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隨著人們對腫瘤的認識越來越深,治療的手段越來越多,腫瘤不再是不可攻克的病。只需用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和用科學的方法處理,絕大部分腫瘤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4月19日,第30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綜合施策,科學防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院長赫捷指出,隨著我國癌癥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從2015年的40.5%提升到2022年的43.7%。接下來,要努力實現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達到46.6%的目標。
隨著治療技術等更加先進,癌癥治愈率將越來越高,人類對抗癌的道路越來越充滿希望。那么,早期的篩查和診斷在提升癌癥的生存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為何癌癥會出現聚集性現象?目前癌癥治療的主要策略和技術是怎樣的?《小康》雜志專訪了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yī)師、北京抗癌協(xié)會早癌篩查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杜鵬,他表示:雖然目前人類還不能完全攻克癌癥,但隨著研究和治療水平的進步,癌癥現在已不等同于絕癥,而是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有些甚至能被完全治愈。
癌癥不會傳染但有聚集性
《小康》:2023年9月,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在BMJ?Oncology期刊上發(fā)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顯示近30年來,全球50歲以下的癌癥新發(fā)病例增加了79%。癌癥發(fā)病率的上升和哪些因素是息息相關的?
杜鵬:癌癥本身是老年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發(fā)生癌癥的幾率都會慢慢增加。人的平均壽命在延長,是癌癥發(fā)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飲食不健康,工作或者生活環(huán)境壓力比較大也會導致某些癌癥發(fā)病率的增加。
另外,也存在檢出率的問題。過去在經濟比較貧窮、落后的地方,有的人不做體檢,甚至有病也不到醫(yī)院去看,過世的原因也不清晰?,F在由于經濟在發(fā)展,生活條件改善了,一些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有條件去看病,所以腫瘤的檢出率也增加了。以上,是癌癥發(fā)病率增加的因素。
《小康》:雖然癌癥不會傳染,但需要警惕癌癥“聚集性現象”,即一家人或者一個家族中出現多個家屬患有癌癥的情況。為何癌癥會出現聚集性現象?
杜鵬:癌癥不會傳染,但是致癌的因素可以流行或傳染。有些癌癥和環(huán)境的致癌物有關系,比如抽煙會導致肺癌、宮頸癌,甚至食道癌、口腔癌、膀胱腫瘤等發(fā)生率的增加,如果某一群體中抽煙的人多,或者抽二手煙的人多,那么腫瘤的發(fā)病率就有聚集性。
此外,和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有關?,F在認為幽門螺桿菌(一種與胃腸疾病發(fā)病有關的細菌感染)和胃癌的發(fā)病率有關系。HPV和宮頸癌的發(fā)病率有關系,鼻咽癌和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有關系,肝癌和乙肝病毒有關系,這些病原微生物是可以傳染的。
另外,和區(qū)域性飲食習慣有關。比如河南林州市是全世界范圍食道癌發(fā)病率最高的區(qū)域。由于過去經濟不好,山區(qū)吃腌制咸菜多,喜歡熱、燙。但是,特別燙的粥、飯,對食道黏膜都是刺激,而這種習慣會導致這類人群的腫瘤發(fā)病率增加。
個別情況下,由于家族中就有某個致癌的基因遺傳,可能也有腫瘤的聚集性,但是這種因素占比比較小。
《小康》:當前我國癌癥生存率的整體情況如何?
杜鵬:近20年,我國癌癥總體生存率在逐漸提高,但是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是很多腫瘤發(fā)現比較晚。很多人不是因為體檢發(fā)現了腫瘤,而是身體不舒服了,才到醫(yī)院去看病,此時往往已經出現癥狀甚至嚴重癥狀,這時腫瘤的分期都偏晚,患者的生存期自然不好。
如果沒有任何癥狀,是體檢發(fā)現的腫瘤,相對來說是早期的多見,治療效果就很好。隨著經濟在不斷地發(fā)展,人越來越重視健康,重視體檢,所以,腫瘤早期發(fā)現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生存期也逐漸在提高。
《小康》:何謂腫瘤康復?
