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寶松
摘 要:玉米作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物之一,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玉米種植能夠保障農戶收成。玉米生長受到栽培技術影響,采用品字型種植方式,能夠提升玉米種植產量。玉米作為糧食作物和飼料加工作物,其產量對于保障經濟發(fā)展以及糧食供應有重要影響。以往玉米種植過程中,堅持采用的傳統(tǒng)種植方式難以提高玉米質量和產量。通過改變種植模式,采取大壟雙行品字型的種植方式,發(fā)揮種植優(yōu)勢,為玉米高產提供支撐。
關鍵詞:玉米;大壟雙行;品字型
大壟雙行品字型高產栽培技術是對傳統(tǒng)玉米種植方式的一種升級換代。借助現代化機械設備,開展全新的種植方式,促進玉米種植效益有效提升。通過田間管理,創(chuàng)新無膜淺覆蓋滴灌施肥技術,保證了玉米生長過程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降低水資源消耗。通過大壟雙行和機械化播種生長的方式,配套栽培技術,將農藝與農機有機結合,實現玉米高效栽培,提高玉米光合作用。發(fā)揮雜交和邊行優(yōu)勢,促進玉米增產增收,保障農業(yè)種植增效。
1 技術背景與相關理論
1.1技術背景
大壟由兩條60cm寬的壟合并而成,壟面寬大,有較好的蓄水保肥能力,能夠減少水土流失現象,增強土壤抗旱耐澇性能,還能夠豐富植株生長,減少根系損傷,促進植株生長。種植玉米過程中,為了保證玉米高產,可以采用大壟雙行的種植技術。大壟雙行具有良好的生長條件,如通風性、透光效果好。糧食產量提高,取決于光合作用,光的強弱對玉米生長有直接影響。玉米通過大行距栽培種植,能夠促進風速和空氣流通,及時為田間的玉米補充二氧化碳。田間壟距加寬,便于小氣候調節(jié)。夜間溫度的降低也能促進田間有機物積累??梢哉f,大壟雙行在種植形式上解決了通風透光問題,為玉米豐產提供技術和保障。
1.2相關理論
對于農業(yè)種植而言,農業(yè)技術推廣與農戶行為相關。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加強技術推廣活動能夠減輕農戶生產過程中的阻力。轉變農戶態(tài)度,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從而推廣新技術,促使農業(yè)技術和經營理念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大壟雙行可充分發(fā)揮雜交優(yōu)勢和邊行優(yōu)勢,對于玉米生長來說屬于高光合作用理論。能夠充分利用光環(huán)境,對水資源等合理分配,保障玉米獲得充足養(yǎng)分的同時,增強光合作用效率。大壟雙行種植能夠將田間氣候維持在合理范圍內,為玉米提供有機物,提高根系活力,達到高產的目的[1]。
大壟雙行品字型擺放方式是在玉米高產過程中應用的實用性技術,是在國家農業(yè)部大力提倡的基礎上,對玉米進行一增四改,積聚大壟雙行、一穴多株的種植優(yōu)點,在播種過程中,壟之間采用品字型擺放,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玉米田間的氣候和能量交換,使光、水、熱等能量被玉米充分利用。該方式能夠解決傳統(tǒng)種植技術中玉米植株過密所造成的空稈、早衰等問題。大壟雙行保證了田間的透風性和透光性,加上邊際效應,能夠促進玉米茁壯生長,還能增強玉米植株的抗性,保證長成的玉米果穗個頭均勻、顆粒飽滿,顯著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 品字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品種選擇與處理
玉米大壟雙行種植模式下,需要根據玉米生長特性進行種植,才能保證玉米高產。玉米種植距離的縮短提高了種植密度和產量。邊行優(yōu)勢為玉米提供了良好的通風、透光優(yōu)勢,保證了玉米的生長質量。因此,在品種選擇過程中,可以適當選擇耐密性好、產量高、抗倒伏性能強的玉米種子。如良玉99、金田9號等,適合高產培育。按照實際種植面積,保證每畝地4000株的標準采購玉米種子。并在種植前做好發(fā)芽率測試,確保發(fā)芽率能達到97%以上。部分種子在出廠時采用包衣的方式處理,但是由于國家近些年嚴禁使用農藥種衣劑,可以采用浸種或曬種的形式。將外表不均勻、形狀不飽滿的種子篩選出去,保留優(yōu)質的種子。曬種處理能夠激發(fā)種子萌芽。
