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人的現代化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人的現代化“包括人口素質現代化和人的主體意識現代化兩個方面”。(3)鄭永廷,葉啟績,朱新稱等:《人的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頁。在現代化視閾下,從主體意識的視角考察公共意識建構的現實需要、存在困境并尋求動態(tài)建構的路徑,對于提升個體的公共意識,提高個體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現實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是指“屬于社會的;公有公用的”。(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51頁。意識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的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556頁。公共意識是人對社會、公共領域內的準則、規(guī)范等的主觀認可、客觀遵守和行為自覺。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雖然沒有直接就“公共”概念進行論述,但卻暗含了相關概念及特征。馬克思在《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中談及“公共教育”時指出:“國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員的辦法是: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使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7頁。馬克思強調,國家、個體、行政主體是公共性建構的核心要素,國家是公共性建構的主體,建構對象是全體公民,建構的手段是國家的行政力量。公共性建構的目的在于把個體意識融入國家意識中,讓私人目的符合國家的普遍性要求;從道德層面考察,公共性的建構是踐行公共道德的前提和基礎。國家通過政策、法律、規(guī)范等方式,將個體意識融入普遍的社會意識中,使得個體在社會化的進程中建立合乎公眾期盼、符合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公共道德;將個體的意圖、目標融入國家的遠景目標中,把個體的本能的私利意識轉化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公德,用精神的自由代替特立獨行,使得個體融入集體中,并享受集體生活所帶來的樂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公共意識的建構?!肮舶踩薄肮卜铡薄肮残l(wèi)生”“公共產品”等公共概念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的重要視閾。與此同時,個體需要具備的公共觀念、公共意識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中國式現代化對公共意識建構的普遍性要求,需要全體人民超越對自我和他我的個體性關注,建立對公共事物的普遍關注。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引導全體人民認可、遵守公共領域內的準則、規(guī)范等,培養(yǎng)人民關心公共事務、參與公共生活、維護公共秩序、遵循公共道德的深層次意識,塑造其以人民利益、國家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為依歸的意識自覺。公共意識相對于個體意識而言,具有公利性、公益性、共享性、共和性、共識性、共通性。公共意識的公利性和公益性強調每個個體價值的實現和權利的保障;共享性和共和性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資源共享、共有,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共識性和共通性強調不同人在認識上的一致性、求同存異的豁達性,以及協調、共同謀劃的共識性。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行政主體作為代表國家行使治理權力的主體要考量公共環(huán)境、公共需要,以處理公共事務、開展公共活動,并且,行政主體在制定公共規(guī)則、構建公共倫理時要以公共利益為依歸,而不是出于個人的或者家庭的目的。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頁。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全體性”“共同性”“公共性”,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本身就蘊含了全體人民主體意識的現代化,反映了社會成員如何能夠在意識和行為層面適應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公共意識建構的本質是多元利益的統合。公共意識生成的動因是隱藏于思想、意識之后的利益,個體是絕對的“自我”和相對的“他我”組成的有機統一體。自我表現個體的“私”,他我表現個體的“公”;“私”是追求個人利益的結果,“公”是公共利益的產物。個體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共同作用下的二元利益結合體。公共利益是私人利益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沒有對公共利益的尊重,就不會產生對個體利益的維護。無數個人利益的交匯形成了公共利益,私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源頭,私人利益的可實現空間是由公共利益所決定的,個人利益的達成也是在社會所規(guī)定的條件下實現的,個人利益達成的手段和方法也是通過社會所提供的手段來實現的,個人利益的內容和實現方式、實現手段是由社會所規(guī)定的,不因個體意志的轉移而轉移,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公共場域下交替作用、互為條件,并生成新的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決定和影響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存在于公共空間內。