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博涵 劉妙華 熊祎 鄭林欣 周步高(.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省中醫(yī)經典名方〈驗方〉開發(fā)與評價工程研究中心 南昌 0004;.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方-證研究重點研究室 南昌 0004)
枳殼,最早以枳實的名稱記載于《神農本草經》[1],被列為木部中品。明代《藥鑒》言:“枳殼,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寒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中連年之積?!薄吨兴帉W》認為,其藥味苦、辛、酸,性微寒,歸脾、胃二經[2]?!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其為蕓香科植物酸橙的未成熟果實,功效為理氣寬中、行滯消脹[3],作用和枳實相比較為緩和。作為江西省道地藥材,枳殼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和臨床療效。
藥對,也稱對藥,是在中醫(yī)遣方用藥中一種相對固定的配伍形式,藥味雖少,但力專效宏[4]。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組成藥對,使應用范圍擴大。臨床用于治療胸痹氣滯、消化不良以及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和子宮脫垂等疾?。?]?,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化學成分有揮發(fā)油類、黃酮類和生物堿類等,有調節(jié)胃腸運動、抗腫瘤和降血脂等作用[5]。通過梳理歷代醫(yī)著中枳殼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闡述對枳殼的相關藥對配伍規(guī)律和臨床應用的認識,以期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參考和思路。
枳殼和桔梗同為理氣藥,臨床上作為主要藥對用于治療氣機升降失常引起的各種疾病。《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背浞直砻髁藲鈾C異常致病的廣泛性和變化多端。桔梗味苦、辛,性平,歸肺經,主升,利于宣通肺之氣機升降。張元素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其色白,故肺部引經,與甘草同行,為舟楫之劑?!保?]枳殼性微寒,味苦,主降,長于行氣利膈。桔梗和枳殼合用,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桔梗能開肺氣之郁,還能引枳殼入肺,屬上焦藥;枳殼苦,降上逆之肺氣,助桔梗寬胸。古今各方中多用二藥理氣化痰散痞,適用于由痰阻氣機導致的痞滿、胸悶、痰多等癥。比如明代張時徹《攝生眾妙方》中的荊防敗毒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杏蘇散和清代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中的柴胡達原飲等。
枳殼配大黃,適用于各種實證類積滯,如血瘀、食積和痰飲等。大黃味苦、性寒,性猛烈,善下泄,既入五臟多經又入血分。故《神農本草經》謂:“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保?]其長于瀉熱化瘀,消積導滯;而積滯容易阻滯腸道氣機,枳殼長于疏散腸道氣機之壅滯。《本草逢原》曰:“枳殼性沉兼能入肝脾血分,消食積痰氣瘀血,有沖墻倒壁之勢?!倍幒嫌?,使氣滯得舒,積滯得消。在古今各方也有不少應用,如《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的大成湯,主治跌打損傷、瘀血內蓄證,并有腹部氣機阻滯;《儒門事親》中主治積滯內停(主要針對的是食積停滯)、濕蘊生熱的木香檳榔丸,此方中的大黃瀉熱消導,枳殼疏散壅塞之氣機,共奏行氣攻積導滯之功;《太平圣惠方》中主治宿食不消的大黃散等。
