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面對龐太監(jiān)時卻退縮懦弱”錯,根據文中“不能這么說,我那點威風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來了”,這是謙虛的說法,并不是真正的退縮懦弱。)
2.A(“這與我們曾學過的《雷雨》節(jié)選部分的寫法大體相同”錯,《茶館》并沒有一條清晰的線索,而《雷雨》有周樸園與蘩漪的沖突、周樸園和魯侍萍的關系兩條線索。)
3.①常四爺與二德子之間的沖突,展現(xiàn)了二德子代表的市痞無賴和常四爺代表的正直百姓之間的矛盾;②劉麻子與康六之間的沖突,突出了中下層市民中的投機者與底層貧苦百姓之間的矛盾;③王利發(fā)與秦仲義之間的沖突,體現(xiàn)了小市民與民族資產階級觀念上的矛盾;④秦仲義與龐太監(jiān)的沖突,表現(xiàn)了新舊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4.C(“可見他對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錯誤,李三之所以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他見慣了軍閥混戰(zhàn),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情景,對社會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5.B(“表現(xiàn)出他們對茶館即將開業(yè)的期待和興奮”錯,這些動作描寫主要是表現(xiàn)此時沒有顧客光臨,他們的無事可做以及對茶館前景的不自信。)
6.①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館的老板娘,也許是平時見慣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較超前、活躍,在急劇變革的時代,沒有因循守舊,抵制變革。她梳著時興的圓髻,看不順眼李三的小辮兒,又勸李三不要頑固,既然改了民國,就應該隨著走,都可表現(xiàn)出她的與時俱進。②勤勞。作為老板娘,她并沒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計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勞。③善良。從王淑芬對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發(fā)更能體諒別人,內心更為善良;她還勸王利發(fā)添人,既是茶館的實際需要,也是出于對李三忙不過來的關照。
7.①雇員(李三)與老板(王利發(fā))之間的薪酬利益沖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時興的圓髻)與舊思想(李三的小辮兒)之間的沖突。③小人物(王利發(fā)一干人等)與大時代(軍閥割據)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