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鵬 沈曹軍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七0一隊,新疆昌吉 831100)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屬覺羅塔格晚古生代島孤帶內,出露地層下志留系柯爾克孜塔木組(S1-2K)、下泥盆統(tǒng)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D1a)、中泥盆統(tǒng)阿拉塔格組(D2a)及少量第四系。其中下泥盆統(tǒng)阿拉塔格組(D2a)為賦礦地層。斷裂構造較發(fā)育,主要為拱拜子大斷裂,不同構造運動時期形成的斷層的性質、走向差別很大,并且互相切割、對區(qū)內地層造成較大破壞。巖漿巖較發(fā)育,主要為華力西期的花崗巖和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規(guī)模均較大,多呈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巖基產出。這些巖漿巖控制著區(qū)內各種內生礦產的形成。
主要出露地層為下泥盆統(tǒng)阿拉塔格組(D2a)的灰白—深灰色大理巖、灰綠色絹云母片巖及溝谷中少量第四系。礦(化)體則均出現(xiàn)在大理巖與片巖的接觸帶上。詳述如下:
灰綠色絹云母片巖(sch):分布面積大,為主要地層之一,地層構造以單斜為主,片狀結構,薄層狀構造,巖石主要由絹云母、石英組成。絹云母呈壓扁它形條帶狀分布,石英呈細粒狀分布。
大理巖(mb):分布于礦區(qū)中部,為主要地層之一。呈單斜構造,走向近東西,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局部巖石與絹云母片巖接觸部位礦化強烈,可見有鉛鋅礦化,礦化部位巖石表面呈褐黃色。
位于天山地向斜褶皺帶亦格爾達坂—庫米什北樞紐波狀起伏背斜南翼,區(qū)內地層主要有絹云母片巖、灰白色大理巖和少量第四系。地層產狀變化較大,總體產狀近南傾,傾角50°∠60°之間,順層裂隙、節(jié)理、片劈理極發(fā)育,蝕變較強,未發(fā)現(xiàn)有較大的斷裂構造。僅在巖層中見有較小的褶皺。
區(qū)內巖漿活動不強烈,未見有巖漿巖產出。
主要以區(qū)域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為主,發(fā)育有片巖、大理巖等。
通過地表及深部工程,圈定出數(shù)條鉛鋅礦體。地表礦體在30號勘探線處斷開。礦體主要分布在礦區(qū)西北部,礦體總體走向為東西向,沿走向有槽探工程控制,沿傾向有深部鉆探工程控制,主要賦存于大理巖或大理巖與絹云母片巖接觸部位。主要針對KL1號礦體詳細介紹:
KL1 號礦體:出露在礦區(qū)的西北部,在0-36號勘探線之間,地表均有探槽工程控制,深部由KZK2002鉆探工程控制。礦體長約1200 米,厚2.20-7.50 米,平均厚度4.85 米,最大控制斜深400 米,走向傾向均已完全控制,礦脈呈似層狀或脈狀產出。
礦體沿走向和傾向厚度變化較穩(wěn)定,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65.21%。品位變化也較穩(wěn)定,鉛鋅品位變化系數(shù)分別為92.91%和70.20%。均產在灰白色大理巖或大理巖與絹云母片巖接觸部位,礦脈與圍巖均為整合接觸,礦脈總體走向60°-110°,傾角在65°-88°之間
礦石主要分為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兩類,礦石礦物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及銅藍,脈石礦物為石英、方解石和白云母。各礦物特征如下:
