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dāng)今文壇,李娟的存在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冬牧場》到《夏牧場》,從《羊道》到《我的阿勒泰》,她以年輕女子獨(dú)有的天真氣、獨(dú)到的洞察力,以平實、率性、不矯揉、不造作、流水般細(xì)膩、陽光般溫暖的文字,傳遞出某種極富感染力的情緒價值,讓那些身處疲憊和煩躁的讀者,讀來感覺舒適,得到緩解和放松。一如某位文學(xué)家所言:“她的文字太美好了,幾乎讓我們忘記了生活本身的荒謬。”
近期,由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編的8集迷你劇《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在全網(wǎng)掀起治愈風(fēng),成為首部入圍今年戛納電視劇節(jié)主競賽的長篇華語劇集。
一
萬物有靈,人皆有情。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中,有李娟關(guān)于人與自然邊界的思索,如遭遇蝗災(zāi)后的農(nóng)民、戈壁灘上通往綠洲“滴水泉”的路等等,切中環(huán)境與人類生存的矛盾,顯示出她的自然主義傾向與人文關(guān)懷?!段业陌⒗仗繁慌某呻娨晞『?,情節(jié)緊湊、內(nèi)容豐呈,并沒有刻意設(shè)計戲劇沖突,而是借助一組組舒緩、沉靜、直擊靈魂的壁紙級電影感畫面,將雋永文字具象化,以幽默、治愈的人物情節(jié),講述了懷揣夢想、有志成為作家的漢族女青年李文秀,在城市屢屢碰壁后,心灰意冷地回到母親張鳳俠所在的薩伊汗布拉克,與開小賣部的母親、年邁的外婆在阿勒泰地區(qū)共同生活,并邂逅了一段純美愛情的故事。電視劇呈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獨(dú)特而又多元的文化民俗以及新時代進(jìn)程對哈薩克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與文明轉(zhuǎn)變,實現(xiàn)了民族題材的創(chuàng)新表達(dá)、中國故事的精巧書寫、影像美學(xué)的迭代升級。
草地、森林、雪山、湖泊、氈房、駿馬和牧人……氤氳的霧氣彌漫在山谷中間,清晨的第一縷晨曦乘著汩汩流淌的溪水,穿過森林,撫過每一朵花草。一棵棵形態(tài)各異的樺樹像士兵一樣為草原站崗放哨,無垠的草原布滿了黃色的小花,夜空群星閃爍,緩緩升起的炊煙將大地的厚重與包容寫成情書帶給天空……《我的阿勒泰》在展現(xiàn)純凈與永恒的同時,不回避貧瘠、掙扎和沖撞,每一個情節(jié)都飄灑著親緣、人情、生活的煙火味道以及快樂、豐盈、沉靜的人性力量,讓長期生活在城市面對各種焦慮和壓力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治愈。導(dǎo)演滕叢叢說,這本書給她帶來了一個新的看世界的角度。
二
書中,《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文末寫道:“又記得在夏牧場上,下午的陽光濃稠沉重。兩只沒尾巴的小耗子在草叢里試探著拱一株草莖,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邊,笑瞇瞇地看著。她那暫時的歡樂,因為這‘暫時’而顯得那樣悲傷?!倍鴦〖瑯舆€原了原著的精神氣質(zhì),再現(xiàn)了真實生活。
主人公李文秀的母親張鳳俠是一位讓人心疼的女性。她上有癡呆老母,下有青春期的女兒,身邊卻沒男人。她沒有怨言,沒有怯懦,不憂不懼,不卑不亢,如俠女一般游走于草原,用勤勞的雙手、柔弱的肩膀,用最樸素的堅韌與善良,撐起自我,撐起家庭,也撐起生命的尊嚴(yán),活出了飽滿的人生。
高曉亮的命是張鳳俠救的。張鳳俠救回他之后,兩個人成了相好。不承想,沒過多久,高曉亮卷走了張鳳俠的貨款。有人說,張鳳俠,你的男人跑了,不要你了。張鳳霞說跑了就跑了唄,跑了再找一個唄。李文秀從烏魯木齊回到“彩虹布拉克”,晚上睡覺時床突然塌了,大聲驚叫。張鳳俠只嘟囔句“又不是天塌了”,接著睡覺。
家中的電視信號不好淪為擺設(shè),張鳳俠便用石頭砌出了一臺“電視”,為老母親口播電視節(jié)目。女兒弄丟了外婆,張鳳俠沒有怨言,設(shè)法找回了老人。
