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榮
把物體裝進盒子里,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這是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個探究任務,它要求學生在盒子內(nèi)分別平鋪一層乒乓球、螺母、木塊、橡皮,然后數(shù)一數(shù)每種物體的數(shù)量,通過對比來體會“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其平鋪方式和數(shù)量”,如圖1所示。
和課本中的任務相比,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復雜多了,學生在整理書柜、衣柜時,經(jīng)常需要對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擺放。為此,我重新設計探究任務,更換實驗材料,優(yōu)化互動形式,讓學生既能“像科學家一樣探究”,也能“像工程師一樣實踐”。
一、情境導入
學校準備開展義賣活動,將活動收益捐贈給山區(qū)的孩子們。為此,小小“財商團”收集了一批魔方(3元/個)、文具盒(1元/個)和相框(2元/個),準備用卡車將貨物運送到大賣場。如果只能運送一次,你知道如何擺放能使卡車裝載最多的貨物,讓收益最大化嗎?
教學筆記:科學探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生活,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二、尋找材料
受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課堂上無法還原問題情境,于是,我引導學生打開思路,用模型代替實物。經(jīng)過觀察、分析,學生最后選擇用透明塑料盒代替卡車、正方體的塑料塊代替魔方、螺母代替六邊形的相框、長方體的積木代替文具盒。
教學筆記:相比紙盒,透明塑料盒更適合此次探究活動,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層物體的平鋪情況。
三、開展探究
1.學生們分成多個小組,開展頭腦風暴,設計出物體擺放的平面圖后進行第一次裝箱。
教學筆記 :先設計平面圖再開始裝箱,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思維。
2.小組之間相互評價、學習,修改設計圖后進行第二次裝箱。
教學筆記:我將每個小組的設計圖紙和裝箱過程投放在電子屏上,有利于形成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四、教學效果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當我們討論六邊形的密鋪時,有學生指出“若是空間小,豎放的數(shù)量比較多;若是空間足夠大,密鋪的數(shù)量應該會更多”。此外,學生提到收益與物體的數(shù)量和單價都有關系,并不是數(shù)量越多收益就越高,要綜合考慮。
五、學以致用
為了更好地聯(lián)系生活,讓知識內(nèi)化于心,之后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行李箱收納大挑戰(zhàn)。在收拾行李箱時,學生提出用空的文具盒收納小件物品,自覺將每件物品擺放整齊、排列緊密,可見學生已經(jīng)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教學筆記: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們要主動創(chuàng)新教學,關注知識的應用,將科學探究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