公共意識的本質是個體在實踐中形成的對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博弈、統合一致性的認知。國家是建構公共意識的主體,“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頁。國家在公共意識的建構中,通過政策制定、措施選擇和價值引導,不斷調和“私”和“公”的矛盾,使其達到內在的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的公共意識建構從契約化向法制化轉向。在我國傳統思想的建構中,公共意識建構的基礎是私法契約,表現為約定俗成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私法契約本身蘊含著一方對另一方的屈從或一方對另一方的完全依賴。在公共體中,個別權威具有超越公權的、至高無上的私權,例如,宗族長在宗族事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公權,而公權本身來自于其自身的價值判斷和道德依歸,在此基礎上建構的公共意識并未體現真正的公共性,某種程度上受到權威個體意志的羈絆。在契約化環(huán)境下,公共意識發(fā)揮作用的機理是以社會公德、家道倫常為標準,以成規(guī)戒律為糾偏方式。契約具有說服和規(guī)勸的指導性作用,但缺少失范后的懲戒,而法制在建構公共意識中的強制性、規(guī)范性和引導性作用發(fā)揮不夠。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公共意識的構建需從契約化向法制化轉變。公共意識要借助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條例的運行來保障其體現全民的公共性。公共意識的法制化建構避免了個人意志、單一主張壓制公共意識的普遍性和統合性。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懲戒權和司法權掛鉤是公共意識建構同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相統一的現實反映。公共意識的法制化轉向要求法律在公共事務建設中發(fā)揮規(guī)制、懲戒和引領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公共意識的場域呈現現實與網絡交錯的無界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科技高水平發(fā)展的現代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裹挾下的公共意識將突破現實場域進入到開放自由的虛擬時空中?!熬W絡虛擬空間……成為了一個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新興公共領域?!?9)楊嶸均:《論網絡虛擬空間對國家安全治理界限的虛擬化延伸》,《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物理空間下的公共意識和虛擬場域中的公共意識相互交錯,形成了無界化的意識空間,構建了新的公共關系與公共認同。一方面表現為現實和網絡的交互作用,無界映射。虛擬場域中的公共意識來源于現實,其與現實場域中的公共意識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虛擬場域中的公共意識是現實場域中公共意識的反映,并通過網絡媒介將這一意識傳播、推廣,成為被更多數人所接受和認同的、更廣泛意義上的公共意識。虛擬場域中的個體借助網絡媒介獲取虛擬場域中的公共意識,在認同的基礎上轉化為自身對公共意識的認同,并折射到現實生活中,成為現實生活中公共意識構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外在界限,形成了無界化的公共意識空間。
公共意識的建構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文化積淀和現實基礎。傳統小農社會的生產模式和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制約著現代化轉型中公共意識的建構;現實社會物質利益的分化影響著公共意識的整合;“個體化”思潮鉗制著公共意識的建構;行政主體私欲公化影響著公共意識的建構。客觀認識、深入分析公共意識建構中的羈絆、鉗制和困頓是建構公共意識的前提和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的現代化,更是文化的現代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擁有的符號、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以及它們的物質形式。中華傳統文化是由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聚而成的獨特符號、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以及它們的物質形式。文化折射著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價值體系,表現為傳統文化中所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和附著在物質上的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文明和人的持久影響力集中于價值的傳遞、精神的傳承和物質形式的接續(xù)發(fā)展三個方面。歷史上我國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方式導致了公共意識的缺失。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雖然關于“公”的闡釋、表達很多,但都是指“公有公用”。