2.2種植地塊選擇與耕地處理
玉米對于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在栽種前,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肥沃程度。根據測試的土壤pH值、水分條件等,為玉米營造有利的生長環(huán)境。土壤良好的透水性能夠減少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其次,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有助于玉米生長,保證玉米生長過程中的營養(yǎng)。選擇在秋季深耕,保證深耕深度在25~30cm,有利于土壤熟化。整地結束后,還需要進行耙地操作,保證土地的平坦性和濕度。整地前,還需要基于營養(yǎng)供應,對土地施加有機肥料,保證肥料含有氮、磷、鉀等成分,將肥料均勻地施撒在土地中。之后隨著耙地操作,能夠將有機肥與土壤均勻混合,避免肥料過于集中而造成玉米燒根現象。有機肥最好在玉米種子種植前一次性做好肥料施入,并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做好追肥處理,以促進玉米成長。
2.3科學播種
玉米播種需要確定播種日期,在播種環(huán)節(jié),要綜合氣溫條件、土壤情況對播種日期進行選擇。當溫度達到10℃以上時進行玉米播種。根據降水條件確定播種時間,保證土壤的濕潤度。播種前應關注當地氣候,避免強風天氣播種而影響播種質量。播種還需要避開蟲害高發(fā)期,結合病蟲害規(guī)律,規(guī)避其高發(fā)期播種。通常在4~5月播種,4月下旬或5月中旬播種比較適宜,若為了搶墑保苗,則可以在4月播種[2]。
播種時,按照品字型擺放栽培。寬度保持在80cm,窄距則控制在40cm。每穴2株,確定好穴與穴之間的距離。采取密植的方式種植。大壟雙行種植,大壟規(guī)格為120cm,壟上行與行之間距離40cm,壟間行與行間距80cm。同樣按照每穴2株的方式,控制好植株之間的距離。采用品字型擺放種子能夠提高玉米抗性,保水保肥。合理利用地塊面積,增加有效株數,促進作物光合作用。
2.3.1機械配置
在應用品字型玉米免耕播種技術的過程中,借助機械設備,實現雙側同位設置,保證玉米種子播種深度統(tǒng)一。使用排種器能夠進行多個單元播種工作。通過地輪傳動機構,保證結構更加合理。播種前用圓盤切刀清除地表的秸稈和雜草,將其作為肥料來供應玉米生長。其特點是開溝阻力小、不掛草、不易堵塞,便于高速作業(yè)。加大免耕播種機開溝器的直徑,保證秸稈處理和施肥深度,增設施肥裝置,滿足肥料一次性施入。采用漏種報警器,能夠在遺漏時自動告警。完成側深施肥、單粒播種、覆土等一系列操作,集多功能于一體,有較高的自動化程度。
2.3.2播種流程
玉米品字型播種模式下的壟間行距設置為40~80cm?;诠夂献饔煤吞镩g管理,大壟雙行有利于提高有限區(qū)域內的植株數量,增加玉米產量。根據玉米品種的生長特性和種植目標,選擇適當的株距。將每個單元中的植株距離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按照一個單元3~4粒種子的播種形式,形成品字型的錯落結構。播種深度為3~5cm,根據玉米品種和產量目標,確定好每畝地的實際播種量。在播種過程中,保證播種機械狀態(tài)良好,能夠對播種深度、植株距離參數有效控制。從而按照設定的參數,保證玉米播種質量,促進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提高發(fā)芽率。
2.3.3滴灌設備的安裝
玉米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選擇合適的水源十分重要。根據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選擇河流、井水等,保證水源符合灌溉要求。在水源附近安裝水泵,保證水源正常抽取。水泵處還應安裝過濾器,確保流出的水源水質清潔。施肥器安裝在主管道上,方便施撒。采用壓力調節(jié)的方式,將壓力調節(jié)器安裝在水肥管道上,對系統(tǒng)壓力進行調整,保證壟間滴灌系統(tǒng)正常運行。選擇質量較好的管材,保證管材的耐壓性、耐磨性,如PVC管等。主管道根據地勢情況鋪設,降低管道壓力損失。支管與主管道銜接,保持水平狀態(tài),避免與其他設施交叉沖突。滴頭選擇高品質產品,安裝在管道末端,保證水滴能夠均勻分布在壟間。淺埋深度保持水分,減少水分蒸發(fā),避免過度滴灌,影響灌溉效果。