枳殼配黃連,適用于濕熱痢等多種痢疾。黃連味苦、性寒,長于清熱燥濕解毒,其對痢疾有獨特的治療效果。枳殼長于行氣消脹除滿。枳殼和黃連相伍,共奏調暢氣機、清熱燥濕之功。中醫(yī)大多數(shù)由實證引起的痢疾和部分由實證遷延而致的虛證痢疾均與濕熱這一病理因素有關。這2味藥合用能針對痢疾的病因,從源頭上進行治療。古今歷代醫(yī)家的方書中也多有應用:明代醫(yī)學全書《古今醫(yī)統(tǒng)》中主治濕熱痢疾的黃連枳殼湯;南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中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的烏梅丸;清代方書《奇效良方》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的木香黃連湯;明代大型方書《普濟方》中治下痢便血、腸風的木香烏梅丸等。
枳殼配半夏,適用于治痰壅氣滯于胸膈的胸痹、心腹痞滿等疾病。半夏性溫、味苦,入脾、胃、肺經,善祛除脾胃痰濕,且有較強的降逆止嘔和散結的功效。唐代《新修本草》曰:“半夏,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療痿黃,悅澤面目。”而枳殼長于行氣消壅。二者相配,使氣順痰消。在古今各方中有不少應用:如《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證的五積散;《太平圣惠方》中治胸痹痰壅的射干散;《仁齋直指方》中治風痰頭暈目眩的人參柴胡湯;《墨寶齋集驗方》中治胸膈壅滯脾虛不運的竹瀝導痰丸等。
枳殼配陳皮,常用于痰濕、食積導致的胸膈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證。 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既能調理脾肺氣機升降,又能燥濕理氣而化痰濁。明代《本草通玄》云:“陳皮苦辛而溫,入太陰經。健脾開胃,下氣消痰,消谷進食,定嘔止瀉。能補能消,能散能降,調中理氣,功在諸藥之上。”陳皮和枳殼皆為作用較溫和的理氣藥,皆具辛苦之味,然陳皮性溫、枳殼微寒,二藥合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溫燥傷陰,且能增強行氣、化痰之功。在古今方劑中有不少應用:《景岳全書》中治氣逆食滯脹痛的排氣飲;《普濟本事方》中治三焦痞塞、食飲不下的枳殼散;《袖珍方》中治中脘氣滯、胸膈滿悶的透膈湯;《仁齋直指方》中治胸膈停痰的橘皮湯等。
除此之外,枳殼還有許多其他藥對:枳殼和荊芥穗有行氣止血、化瘀定痛止便血的功效;枳殼和郁金均能行氣,但郁金以活血為主,二藥一入氣分一入血分,增強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枳殼和白術同用,枳殼下氣寬中,白術升陽化濕,二者相配治療清濁不分,氣機紊亂的霍亂等疾病。
2.1.1 理氣寬中,化痰散痞 枳殼與半夏、茯苓等配伍以理氣化痰?!侗静菡饕酚性唬骸拌讱て浦粮咧畾?,除咳逆停痰,助傳導之官,消水流之脹滿?!比缢未摹度该苑健分械某弟蜍咄柚?,枳殼配伍半夏和茯苓,意在杜絕生痰之源的基礎上加以理氣寬中[8],有“氣順則痰消”之意。和它相似的還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主治氣虛外感內有痰濕的參蘇飲,用枳殼佐以燥濕化痰之半夏、前胡理氣寬胸,既蘊含有“治痰先治氣”的意思,又能使肺之宣降功能復常,助表邪宣散。此功效亦見于《重訂通俗傷寒論》中治少陽濕熱痰濁證的蒿芩清膽湯,用枳殼配合二陳湯中的基本結構以及清熱化痰藥竹茹,下氣寬中,勝濕化痰散痞。
2.1.2 行氣疏肝,調節(jié)氣機 枳殼與柴胡、香附、青皮等配伍以疏肝調氣。如《普濟本事方》記載的枳殼煮散是治療腹肋疼痛的處方,方中用枳殼配桔梗以宣通氣機,且枳殼能加強辛散行氣藥物柴胡、川芎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明代《證治準繩》中的柴胡疏肝散作為疏肝理氣的代表方劑,在川芎配伍香附達到行氣活血的基礎上伍以枳殼理氣止痛、調和肝脾,更針對肝氣郁滯的病機進行治療。又如《醫(yī)學統(tǒng)旨》中主治氣滯腹痛、脅痛的木香順氣散,枳殼配伍木香、陳皮、青皮、香附等破氣藥,能達到理氣而不滯的目的。同樣,清代醫(yī)家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五逐瘀湯”中具有活血祛瘀、破癥消結作用的膈下逐瘀湯,枳殼配伍行氣止痛之香附、烏藥來調氣疏肝,針對肝郁氣結、瘀血阻滯的病機,運用“氣為血之帥”“活血先調氣”的中醫(yī)理論,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2.1.3 行氣消壅,消脹除滿 枳殼與烏藥、陳皮等配伍以理氣消脹。作為枳殼首要功效,在歷代醫(yī)家的方書中多用來治療心胸腹中氣機壅滯之脹滿。如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中主治氣逆腹脹的排氣飲,方中用枳殼配伍大量理氣藥物如烏藥、陳皮等,其中陳皮作用緩和,發(fā)揮理氣和胃消滯之功,諸藥共用,使氣滯得散,脹滿得緩,應驗了方名“排氣”之義。又如南宋醫(yī)家楊士瀛著作《仁齋直指方論》中記載的枳殼桔梗湯一方,方中僅有3味藥,運用枳殼和桔梗調理氣機基本結構,主治諸氣痞結滿悶,藥簡力專,藥到病除。