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公共性的概念有五種意蘊:一是指“朝廷、政府或政府事物”;二是代表“無私”,指“普遍、全體,尤其意指普遍的人間福祉或普遍平等的心態(tài)”;三是指代天理、道、義的“公”;四是指與私欲相對的,“體現于人無私、合于天理的心”;五是“以共同、眾人為基本涵義,指涉政治、宗族、社會生活等場域的集體事務與行動”。(10)參見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99—100頁。因此,傳統文化中的公共概念并未包含公共場域、公共生活的意蘊,人們也就缺少了公共生活的經驗。意識來源于實踐,公共生活的缺失決定了個人公共意識的闕如,正如梁啟超指出:“吾中國道德之發(fā)達,不可謂不早,雖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闕如?!?11)梁啟超:《論公德》,載吳松,盧云昆,王文光等點校:《飲冰室文集》第一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54頁。此外,社會生產方式、交往方式深刻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歷史上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的生產和交往都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缺少大規(guī)模的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這樣的生產方式就決定了人們的意識集中于家庭、宗族等小集體范疇當中,養(yǎng)成了保守和相對封閉的心理認知,缺乏公共意識生成的心理基礎。
“公”和“私”是相輔相成的存在體,沒有對個體意識的保護,就沒有公共意識的有序,然而,對個體意識的過分關注也會削弱公共意識的統合性。在城市化進程中,個人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越來越多的人更關注自身訴求與個人欲望的滿足,日常生活中因部分社會成員公共意識缺失而引發(fā)的不文明現象層出不窮,甚至危害社會秩序。首先,公共意識被個體意識所擠壓。在目前的個體化社會中,凸顯個人權利、尋求自我實現占據了社會的優(yōu)先價值位置,再加上精致利己思想意識作祟,使得部分公民的社會公共意識弱化,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公共利益,個體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不強,影響了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平穩(wěn)運行。其次,“在維護公共秩序與整體利益、公共社會責任規(guī)則方面缺少具體的協作和實踐,在公共生活中未能體現出自我與其他人、社會公共生活以及自然環(huán)境相互之間的責任關聯?!?12)趙英臣:《角色倫理視角下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過度主張個人權利的結果便是公共意識成為了無數個體欲望的簡單組合,而不是結構性的整合和統合,在其中發(fā)揮作用的將是支離破碎的個體,這就使得公共意識陷入了個體欲望的漩渦,正如黑格爾所剖析的“自我意識就是欲望一般”。(13)[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0—111頁。在這樣的集體中,個體不關注集體決策的后果,喪失了公共責任感。由于公共責任的缺失,個體的行為導向是對自我利益的追逐。
公共行政立足于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建構,關照公眾個體的價值訴求并讓其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將個體意識統合為公共意識,需通過行政法規(guī)和政策手段,讓個體和公眾交互作用的公共愿景得以實現。公共政策的頂層設計是“意識交互—政策實施—愿景實現”的循環(huán)體,公共行政主體和公眾始終是一個整體。行政者是否具有公共意識、具有什么樣的公共意識將直接影響個體意愿和公共意識的統合水平,一旦公共意識被私欲所僭越,關照和保障公共利益實現的公共權力將被濫用或牽引,公平正義的公共環(huán)境將被破壞。
一是公共行政者自身私欲僭越其自身的公共意識,其行政的結果必將破壞公平正義的公共環(huán)境。當公共行政主體只關注自我,把公共的行政事務都轉化為了自我意識的反映,就會導致“公”與“私”界限的消弭。行政主體“公”“私”邊界的彌散,潛藏了個人權利凌駕于公權之上和公權私用的隱患,滋生了貪污腐敗的政務環(huán)境。二是公共行政意識被輿論牽引。公共行政意識的形成是行政主體自我建構和社會輿論引導雙向互動的結果。在網絡社會環(huán)境下,公共行政面臨著被輿論牽引的風險。當影響公共意識構建的社會輿論被別有用心的網絡群體所控制,這類群體的意識就會推動形成虛假的公共意識,“大眾傳媒塑造出來的世界所具有的僅僅是公共領域的假象”,(14)[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wèi)東,王曉鈺,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第196—197頁。公共政治主體是否有能力科學判斷真正的民意和特定群體的固執(zhí)己見,是考驗行政主體公共執(zhí)政水平的重要方面。公共行政意識一旦被虛假的輿論牽引,就會造成行政行為的變形、變性,進而破壞公平、公正的良性社會環(huán)境。三是“聯合體”的私欲僭越行政主體的公共意識,導致私欲公法化。從主體間性的視閾考察,“集體”或“聯合體”是基于利益的一致性和權利的相關性而建立起來的,是具有相同性質和特征的個體組成的公共存在。當聯合體權利的集中和公共權利的開放形成互動時,聯合體將通過權利聯合來影響公共權利,有組織的聯合體利益將尋求直接的政治表現形式,“一旦利益私人化得以發(fā)生的情景自身也卷入有組織的利益爭斗之中,公共領域就不可能從私人利益中擺脫出來”。(15)[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wèi)東,王曉鈺,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第174頁。但是,當某個聯合體的力量大于公共行政力量的總和時,聯合體往往會影響公共意識,抑或代表公共意識而呈現給公眾,公眾所追求的公平往往變成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結果上的公平。
