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澤榕紓?劉瑩
納西族是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民族,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納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諸多問題。現從納西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現狀、存在的問題、傳承路徑以及保護與傳承策略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為保護和傳承納西族非遺提供有益參考,推動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認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當前,非遺的保護及發(fā)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納西族作為我國西南地區(qū)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非遺,如東巴文、白沙細樂、熱美磋、東巴紙、麗江窨酒等。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納西族非遺面臨著消亡風險。因此,保護和傳承納西族非遺迫在眉睫。
納西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保護現狀
截至2022年,麗江市列入各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達852個,保護區(qū)26個,代表性傳承人919人,國家級非遺項目8項。2000年5月,云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了《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2020年3月,云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了《云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這些條例的頒布是政府對納西族非遺實施保護措施的明確規(guī)定,使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此之外,麗江市政府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為保護非遺提供了物質保障。通過對非遺傳承人的調查走訪,對其手工藝進行記錄與歸檔,以及組織非遺傳承人開設公益講座,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納西族非遺。與過去相比,麗江市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傳承人隊伍明顯壯大。
傳承體制機制
1.家族傳承
納西族的民族傳統(tǒng)技藝主要采用家族傳承制,這種傳承方式以親情關系為紐帶,不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以及破壞,能夠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原汁原味”,促使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巴畫代表性傳承人和訓,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美蹉代表性傳承人和振強,都是家族傳承的典例,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自覺加入傳承非遺的隊伍當中,成為納西族非遺傳承的代表人物。
2.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納西族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傳承方式能夠讓納西族非遺得以系統(tǒng)傳承。麗江市政府現已對民間手藝人進行了登記歸檔,為了找到對納西族非遺有興趣且合適的傳承人,麗江市政府開設了多場公益講座,邀請麗江市的非遺傳承人及相關專業(yè)的研究者對群眾進行免費培訓并講授相關知識。例如,麗江市古城區(qū)大東鄉(xiāng)作為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美磋保護區(qū),鄉(xiāng)內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美蹉保護傳承點,每年培訓百余位傳承人。
3.學校傳承
學校傳承對于納西族非遺的傳承來說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傳承方式。例如,白沙鎮(zhèn)中心學校開設了白沙細樂傳承點,通過集中教授和培訓等方式,打造了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傳承隊伍。同時,還開設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讓白沙細樂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讓青少年感受納西族非遺的魅力,激發(fā)他們對納西族非遺的興趣,并鼓勵他們加入納西族非遺的傳承隊伍中來,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青少年傳承隊伍。
納西族非遺傳承存在的問題
經濟利益與非遺傳承的沖突
納西族非遺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麗江古城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在麗江古城的大研古鎮(zhèn)和束河古鎮(zhèn),由于利益驅使,越來越多的商店進駐古鎮(zhèn),同質化現象嚴重。此外,大部分原住民從麗江古城搬遷出去,原住房成為“標本”,納西族非遺沒有被實際保留,取而代之的是風格相似的網紅打卡風。而部分原住民則退出了非遺傳承的隊伍,即使古鎮(zhèn)內仍有部分原住民居住,也無法與經濟發(fā)展的速度相抗衡。
非遺傳承人和受眾流失
納西族非遺傳承的主體本應該是原住民,但是由于高昂的租金和古鎮(zhèn)經濟的發(fā)展,原住民逐漸外遷。這導致古鎮(zhèn)內主客體置換,本應該發(fā)揮非遺傳承人主體作用的原住民,現如今遠離了非遺傳承中心。古鎮(zhèn)中更多的是商鋪經營者以及游覽觀光的游客。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納西族非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逐漸降低,受眾也在逐漸流失。
非遺保護主客體錯位
納西族非遺保護采用“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參與”的模式,但是從當前開展的相關工作來看,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群眾對納西族非遺的參與度不夠。雖有部分非遺傳承人以及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人參與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但是麗江古城原住民才是納西族非遺傳承的主力軍。雖然政府以及相關民間藝術團體積極參與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及傳承工作,但古城原住民的參與度不足,造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非遺保護的主客體錯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及傳承難以順利開展。
納西族非遺的傳承路徑分析
重視人才培養(yǎng),加大傳承力度
建立完善的傳承體系,包括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建立傳承基地、開展培訓等,以確保納西族非遺得以代代相傳。首先,尋找對納西族非遺有強烈興趣的年輕人,讓他們與非遺傳承人對接,形成“師徒”傳承關系。整合麗江市現有的非遺基地,積極與學校合作,形成研學體系,讓更多青少年能夠接觸到納西族非遺,激發(fā)他們對納西族非遺的興趣。其次,為納西族非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支持。開設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納西母語課程和東巴文化識辨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沉浸式感受納西族非遺的魅力。再次,鼓勵非遺傳承人參與學校教研,建設新型教師隊伍,進一步提升在校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最后,建立一批與納西族非遺有關的高質量學科,并建立文化研究所,加強校企合作,培育納西族非遺傳承人才隊伍。