2.1.4 行氣寬腸,疏風止血 枳殼與槐花、地榆、荊芥穗等止血藥配伍以行氣寬腸止血。如宋代醫(yī)家許叔微撰寫的《普濟本事方》中所記載用來治療風熱濕毒損傷腸道血絡之便血證的槐花散和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腸風下血的槐角丸,兩方有異曲同工之妙。方中的枳殼能行氣寬腸,調理大腸氣機之壅遏,與槐花、槐角、地榆等藥相配,達到“氣調則血調”的目的,便血得以自止。又如金代著名醫(yī)家張子和醫(yī)著《儒門事親》中的黃連貫眾散,在枳殼發(fā)揮疏理腸道氣機作用的同時配伍辛散疏風之荊芥,清熱解毒之大黃、黃連,涼血止血之雞冠花、貫眾,針對腸風中風熱、風毒的致病因素,達到疏風、清腸、止血的目的。
2.2.1 治療軟癤 單味藥枳殼去穰磨平后,借助稠面糊粘在癤上以消腫破癤。癤在中醫(yī)上作為一種外科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軟癤則是指癤初起無頭者,其臨床特點為結塊無頭而紅腫熱痛?!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曰:“小兒頭上生軟癤者。由風邪冷熱之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方書《世醫(yī)得效方》《是齋百一選方》《急救良方》《吳氏醫(yī)方匯編》和《溪秘傳簡驗方》等均記載有古代醫(yī)家用枳殼治療小兒軟癤,能使癤破膿自出,傷口處不留瘢痕,有較好的療效。
2.2.2 治療疼痛證 枳殼與黃芩、梔子、天花粉等清熱藥配伍以清熱消腫止痛。清末方書《太醫(y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的清肺抑火丸治肺氣不宣、上焦邪熱之牙齒疼痛和咽喉腫痛等。方中用理氣止痛之枳殼配黃芩、梔子、天花粉清熱瀉火,陳皮、桔梗理氣宣肺。此外,明代大型方書《普濟方》和近代方書《溪秘傳簡驗方》中也有記載用單味藥枳殼治療牙痛的相關內容,用枳殼或枳殼根浸酒,含著漱口來治療牙齒疼痛,療效甚佳。單味枳殼還能治療胸膈痹痛,《衛(wèi)生易簡方》中記載的民間單方驗方用枳殼炙后去瓤為末以治療胸膈痹痛,枳殼炙后寬胸行氣止痛力量更勝,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2.2.3 治療各種瘙癢作痛 枳殼和防風、苦參、白蒺藜等祛風止癢藥配伍治療風毒上攻頭面之皮膚瘙癢,如《太平圣惠方》中的羚羊角散方和白蒺藜丸方等。此外,枳殼也常作為單味藥治療各種瘙癢作痛。如《本草單方》中也有單方用枳殼麩炒,為末溫服治療風疹作癢。《衛(wèi)生易簡方》用枳殼麩炒黃去瓤為末治療風疹癢不止、用枳殼水煮煎涂治療一切疹。另外,該書中還有用枳殼去瓤配炒槐花為末,醋糊為丸治療痔漏下血癢痛。其中槐花止血,枳殼行氣止癢止痛,二者各司其職。以上各方均體現(xiàn)了枳殼對瘙癢作痛有治療作用。
2.3.1 治療陰脫陰挺 單味藥枳殼對婦科類疾病如陰脫陰挺(即婦女子宮脫垂)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如《溪秘傳簡驗方》中用枳殼煎湯熏洗,并用棉包裹枳殼渣,納入陰中治療婦人茄子疾生(陰挺的范疇,指陰道中突出茄子樣物)。又如《衛(wèi)生易簡方》和《婦人大全良方》中將枳殼炒熱,故帛裹熨外敷以治療陰腫。以上均體現(xiàn)了枳殼在婦科疾病上的應用。
2.3.2 治療腸出不收 單味藥枳殼治療婦人產后腸出不收,歷代醫(yī)書中有多處記載用枳殼治療此病,如《溪秘傳簡驗方》《應急良方》《急救良方》《惠直堂經驗方》和《袖珍方》等以枳殼煎湯溫浸,良久即收。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急救方法,在古代得到廣泛應用。
枳殼是具有代表性的理氣藥,可與多種中藥組成藥對。枳殼與桔梗配伍,一升一降,宣通氣機;枳殼與大黃配伍,瀉熱化瘀、理氣消滯;枳殼與黃連配伍,調暢氣機、清熱燥濕;枳殼與半夏配伍,行氣調中、燥濕化痰;枳殼與陳皮配伍,一溫一寒、理氣消壅。在調理氣機方面有其廣泛用途,將它與各類藥物配伍,使臨床治療范圍進一步擴大:枳殼配半夏、茯苓等以理氣寬中、化痰散痞;配柴胡、香附等以疏肝調氣;配烏藥、陳皮等以理氣消脹;配地榆、槐花以寬腸止血。另外,它對一些外科疾病、皮膚瘙癢和疼痛類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辨證需靈活運用枳殼,充分挖掘其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