2.4田間管理
2.4.1苗期管理
玉米苗期管理指的是種植后期,玉米進入拔節(jié)期后,在出苗后,需要對玉米幼苗出苗率進行檢查,及時發(fā)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查苗過程中發(fā)現生長不良的幼苗,需要及時做好補苗工作。補苗可以采用撒播、移栽等方式,移栽的最佳時期是玉米4~5葉時,采用帶土球移栽的方式,將幼苗移栽到壟中。過密的幼苗可以拔除,保持壟間苗距,間苗時,需要控制行距和株距,避免幼苗生長受到影響。在幼苗生長過程中,根據其長勢調整定苗工作,保留生長健壯的幼苗,剔除病蟲害發(fā)生嚴重的幼苗。間苗時,避免損傷到幼苗,人工使用工具,對幼苗進行處理,保持適宜的苗間距[3]。
2.4.2水肥管理
栽種后的保水保肥條件是促進玉米高產的重要因素。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灌溉6~7次,保證每一次的灌溉量控制在20~30m3,根據玉米生長情況,及時為玉米追肥。在玉米的拔節(jié)期、喇叭口期、灌漿期,追肥量要滿足玉米整個生育期的要求,每次追肥結束后,連續(xù)滴清水30min,確保玉米水肥充足。
2.5病蟲害防治
玉米生長過程中,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每年的7~8月,玉米都會受到螟蟲、粘蟲以及斑病的影響,玉米產量下降。玉米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建議使用毒害性較低的藥物,防止各類病蟲害侵襲玉米。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控制玉米長勢,避免其過度旺盛或稀疏,為玉米補充各種元素,控制玉米損失率,達到高產目標。8月上旬,可以通過噴藥車噴施藥物。對于蟲害類的防治,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5%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等,采用噴霧的方式防治。對于病害的防治,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等噴霧防治。在防治過程中,按照藥物周期輪換使用,采用無人機噴灑的方式,連續(xù)防治2周以上,保證防治效果。
2.6適時晚收
在玉米植株下部變黃后,根據苞葉狀態(tài),當乳線消失、黑層形成后,玉米便進入成熟期。玉米收獲需要適時晚收,在玉米成熟后推遲1~2周收獲。
3 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效益與推廣
3.1科技強化種植技術,使玉米高產進一步成為可能
作為糧食產糧大國,玉米生長依靠光照和溫潤氣候等條件。強化玉米科技種植,能夠通過機械化應用、技術投入,提高種植科技含量,促進玉米種植產糧增長,形成技術示范。配套相應的農機,為農戶講解技術原理,加強技術在鄉(xiāng)村的推廣,全面助力農業(yè)玉米種植優(yōu)勢得到提升。通過與當地種植大戶合作,建立玉米種植示范區(qū)域,聘用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探索新技術的喜人成果,從而認可新技術的應用。在田間管理過程中,觀察玉米長勢,感受新技術的效果和作用。通過品字型玉米種植技術、模式集成,玉米種植總產量有效提升。高產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戶對于日后的農業(yè)生產充滿信心。