杜鵬:廣義上,腫瘤康復包括腫瘤的治療和治療后身體的康復。有的腫瘤雖然不能完全控制,但是通過一些醫(yī)療手段能夠使患者帶瘤生存,或者能夠減輕癥狀和痛苦。
狹義上的腫瘤康復就是在治療后,由于腫瘤所帶來的不適的癥狀,虛弱的身體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到手術前,或者沒患腫瘤之前的身體狀況。
當然,除了身體上的腫瘤康復,也包括心理上的腫瘤康復。早期的腫瘤做完手術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是能夠治愈的,但是很多人談癌色變,認為腫瘤是治不好的,這時需要從心理上去干預,正確認識腫瘤。一部分腫瘤是可以治愈的,讓患者的心理調整到正常狀態(tài)。
《小康》:為什么需要腫瘤康復?
杜鵬:腫瘤對身體和心理的傷害很大,如果不通過康復的手段去干預的話,很多人可能扭轉不過來,這樣對腫瘤的治療就沒有幫助,甚至對腫瘤的治療起到阻礙。如果心理的康復不能扭轉的話,人整天處于恐懼癌癥的心理狀態(tài)中,在治療的配合度和治療的效果上都會很差,所以,需要腫瘤康復。
就腫瘤的治療而言,實際上它是全周期的。腫瘤從最早期的篩查、診斷、治療,然后到治療后的康復,形成一個閉環(huán),令腫瘤全流程全周期處于醫(yī)生和患者的掌控之中,這樣才有利于生命的延長,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
現代醫(yī)學認為腫瘤是可防可控的,大家不必要去恐懼,不是說“患了腫瘤一定就要死亡,惡性腫瘤無藥可救”,這是錯誤的概念。我們要教育患者怎么認識腫瘤,他的身體處于什么狀況……這都屬于腫瘤康復的內容。
早癌篩查讓健康“無癌”可擊
《小康》:在您看來,哪些人群需要重點預防癌癥?
杜鵬:每一種腫瘤實際上都有發(fā)病的高危因素。有的人患腫瘤的幾率比較高,比如乙肝就是一個人患肝癌的危險因素,乙肝患者就應該關注肝癌的篩查。有?HPV感染的女同志,將來患宮頸癌的幾率就比較高,就應該關注宮頸癌的篩查。有胃腸道疾病,尤其有腸息肉,將來發(fā)生腸癌的幾率就高。如果一個女性的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那可能她就有乳腺癌的遺傳因素,屬于乳腺癌的高發(fā)人群,她就應該去關注乳腺癌的篩查。有的人既有乙肝病毒的感染,又有吸煙、喝酒等不良的嗜好,將來患肺癌、肝癌甚至胃癌的幾率都高,屬于潛伏多種危險因素。存在以上腫瘤發(fā)病的高危因素,就應該規(guī)范地科學地定期到醫(yī)療機構去檢查,由體檢機構的工作人員來做判斷。
有的人說,以上這些危險因素我都沒有,不抽煙、不喝酒,家里人都很健康,活到99,也沒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不是就沒有做早癌篩查的必要?其實也并不全是,腫瘤是老年病,人到50歲以后,發(fā)生腫瘤的幾率每年遞增,實際上,高齡也是癌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所以,50歲以后不管有沒有這些危險因素,都應該做早癌篩查。如果以上這些危險因素都沒有,那只需要3~5年再做一次就夠了,而不是每年都做。
《小康》:早期的篩查和診斷在提升癌癥的生存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杜鵬:美國總體的癌癥5年生存期在70%到80%,我國實際上目前5年生存期應該在40%到50%。造成這么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腫瘤發(fā)現的早晚不一樣。歐美國家重視體檢,重視早癌篩查,這種系統(tǒng)工程做得比較好,早期發(fā)現的比例比較高,所以預后要好。
