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據(jù)唐人趙璘所著《因話錄》記載,御史臺是監(jiān)察機構(gòu),共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御史臺的最高長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臺長,副長官的官銜是知雜事侍御史,也叫“雜端”。御史臺有自己的廚房,吃飯時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沒有公事要討論,同僚們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討論,就要按照官銜的等級分主次坐好,即使每個人都舉著筷子,也不能說笑,正襟危坐。吃完飯后,由“雜端”主持,開始討論本臺的公事。討論過程中免不了出現(xiàn)一些令人發(fā)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雜端”失笑的時候,大家才能跟著一起大笑,這叫“ 哄堂”,這種情況下笑的人免于處罰。
“哄堂”也寫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語則出自歐陽修所著《歸田錄》一書。歐陽修講了一個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時,馮道、和凝二人同朝擔(dān)任宰相,有一天在中書省的官署中,和凝詢問馮道腳上新買的靴子花了多少錢,馮道抬起左腳對和凝說:“九百文?!焙湍宰悠?,立刻回過頭去訓(xùn)斥隨從說:“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這時,馮道又抬起右腳,徐徐對和凝說道:“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北娙恕昂嫣么笮Α逼饋?,弄得和凝非常尷尬。歐陽修評論道:“宰相如此,何以鎮(zhèn)服百僚?!?/p>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此后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