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個地洞,似乎還蠻不錯。離洞口千把步遠的地方,有一處上面覆蓋著一層可移動的苔蘚,那才是通往洞內(nèi)的真正入口處。
我安安穩(wěn)穩(wěn)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層,與此同時,敵人可能從某個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鉆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諳熟所有途徑和方向的長處,盜賊會很容易地成為我的犧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變老,有許多同類比我更強,而且我的敵人多得不可勝數(shù)。而且威脅我的不僅有外面的敵人,地底下也有這樣的敵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還有幾條很狹窄的、但相當(dāng)安全的小道。它們使我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氣。這些路本來是鼴鼠筑成的,我因勢利導(dǎo),把它們引進了我的地洞里,我通過這些途徑可以嗅得很遠,使我得到保護。也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經(jīng)由這些途徑來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躡著腳走好幾個鐘頭,有時聽到個把小動物的聲音,不一會兒這小動物也就在我的牙齒間安靜下來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聲,它告訴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繕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靜。洞內(nèi)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個圓形的小廣場,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著身子,一邊休息,一邊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過去的習(xí)慣,還是這座家屋確實存在著危險,喚起我的警覺,使我常常有規(guī)律地從酣睡中驚醒??b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我還在洞穴的近中心處修建了一個中央廣場。
我利用地洞來貯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內(nèi)抓獲而目前還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獵獲的全部,我統(tǒng)統(tǒng)把它們堆放在這里。場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滿。于是我把東西一件一件鋪了開來,在其間漫步,同時玩賞著它們,悅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雜。地洞的復(fù)雜性確實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種防御辦法的可能性。后來,我覺得將存糧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廣場來分批貯藏,似乎更為周到些。于是我決定每隔兩個廣場設(shè)一個預(yù)備儲糧站,或者每隔三個設(shè)一正儲糧站,每隔一個設(shè)一副儲糧站,如此等等。再則,為了迷惑敵人,我劃出幾條道路不堆貯藏品。
不久,我跑離洞口,在洞口尋找一個合適的藏身之所,來守望著我的家門,這一回,我在外面一連幾天幾夜。在守護期間,我沒有看見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尋過,這對己對敵都是一種幸運,因為要不然,我會為了我的地洞不顧一切地朝他的喉嚨撲過去。誠然,也出現(xiàn)過一些獸類,我不敢接近它們,只要遠遠預(yù)感到它們在,我便立即警覺,拔腿就跑。
有時甚至產(chǎn)生這樣幼稚的想法:壓根兒就不回地洞,而就在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專門觀察洞口以打發(fā)日子。假如我有某個值得信賴的人,可以把觀察哨的任務(wù)交給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從地洞的內(nèi)部完全信賴一個外面的什么人,我以為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來,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這樣相依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懼,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這里,無須設(shè)法說服自己,打消一切顧慮,把入口打開。我只要清閑地等著就完全夠了。因為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把我們永遠分開。
(節(jié)選自《卡夫卡荒誕小說》,有刪改)
【訓(xùn)練】
1.下列對文本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我造好了一個地洞,似乎還蠻不錯”一句,表明地洞是“我”完美的棲居場所、無需加工。
B.小說提到“我”想象對敵人攻擊的場面,雖然“我”的動作殘忍,但足以體現(xiàn)“我”捍衛(wèi)地洞的決心。
C.小說沒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發(fā)展脈絡(luò),而是淡化了故事情節(jié),這樣的處理可能會帶來情節(jié)發(fā)展的不確定性。
D.小說運用了擬人化的藝術(shù)手法,將小動物擬化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稱“我”來自敘,增強了可讀性。
2.請概括并分析文中“我”對己對人的心態(tài)。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