我國尤其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腫瘤治愈率比較低,生存期偏低,都是因為發(fā)現得太晚,臨床工作中,基本上城市人群患腫瘤以后,生存期要比農村要好一點。總體來說,很多農村或者經濟不好的地區(qū),發(fā)現腫瘤、診斷腫瘤都偏晚,所以治療效果也要差一些,自然生存期和生存率都要低一些。
《小康》:北京抗癌協(xié)會早癌篩查專業(yè)委員會在推動早癌篩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杜鵬: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首先,腫瘤的預防也好,早期診斷也好,個人起到主要作用。如果一個人自己根本不了解腫瘤,也沒有健康意識,對腫瘤的重視程度自然也不夠高。只有有了健康意識,有了對腫瘤的認知之后,才能夠重視起來,由被動體檢到主動體檢,從被動的早癌篩查到主動的早癌腺癌。在一些落后地區(qū),兩癌篩查(乳腺癌和宮頸癌的篩查)有很多免費的項目,但是有很多人是拒絕的,認為“我的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為什么要做宮頸癌的篩查,這么麻煩……”
北京抗癌協(xié)會主要通過專家、腫瘤工作者、媒體等等多渠道傳播,像今天的采訪就是我們的一項主要工作,對外界宣傳腫瘤,讓大家認識腫瘤,了解腫瘤是可防可治的一種疾病。以健康科普的方式,來提高公眾的防癌和抗癌意識。
此外,專業(yè)委員會是由不同腫瘤專業(yè)的臨床醫(yī)生、專家教授來參與的。我們要出臺關于早癌篩查的預防診斷的標準,同時要去推廣這種標準。目前一些商業(yè)體檢機構,包括一些醫(yī)院內部的體檢機構,往往是普通的健康體檢,并沒有針對腫瘤進行體檢,那在篩查腫瘤方面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比如,現在很多體檢機構推出的體檢,不包括胃腸鏡,甚至肺部CT也不做,只是一個透視,但是不做胃腸鏡,要想發(fā)現一個人的胃或者腸道上是否有腫瘤,實際上是很難的。如果有胃腸道腫瘤的發(fā)病危險因素,就應該做胃腸鏡。怎樣督促體檢機構去開展這項工作?誰來制定標準?北京抗癌協(xié)會的主要工作就是標準的制定、推廣、監(jiān)督。
《小康》:您能分享一些成功的早癌篩查案例嗎?
杜鵬:我老家是河南駐馬店,一個朋友通過媒體了解到早癌篩查的重要性,他就到北京來做了早癌篩查,之后發(fā)現前列腺癌PSA的值比較高,可能和前列腺癌有關系。他才剛過40,找到我后,通過進一步的前列腺核磁和穿刺,診斷結果為前列腺癌,通過手術就達到了治愈。如果他沒有做早癌篩查,或者沒有重視起來,可能近5年甚至10年,他也沒有太多的癥狀,但是一旦出現癥狀,這個腫瘤就會變成晚期,等到骨轉移了再治療就是維持生命,要想治愈就很難了。
目前,我們科室70%的腎癌患者是因為體檢,或者到醫(yī)院看別的病,偶然發(fā)現腎臟長了腫瘤,而這些患者都是早期的腎癌,通過手術能夠治愈的機會在80%~90%。由于是早期被發(fā)現,腫瘤不大,都是可以通過先進的外科技術、腹腔鏡或者機器人微創(chuàng)手術,把腫瘤切干凈,同時又能夠把腎臟保留住的。
《小康》:對于不同年齡段和性別的人群,早癌篩查的建議和策略有何不同?