個人主義思潮通過對自我的強調、對私欲的追逐和私利的膨脹,在潛移默化中淡化集體主義觀念、公共意識,甚至會動搖民眾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個人主義思潮導致了一種政治參與新規(guī)范——人們越來越傾向于表達個人的希望、生活方式與喜怒哀樂,從而影響公共意識的建構。一是個人主義思潮消弭公共意識。個人主義超越集體與個體二元結構,忽視二者之間包容、共生的關系,轉而關注個人,強調個人的思維、觀念、價值和利益,對個人利益的過度追逐、對個人價值觀的過度強調錯誤地將主體引入了絕對自我的錯誤觀念中,錯置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最終將他我忽略于自我中,導致公共意識的淡漠。二是個人主義思潮將社會共識撕裂為碎片化的個人欲求,為公共意識的整合制造了壁壘,影響到民眾共同理想的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人民世代追求的夢想,這種理想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數以萬計的人民為之奮發(fā)圖強、艱苦奮斗才能實現,需要眾志成城、共克艱難的革命和斗爭才能達成,而個人主義思潮過度強調物欲、享受等,分裂了個體的奮斗意愿、削弱了個體的奮斗意志、侵蝕了其愛國愛黨的政治意識,將民眾團結向上的意識自覺逐漸分化為碎片的個人欲求和享受當下的自我消耗,進而影響了人民共同體的建構。三是互聯網場域下多元公共意識的無界并存影響主流價值體系的建構。公共意識同公民的權利、意識和觀念密切相關,也同國家的治理方式、治理目標和治理模式同向同行。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公共意識已經突破區(qū)域和國別的界限,不同信仰、不同政治傾向和價值取向的個體相互作用。網絡公共意識呈現出開放性、融通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在多元主體的觀點碰撞、思想交互中形成了多元多變的公共意識,進而引發(fā)多元社會思潮。在此環(huán)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公共意識將受到沖擊和影響。
國家、社會、行政主體和個人是公共意識建構的主要主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藍圖的擘畫者的國家要完善公共制度,為公共意識的建構營造良好環(huán)境;作為國家權力行使者的行政人員要增強公共意識,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人民有待增強公共意識,團結奮斗、勠力同心,增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公共意識的建構是復雜的心理機能系統,具有層級性、系統性和可調節(jié)性。就國家而言,公共意識的建構是處理公共事務、凝聚民眾意志、強化民眾精神歸屬、引導民眾價值追求的核心所在。就社會層面而言,如何在碎片化的社會境況下為個體公共意識的建構提供價值引領、制度建構、文化引導、教育塑造、道德規(guī)范,從而厚植公共責任意識,營造良性公共環(huán)境是其核心議題。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一種公共價值,是建立在個人價值基礎上的公共價值?!?16)郭湛:《公共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理論視野》2011年第12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共意識的建構,旨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來協調、疏解多元利益博弈,整合彌散的公共意識,引導多元意識主體的價值觀建構,形成系統、協調、整體和統合的公共意識。
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個體利益、公共利益有效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意識、社會意識和個體意識深度融合、交互作用形成的立體性、全方位的公共意識的集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的科學要求和取向引導,實現多元主體的對話、協商和統合,在實踐互動和意識再建構的過程中,引導個體以社會“最大公約數”的價值認同為自身的意識建構基礎,平衡、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利益博弈,將個體意識融入公共意識,從而在助力公共意識實現的過程中超越利益羈絆,實現自我的公共意識和個體意識的統一,完成自我意識的社會化轉向。
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整合多元意識形態(tài),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意識。價值觀是人的意識的產物,集中反映了意識主體的欲求、利益關系,其主體具有多元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公共意識對國家發(fā)展、文明形態(tài)、人文境界、秩序規(guī)則的應然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勾勒了公共意識對社會關系準則、行為規(guī)范、社會道德的具體要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蘊含了公共意識對個體意識的要求。國家、社會、個體三者統一形成了立體的、交互的、動態(tài)的公共意識架構體系。架構體系的確立摒棄了錯誤思潮的干擾和多元意識形態(tài)的困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包容性高、普適性強、共識性強的凝聚民心、整合民眾欲求的公共意識,從而為個體、集體、聯合體、組織、社會等的有序、良性發(fā)展提供價值標準。要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行為規(guī)范、秩序維護、社會穩(wěn)定、國家認同的規(guī)定性要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的公共意識統領社會實踐、增強民眾公共文明素養(yǎng)。