重視古鎮(zhèn)建設,保護古鎮(zhèn)環(huán)境
首先,針對大研古城、束河古鎮(zhèn)和白沙古鎮(zhèn)的保護及部分修繕工作,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并鼓勵相關機構能夠積極參與,保護古鎮(zhèn)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更新老舊設備,新建公共設施,加大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其次,秉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在不破壞古鎮(zhèn)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民居進行適當修繕。利用“針灸”式保護方法,找準保護位置,加大力度修繕建筑物已經被損壞的部分。再次,創(chuàng)造有文化印記的環(huán)境空間,售賣納西族非遺手工藝品,開設更多體驗項目,在盈利的同時宣傳和推廣納西族非遺。最后,相關主體應鼓勵年輕人在古鎮(zhèn)中開設店鋪或加入納西族非遺工作室,還可以在大研古鎮(zhèn)的四方街開展熱美磋舞蹈比賽,讓游客深入體驗納西族非遺,實現納西族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
開展宣傳教育,鼓勵群眾參與
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可以加深群眾對納西族非遺的了解,營造良好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氛圍。首先,可以讓麗江古城的原住民加入宣傳隊伍中,提高原住民對納西族非遺的重視程度,從而營造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良好氛圍。其次,通過開展公益講座,講授納西族非遺相關知識,可以更多人參與其中。當前,部分公益講座的實際開展效果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宣傳力度不夠,對群眾的吸引力不足。因此,相關主體應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人參與納西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借助現代科技,構建傳承新格局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技術、網絡平臺等,可以使納西族非遺在信息化時代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首先,構建非遺數字化管理體系,對納西族非遺傳承人進行網格化管理,為其建立更為完善的電子檔案,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式,為傳承人及其手工藝品提供更多元化的發(fā)展空間。其次,強化協(xié)同發(fā)展,構建非遺數字化格局,研發(fā)并推廣納西族非遺相關應用程序,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納西族非遺小知識等。最后,與景區(qū)聯(lián)動,在景區(qū)開設納西族非遺展廳,售賣納西族非遺手工藝品,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游客了解納西族非遺。當前,在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遺成果方面,應進一步提高非遺專項展館的數字化水平,引進新媒體設備和技術,提高納西族非遺傳承的完整度和連續(xù)性。
納西族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策略
制定保護政策,保障非遺的有效宣傳
政府應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明確納西族非遺保護的范圍、標準、措施等,為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政策保障。首先,政府應針對納西族非遺的傳承現狀制定相關政策,有效保障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其次,政府應對納西族非遺手工藝品的市場價格進行合理調控,避免出現低價競爭的現象,以促進納西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最后,政府要對非遺傳承人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并對其傳承方式進行系統(tǒng)化管理。
多元方式并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政府應出臺可行性政策,加大對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力度,確保資金、人力、物力的充足,以確保非遺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政府需要提高對納西族非遺傳承的關注度,對相關企業(yè)進行適當幫扶并給予政策傾斜,提高企業(yè)對納西族非遺傳承的積極性。其次,政府應鼓勵企業(yè)開發(fā)納西族非遺的商業(yè)價值,鼓勵企業(yè)投資開發(fā)非遺產品。最后,政府應給予納西族非遺傳承人經濟補貼,通過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水平,促進他們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采用現代化技術,加強宣傳推廣
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加強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交流合作。利用互聯(lián)網搭建非遺平臺,對東巴經、納西族東巴畫等進行存檔,建立非遺檔案庫和非遺數字體驗館,推動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此外,積極引進相關理念并對納西族非遺進行推廣,學習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的非遺活態(tài)傳承案例,探索出一條適合納西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之路。
對接高校,加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力度
納西族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需要立足于本土,建立以原住民為傳承主體的有效機制。此外,應對接高校,在高校課程或第二課堂中普及和推廣納西族非遺,深化學生對納西族非遺的認識和理解,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化培訓,培養(yǎng)一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豐富專業(yè)知識的傳承人隊伍,鼓勵學生在畢業(yè)后積極投身于納西族非遺的傳承工作中,為納西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總之,納西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持續(xù)的努力和投入。通過活態(tài)傳承,可以使納西族非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通過加大傳承力度、保護古鎮(zhèn)環(huán)境、開展宣傳教育、借助現代科技等手段,可以有效保護和傳承納西族非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讓納西族非遺在文化之林常駐,并持續(xù)閃耀發(fā)光,就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
2023年度陜西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納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路徑探索”(項目編號:S202312714056)。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英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