杜鵬:每一種腫瘤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不同的人群做早癌篩查,肯定不會是“一個方法包打天下”。體檢經常是男同志A套餐體檢,女同志B套餐體檢,實際上不一定有太大幫助。男性最常見的腫瘤有哪些?女性最常見的腫瘤有哪些?這些腫瘤的發(fā)病特點都是什么?這是需要去了解的,然后才有針對性,比如男性最常見的腫瘤有肺癌、肝癌、食道癌、腸癌、胃癌、前列腺癌、腎癌,女性最常見的腫瘤有肺癌、乳腺癌、宮頸癌、腸癌、胃癌等。
所以,男性女性腫瘤的高發(fā)類型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每種腫瘤都有致病的危險因素。比如抽煙和肺癌有關系;喝白酒烈酒和食道癌、胃癌有關系;女性有HPV感染和宮頸癌是有關系的;如果體重指數超標的話,患乳腺癌、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幾率要高一些……不同的腫瘤發(fā)病特點是不一樣的。
還有年齡因素,絕大多數腫瘤是50歲以后發(fā)病率在逐漸增加,還有一部分腫瘤是在年輕的時候就發(fā)病,比如骨腫瘤,尤其是骨骼的惡性腫瘤,主要是在骨骼生長發(fā)育階段,由于骨骼增長比較快,發(fā)生骨腫瘤的機會比較多。
還有生殖細胞腫瘤,像男同志的睪丸腫瘤,主要在20歲到40歲,這是生育比較活躍的階段,發(fā)生睪丸腫瘤的機會比較多。此外,女性卵巢腫瘤也在生育高峰的階段發(fā)生機會多一些。
最常見的腫瘤實際上并不多,就有10來種,占據著所有腫瘤的80%的比例,而且這10種腫瘤的篩查手段并不復雜,目前臨床的常規(guī)手段足夠了。如果個人重視起來,提早做早癌篩查,或者和醫(yī)生溝通一下身體有哪些潛在的發(fā)生腫瘤的危險因素,到規(guī)范化的早癌篩查機構去咨詢的話,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答案。把情況記下來,再根據體檢機構的專家給予的指導,基本上能夠掌握和自己有關的早癌篩查的情況。
技術不斷進步,新藥治療更加精準
《小康》:請您介紹一下目前癌癥治療的主要策略和技術。
杜鵬:癌癥的治療粗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科,一類是內科。如果是早期的腫瘤,百分之七八十是可以通過手術或者放療這些外科手段,把腫瘤清除。外科最主要的進展是手術的精準度或者放療的精準度——怎樣通過技術在充分切除腫瘤的同時,又能夠減少對周圍正常的組織和器官的損害,放療也是這樣。這與醫(yī)療設備的先進性進展分不開?,F在我們可以通過機器人輔助做一些外科手術,讓這種手術更精準,創(chuàng)傷更小,住院時間更短,出血少,花錢少,痛苦少,加快恢復,這是外科手術主要的進步。
內科方面主要是免疫藥、靶向藥物的使用。我想澄清一下,免疫藥不是包治百病的,不同腫瘤的藥物治療是不一樣的,這些都屬于藥物系統(tǒng)治療的范疇。所謂的靶向藥更多停留在概念上,并不是真正做到靶向。什么叫靶向?比如這種藥物進到人體內以后,理想狀態(tài)下是只對腫瘤細胞起到攻擊的作用,定點清除,靶向目標就是腫瘤細胞,而不是正常的細胞。傳統(tǒng)的化療藥實際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既對腫瘤細胞有傷害作用,同時對人體正常的細胞也有傷害作用。所以,過去一個人化療完以后面黃肌瘦,也不能吃飯,處于很虛弱的狀態(tài),要等身體恢復一段時間,再做第二次化療——這是傳統(tǒng)的化療。但現在的一些藥物,就是希望只對腫瘤細胞有損害,對正常的細胞沒有任何損害,這是理想的靶向藥或者精準治療。
《小康》:未來化療是越來越少了嗎?
杜鵬:傳統(tǒng)的化療是越來越少,新型的化療方案實際上是在化療藥物上裝一個探針,能夠探測到腫瘤細胞,和腫瘤細胞抱在一塊,然后把它消滅掉。正常的細胞上沒有標記物,這個探針就探測不到它,就不和它結合,就對正常的細胞沒有損害。這是化療藥的升級版。
《小康》:有哪些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可以降低患癌風險?