“文化是一定社會共同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固的社會價值觀念形態(tài)以及其所顯現的物質性載體?!?17)郭建新:《高校校園道德文化建設的時代性》,載吳潛濤主編:《論公共倫理與公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6頁。公共文化是一定團體、組織在共同體內部形成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共識,表達了共同的文化情感、文化心理,是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載體,維系著共同體的存在和發(fā)展。加強公共意識建構就要加強其載體——公共文化的建設。一是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公共價值?!肮参幕捌湮幕瘍r值會受到國家制度、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并與社會生產方式直接相關”,(18)孟耕合:《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治理的三個維度》,《理論月刊》2022年第4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向,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公共精神,增強全民族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此外,公共文化具有價值糾正功能。要秉持公共價值理念,借助公共文化的引領功能和價值評價功能,糾正利己主義現象及其所帶來的公共意識缺失問題,防范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還要借助公共文化對極端利己主義者的批判和對公共精神弘揚者的宣傳來引導社會輿論,糾偏社會風氣,建立積極向上、崇尚公德的社會環(huán)境。二是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公共意識發(fā)展方向。公共文化作為社會成員共享的文化符號系統,對于構建社會共同體的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以及規(guī)范社會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它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和延續(xù)的基本要素。(19)參見榮躍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態(tài)和特征》,《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第3期。文化作為所有社會成員所共同享有的價值觀念和信仰,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體現為客觀現實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文化本身蘊含了引導道德、評價價值、規(guī)范行為的功能。在社會治理視閾下,國家要引導公眾通過比較,選擇更適合公共愿景的文化作為其標識,并通過實踐塑造類主體的行為模式,以文化為基準圈定其公共行為準則,實現主觀意識向客觀現實的轉化,引領公共意識的發(fā)展方向。公共意識的發(fā)展方向是個體意識建構的基礎和前提,能夠對個體意識進行引導。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要求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先進文化的精神引領、價值引導功能,進而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堅定民族理想信念、增強黨和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加強傳統文化的現代性糅合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積淀于文化中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脈相承的基因。文化同時具有時代性,是一個時代的物質基礎、精神標識、公共認同的抽象呈現。公共文化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具有民族性和傳統性的烙印,而現代公共文化又具有時代特性,因此,加強公共文化建設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摒棄傳統公共文化中因為物質基礎、社會形態(tài)、交往方式和人們認知的不同而形成的、與現實需求不相適的部分,并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造,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糅合。
行政機關、個人等主體的自發(fā)性、自覺性的公共意識對推進社會公共意識的建構具有主導性作用,加強公共場域內多元主體的道德建設,為公共意識的建構營造良好環(huán)境,均是重塑公共意識的重要路徑。