閃鋅礦:含量高,一般在2-35%左右,礦石中廣泛分布,是最主要的礦石礦物之一。形態(tài)呈他形不規(guī)則粒狀,粒度大小不一,變化較大,在0.01-2.6mm左右,多數(shù)在0.05-0.8mm 之間,分布在脈石礦物粒間或裂隙中。閃鋅礦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呈獨立的單體、團粒狀產出,或與方鉛礦等礦物連生成團塊狀、浸染條帶狀或脈狀產出。鏡下可見與黃銅礦形成的固溶體分離結構-黃銅礦呈乳滴狀分布在閃鋅礦中,有時閃鋅礦被銅藍交代。
方鉛礦:含量較高,一般在1-6%左右,在礦石中分布較多,也是最主要的礦石礦物之一。形態(tài)以多呈他形不規(guī)則粒狀為特征,粒度大小不一,變化很大,在0.002-1.4mm之間,多數(shù)在0.01-0.5mm,分布在脈石礦物粒間或裂隙中。在空間上分布也不均勻,呈獨立的單體或與其他硫化物連生成團塊狀、團粒狀、脈狀分布。有時有少量方鉛礦包在閃鋅礦中,偶爾也見方鉛礦被銅藍交代。
黃銅礦:含量低,在微量至0.5%左右,在礦石中少見。形態(tài)呈半自形-他形粒狀,與其他硫化物相比,結晶形態(tài)較完整,外形較規(guī)則。黃銅礦粒徑很細,在0.002-0.15mm 之間,多數(shù)在0.02-0.1mm,包在閃鋅礦中,少數(shù)見于脈石礦物粒間。
黃鐵礦:含量低,在微量至1%左右,但在礦石中常見。形態(tài)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粒徑細,在0.01-0.35mm 左右,呈獨立單體分布在脈石礦物粒間或包在閃鋅礦中。
銅藍:在礦石中含量很低,鏡下少見,僅呈微量分布。形態(tài)呈細粒集合體,沿邊緣交代閃鋅礦或方鉛礦,有時見于脈石礦物粒間。
礦石結構根據金屬硫化物形態(tài)分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交代結構及固溶體分離結構。
礦石有用組分為鉛鋅,除鉛鋅以外伴生組分銀元素具有綜合利用的價值,銀品位(13.5-56.4)×10-6,平均品位31.31×10-6。不含有害元素,對選礦回收率基本沒有影響。
根據鉛鋅礦物成因種類不同,可分為硫化鉛鋅礦和硫化鉛鋅-氧化鉛鋅礦混合礦石,以前者為主,后者只局限在地表氧化帶。根據硫化物種類及組合屬于原生含銅鉛鋅礦石。
由于礦床內干旱缺水,地下水不發(fā)育,化學風化作用很弱,所以礦石氧化作用不強。氧化帶深度一般在5-7 米之間,地表硫化鉛鋅礦氧化成氧化鉛鋅礦,但只有小部分氧化,因此在劃分礦石自然類型時未將氧化礦石單獨劃出。
礦體主要賦存于大理巖與絹云母片巖接觸帶中,界限清晰。賦礦層位形態(tài)受巖體與地層接觸界線控制,礦體形態(tài)為似層狀、脈狀,受巖體侵入活動及構造運動影響,礦體在走向或傾向上呈寬緩波狀產出,露頭線表現(xiàn)為背向形褶皺構造。
礦床類型為碳酸鹽巖型鉛鋅礦床,成礦熱液來源于華力西晚期的埋深變質作用和中酸性侵入巖期后的殘余熱液,鉛鋅元素來源于下泥盆統(tǒng)的大理巖。其依據:
(1)成礦受東西向斷裂上盤及兩側或兩斷裂之間低序次斷層和構造裂隙所控制,由此表現(xiàn)出含礦脈巖、礦體、礦化體產狀與地層產狀不一致,這說明成礦與熱液作用有關。
(2)成礦主要與大理巖、石英細脈、方解石—石英細脈有關,后者形成較晚,穿插了大理巖。
(3)與成礦有關的熱液蝕變較發(fā)育,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其次有綠泥石化。
(1)鉛鋅礦化與蝕變大理巖以及大理巖中的石英細脈、方解石細脈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本區(qū)尋找鉛鋅礦體的首要標志即為石英細脈、方解石發(fā)育的大理巖。
(2)硅化大理巖脈(蝕變大理巖),該脈在本區(qū)褐鐵礦化、鉛鋅礦化均較強。
亦格爾達板鉛鋅礦賦存于下泥盆統(tǒng)阿拉塔格組(D2a)的大理巖與灰綠色絹云母片巖接觸部位,礦床的形成與構造、巖性、層位關系密切。成礦熱液來源于華力西晚期的埋深變質作用和中酸性侵入巖期后的殘余熱液,鉛鋅元素來源于下泥盆統(tǒng)的大理巖。認為該礦床類型為碳酸鹽巖型鉛鋅礦床。通過勘查與找礦,總結出了地層、構造、含礦巖性、圍巖蝕變、礦化特征及找礦標志,對后期礦床經濟意義概略研究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