杜鵬:從飲食上來說,腌制食物是不健康的,這類食物都有亞硝酸鹽這種強致癌物。變質的食物不可取,我們知道黃曲霉素是強烈的致癌物。新鮮的蔬菜水果,新鮮的食材對人體都是有幫助的。
腫瘤和代謝有關系,當人體的代謝出問題,發(fā)生腫瘤的幾率就要高。比如正常人體一天就需要二兩主食,多吃就會導致糖代謝、脂肪代謝出問題,發(fā)生腫瘤的幾率就高。有幾類腫瘤都是富貴病,比如腸癌,尤其是結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腎癌……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發(fā)病幾率要高一點,就是因為代謝出問題了。
所以,避免過量的食物攝入,如果攝入以后又不能消耗它,堆積在人體的器官里,就會出現一些代謝問題,比如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高血壓……這都是癌癥發(fā)病的高危因素。
此外,要避免一些致癌物的接觸,比如能不能戒煙?能不能注意個人衛(wèi)生?如果到一些有害的工作環(huán)境中工作的話,注意勞動保護等等。
還要定期檢查身體有沒有一些病原微生物,甚至避免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接觸。比如說HPV感染陽性,怎么關注它?盡量減少HPV感染源,比如做疫苗的接種,這些都是抗癌的辦法。
運動不僅能夠控制體重,還能夠激發(fā)身體的免疫細胞的活性,這些對抗腫瘤都有作用。腫瘤發(fā)生的因素有很多種,不是說把某一種因素避免了,就不發(fā)生腫瘤了??偟膩碚f,如果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發(fā)生腫瘤的幾率就要低一些。
我國初步建起癌癥防治體系
《小康》:我國癌癥防治體系要努力實現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達到46.6%的目標。在您看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杜鵬: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從腫瘤的預防開始,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腫瘤有三級預防:一級預防叫病因的預防。通過一些致癌因素的預防,避免腫瘤的發(fā)生。比如注射乙肝疫苗,預防乙肝、肝癌的發(fā)生,當然肝癌的發(fā)生還有別的原因,長期喝酒、酒精肝、脂肪肝等。減少抽煙、戒煙能夠減少一些腫瘤的發(fā)生。二級預防是早診早治,通過早癌篩查體檢,在沒有癥狀的時候就發(fā)現早期腫瘤,然后早期治療,達到治愈的目的。三級預防就是發(fā)生腫瘤了,通過醫(yī)療手段治愈,即使不能治愈,也能夠延長壽命,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包括腫留治療后的康復等等。避免腫瘤的發(fā)生,或者提高腫瘤的生存期主要是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當然,治療的手段是另外一方面,怎樣規(guī)范地治療?什么是最好的治療手段?怎么樣用系統(tǒng)的治療手段?外科、內科結合,多學科協(xié)作,能夠讓腫瘤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讓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長。
《小康》:您所在團隊在癌癥研究和治療方面有哪些最新進展和成果?
杜鵬:我本人是泌尿腫瘤專業(yè),我們團隊在腫瘤的微創(chuàng)方面一直致力于追求手術技術上的不斷提升,在腹腔鏡和機器人這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面,走在腫瘤治療的前列。由于是外科,加上是腫瘤??漆t(yī)院這種天然的優(yōu)勢,所以,在腫瘤的治療方面做得還是非常好的。微創(chuàng)手術能夠讓腫瘤切除更精準,患者恢復更快,在腫瘤的控制方面也特別好,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腫瘤,減少了痛苦,同時患者的住院時間等各方面都在改善。
在腫瘤的系統(tǒng)化治療方面,我們也是推廣者、倡導者和踐行者。因為腫瘤治療不是某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有些腫瘤治療需要內科外科結合,甚至需要放療科參與,這叫作多學科協(xié)作治療,是我們腫瘤醫(yī)院的特點之一。有些腫瘤只需要單兵作戰(zhàn)就能夠獲勝,但是有一些腫瘤一定是多學科協(xié)作,比如手術前需要不需要化療?做完手術需要不需要放療……多學科協(xié)作的目的是讓患者的獲益更大。
我們腫瘤醫(yī)院在腫瘤治療方面的學科比較齊全,有內科、外科、放療科、介入科、病理科、分子免疫實驗室,還有腫瘤康復科……相關腫瘤治療的所有科室我們都有,所以,會根據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隨時把不同學科的專家叫在一起,給患者制定比較合理的治療方案,患者能夠在腫瘤的治療方面最大限度地獲益。
有一些綜合醫(yī)院,或者其他的??漆t(yī)院,可能外科方面強,但是沒有內科治療團隊,甚至有的沒有放療科,這樣的話,在腫瘤的系統(tǒng)化治療方面,多學科的協(xié)作方面相對弱一點。
我自己的團隊近10年來一直致力于膀胱癌方面的研究。過去膀胱癌有20%侵犯肌肉層到二期以后,主要選擇就是膀胱全切,這樣的話,整個生活質量就發(fā)生變化了,帶個尿袋不方便。10年、20年前,我們認為只有切膀胱才能保住患者的命,今天只需要做膀胱的部分切除,或者通過藥物、手術,再結合放療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