張鳳俠憑什么一個人活得像一支軍隊?活成了女人的夢想?身為女子,張鳳俠有著極其穩(wěn)定的精神內(nèi)核,堅韌而豁然,達(dá)觀而自洽。在她看來,生命本身有用,沒有理由辜負(fù);人生本就不易,傷心總是難免。但傷心過后,一切照常。遇到問題解決就是了,不用擔(dān)心,不用道歉,更不用抱怨。在她的人生履歷中,沒有什么事情能夠真正傷害到她,更別說打倒她。她始終自由、快樂、灑脫、率性地活著,就像一株強(qiáng)大、野生的大漠植物,挺立曠野,挺立風(fēng)中。在母親的影響下,李文秀身上的松弛感也開始浮現(xiàn),住在漏雨的帳篷里,能淡定地想辦法用塑料袋接雨,不僅不叫苦,還十分得意于自己的小聰明。
三
或許,局外人看到的只是草原的遼闊、奔馳的駿馬、流動的河水、碧綠的芳草以及淳樸簡約的生活。可無論是李文秀一家,還是熱情爽朗的鄰居們,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苦澀,但他們卻不做作虛偽,用心活在當(dāng)下,以各自的方式閃亮。他們有著忙不完的事,放不完的牛羊、做不完的奶酪、摘不完的木耳、做不完的生意……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守著花兒開放、草結(jié)種子、樹搖葉片。就拿托肯來說,她獨(dú)自承擔(dān)著撫育兩個孩子的重任,常年被丈夫木拉提忽視,連買一個搓衣板都無法實現(xiàn)。木拉提因酗酒凍死在寒夜后,熱愛打扮、熱愛跳舞、被哈薩克傳統(tǒng)文化層層束縛的托肯,并沒有就此放棄人生的掌握權(quán),而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帶著兩個孩子改嫁,離開草原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你可以不贊同他們,但是你不可以居高臨下地改變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張鳳俠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頑強(qiáng)、努力地生活著,不精神內(nèi)耗,不預(yù)支煩惱,不做無意義的追問,不因為他人的妄言而否定自己,“一蓑煙雨,拄杖而行”,讓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發(fā)生,都成為未來繼續(xù)生活的勇氣。“張鳳俠們”在困頓窘迫、苦苦掙扎中表現(xiàn)出來的耐磨、堅韌與彪悍,何嘗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個性特質(zhì)?
《菜根譚》中有句話:“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成年人的世界,遭遇問題是常態(tài),解決問題、和問題共存同樣是。人生從來沒有一個確定的結(jié)果,而是一個不斷追求美好的過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做自己,體驗自己的人生,過自己不被定義的生活。去愛,去經(jīng)歷,去受傷,能留存的可能就是那點(diǎn)感動、溫存、牽記、思念或莫名的快樂。
四
“世界明亮,大地深遠(yuǎn)?!辈槐皇浪椎某晒φ撍壖?,對物質(zhì)生活和功名利祿不苛求,只在乎平凡的一簞一食,讓靈魂忠于自己,再顛簸的生活也閃亮地過,安然自得,把生活過成詩的張鳳俠,在給我們帶來視覺沖擊、太多感動的同時,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哲理課。從李娟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人生最應(yīng)該有的樣子,就像那豐沛的草原、潺湲的小河、荒涼的戈壁、席卷的狂沙……各有各的生命姿態(tài)。
制片人齊康說:“《我的阿勒泰》英文名是To"the"Wonder,是對于理想主義的向往和對于未知世界的憧憬。”"滕叢叢表示:“時代一直在往前走,我們有責(zé)任讓思想、靈魂、看世界的角度,走得稍微比觀眾遠(yuǎn)一點(diǎn)。”
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阿勒泰;愿每個人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閃亮地生,燦爛地活。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