部分地區(qū)的種植戶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對于種植,他們渴望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種植出更多的作物。為了實現玉米高產,農戶也嘗試了不同的種植方法,經過大壟雙行品字型種植技術指導,實現了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解決了傳統(tǒng)玉米種植過程中植株距離過密等問題。提高玉米的抗病、抗旱、抗?jié)衬芰?,保證種植出的玉米果穗均勻,符合高產標準和需求。選用超能玉米品種,將優(yōu)質品種與玉米種植技術相結合,根據玉米苗期長勢,研發(fā)與品字型栽培技術配套的播種設備,使農業(yè)生產更加高效[4]。
3.2推動農業(yè)技術集成化
農業(yè)部科研人員按照玉米增產要求,積極改良種植方法,促進農機農藝結合。推動農業(yè)技術集成化,利用農機化生產,夯實種植品質,便于開展鄉(xiāng)村農業(yè)生產工作,適應大壟雙行品字型玉米高產種植,滿足生態(tài)、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诩夹g與農機相結合,著力提高玉米生產產能,實現連續(xù)增產。解決投入成本高、勞動效率低等問題,保證每公頃產量提升2000~3000kg,實現玉米種植穩(wěn)產高產。近幾年來,國家意識到大壟雙行栽培技術對于玉米種植的效用。在積極研究和技術改進過程中,采取多樣試驗,將其轉變?yōu)樵霎a效果良好的技術,在各地進行推廣。技術搭配機械化設備能夠更好地提升玉米產量。通過設備操作,提高雙行種植速度,在覆膜技術的加持下,玉米產量提升20%。
此外,還可以通過與當地的合作社合作,打造玉米高產種植基地。利用雨季為玉米發(fā)育提供良好環(huán)境,結合大壟雙行品字型種植結構,使玉米根系牢牢扎根在土壤中。有效帶動玉米種植技術實踐創(chuàng)新,為玉米豐產提供支撐。帶動當地農業(yè)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為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并通過高新技術栽培玉米,逐步實現玉米綠色化生產,形成規(guī)?;?、智能化生產,在科技的支撐下,助力糧食產能目標實現[5]。
3.3技術推廣措施
針對大壟雙行技術,加強政策補貼,向國產機械傾斜,提高設備種植效果。解決玉米收獲設備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確保農民充分掌握技術要領,加深對大壟雙行種植的認可。加大設備推廣力度,促進設備價格下降,有利于基層農民購買使用。推動高產玉米的培育步伐,逐步完善承包制度,在農村統(tǒng)一推行大壟雙行種植技術。通過技術轉化,使得玉米產量增長,推進基層農業(yè)發(fā)展。
綜上所述,玉米在大壟雙行品字型栽培技術影響下,實現集成種植,最大限度發(fā)揮植株群體之間的能量交換,突出邊際效應。還有效提高了玉米植株抗旱、抗倒伏能力。在相同面積下合理密植,種植效果比傳統(tǒng)種植方式每公頃多出上萬株秧苗。這保證了玉米增產,為鄉(xiāng)村種植提供更多可能,促進了增產增收。該技術的應用能夠減少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為市場提供綠色化玉米產品,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朱亮,張智,王健,等.大壟雙行品字型玉米高效栽培技術[J].農機市場,2023(12):67-69.
[2]宋波,姜慧琴.廣適多抗優(yōu)質型玉米新品種東單1331在全國不同生態(tài)區(qū)推廣種植模式[J].遼寧農業(yè)科學,2023(05):91-92.
[3]宋波,姜慧琴.玉米新品種東單1331在不同生態(tài)區(qū)推廣種植模式探討[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23(04):5-6+9.
[4]呂瑩瑩,馬建濤,李亞偉,等.不同覆蓋方式對旱地玉米農田水分和產量的影響[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22,57(05):80-88.
[5]蔣浩.玉米品字型擺放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8(1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