一是加強行政主體的道德建設,構建保障公共意識存續(xù)的良治環(huán)境。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與治理者的信念、價值、習慣相關,直接反映在行政主體制定政策、實施政策時的價值取向,以及落實政策的能力幾個方面。公共行政主體是個體性和公共性的結合,只有通過教育引導其超越個體的特殊性,培養(yǎng)其具有普遍的公共性,才能通過其職能的發(fā)揮來維系和提供政治公共性。公共行政主體是公共事務的執(zhí)行者,是認定公共利益的主體,其本身的信仰、價值和經驗體系影響著其價值判斷和衡量準則的建構,間接影響著公共事務的價值走向。公共行政主體保持最大的善治是保證公共意識之“公共性”的前提?!叭绻M織中的主導精神或者集體觀念是公民傾向的,那么組織強調的重點顯然會集中在服務、公共利益和有效的政府上。反之,如果政府組織中持有私益觀念的人增加,他們會從事一些在企業(yè)里可以被接受或容忍,但在政府中被視為不道德或腐敗的行為,那么腐敗就會產生。”(20)[美]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張成福,劉霞,張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66頁。引導行政主體建立公共行政意識,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公共行政評價中,都要尊重公眾合理意愿,構建公平正義的、良序的公共行政環(huán)境。
二是加強個體的公共意識培養(yǎng),培育公共意識建構的理性主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人的公共屬性,“人們——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為現實的、活生生的、特殊的個人——就是這種存在物。這些個人是怎樣的,這種社會聯系本身就是怎樣的?!?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頁。公共意識建構的前提和基礎是個體的公共理念自覺、公共性品格的確立、公共意識的養(yǎng)成,以及對“私利”和“公利”博弈和沖突的理性抉擇。公共理念自覺的確立幫助個體建立共享性的道德情境,當自我和他我產生共享利益時,個體道德的良知作為道德主體為其自身所設置的法官,(22)參見劉愛玲:《道德三重樣態(tài)的內在張力及其調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2期。會自發(fā)地產生對利己主義行為的排斥。個體自身倫理的限制,規(guī)制著個體在公共環(huán)境下的意愿、動機和實踐,幫助個體在公共中需求中實現個體價值和公共價值的互動、平衡。個體的公共意識養(yǎng)成依托于公共意識的自我建構,也以社會的至善環(huán)境營造為基礎。公共意識就是要讓公共的善和公共利益至上成為一種公共理性、社會共識,把社會中分裂的多準則的道德評價統一于公共意識當中,并引導個體擺脫因自身實踐的局限性、認識的有限性而將生活分割成片段,將自身行為模式作為交往準則的有限理性,讓客觀、科學、理性的社會輿論引導社會共識,讓公共理性成為交往形式和交往規(guī)則,從而避免利益集團通過統合社會資源而建構虛假的公共意識,以個人之利掩蓋公共之益,以免真正的公共意識被模糊和壓制,進而建立合乎公眾期盼、符合社會發(fā)展進程和公共道德的社會公德。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個體的理性是建構個體公共意識的基礎,同時還要發(fā)揮國家的政治引領力和社會的凝聚力,增強個體的國家認同、政治認同,社會認同,形成全社會共同認可、遵守和踐行的社會規(guī)范與價值選擇。使共同的政治認同、價值訴求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個體接受的意識觀念,并外化為個體的行為規(guī)范,最終實現個體意識同社會價值、國家需求、集體利益的統合。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致力于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現代化。公共意識的建構要突破理性主義的抽象思辨和價值追求,制定保障公共意識建構的制度并予以實踐?!耙环N制度可能無需特別的法令而逐漸形成,也可能是由公眾意志的一項行動促成的?!?23)[英]鮑??骸蛾P于國家的哲學理論》,汪淑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288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共意識的反映,是公共意識轉變?yōu)樯鐣沧R的路徑和方式。此外,公共意識的建構是法律的強制性和意識的自主性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要加強公共利益立法、維護大多數人的公共意識。如前所述,公共意識的建構基礎是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因此,公共意識的建構也必須加強公共利益的立法,將公共利益的保護法制化。國家層面要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以科學的義利觀為指導,對利益矛盾進行宏觀調控,以解決沖突并推動公共事業(yè)法治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公權的規(guī)范化運行,營造良好的公共秩序。公共行政建立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行政者依據自己的固有觀念對公共事務的優(yōu)劣、利弊進行價值判斷。對于科學執(zhí)政、客觀施政來說,個體公共意識的培育具有前提性、基礎性和牽引性作用。再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制定、政策實施和政策評價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建設,避免行政主體的價值訴求代替公共意識。還有,要規(guī)范行政決策的程序、目標,建立結果評價考核機制,允許公眾對公共政策立法進行監(jiān)督、評論、提出意見建議,保證公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此外,公共意識的建構應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和網絡文化的作用發(fā)揮,結合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強對網絡公共意識建構的監(jiān)管、引導,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公共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