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業(yè)祥 余天程
收稿日期:2024-01-30
作者簡介:崔業(yè)祥(1979—),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公路工程施工。
摘要 文章項目以某橋為例,上部結構采用中承式鋼管混凝土吊桿拱橋,計算跨徑為60 m,拱肋采用啞鈴形鋼管混凝土結構。2020年9月檢測報告顯示每片橫梁兩個側面均存在多條豎向裂縫和斜裂縫,最大縫寬0.4 mm,通過建立Midas模型驗算,拱橋吊桿力以及橫梁校驗系數富余度較小。為響應交通運輸部號召,在進行更換吊桿等相應加固措施的基礎上,增設鋼縱梁加固設計,對不同鋼桁架縱梁增設方式及增設前后的拱橋結構進行對比驗算,并對鋼桁架本身受力進行分析。該項目加固設計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設計和施工經驗,可為同類橋型加固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 鋼管混凝土拱橋;鋼縱梁;加固改造
中圖分類號 U448.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1-0047-04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鋼管混凝土拱橋結構開始引入我國,這種具有輕便、美觀、跨度大、承載能力強等優(yōu)良特性的橋梁結構,在我國獲得了廣泛推廣[1]。由于我國早期鋼管拱橋的設計理念和計算方法等并不成熟[2],早期的一些鋼管混凝土拱橋開始相繼出現病害問題。自2020年12月《交通運輸部關于進一步提升公路橋梁安全耐久水平的意見》發(fā)布以來,各地交通行業(yè)主管部門,積極響應交通運輸部要求,對此類鋼管混凝土拱橋進行加固改造,以恢復橋梁的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并增強橋梁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確保橋梁的運營安全。
1 工程概況
某橋(見圖1)上部結構采用中承式鋼管混凝土吊桿拱橋,計算跨徑為60 m,拱軸線形式為二次拋物線,矢跨比采用1/4。拱肋采用鋼管混凝土結構,截面為啞鈴形,拱肋內灌注40#混凝土,形成鋼管混凝土結構。橫梁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采用30#混凝土。吊桿采用OVMDS5?127型φ5 mm高強鋼絲,錨頭采用墩頭錨。下部結構采用擴大基礎。
橋面總寬為22.3 m,橫橋向布置為3.175 m人行道+0.75 m拱肋+14.45 m機動車道+0.75 m拱肋+3.175 m人行道。橋面鋪裝采用10 cm防水鋪裝層混凝土,伸縮縫采用型鋼伸縮縫。
橋梁設計荷載等級為城?B級,人群荷載為4 kN/m2。
1.1 橋梁病害
全橋共22根吊桿,共有20根存在積水現象,且存在大面積銹蝕;每個吊桿橫梁兩個側面均存在多條豎向裂縫和斜裂縫,11片橫梁共發(fā)現124條豎向裂縫,最大縫寬為0.4 mm。
1.2 原結構驗算
計算模型(見圖2)采用Midas有限元程序建立主橋結構有限元模型,拱肋采用梁單元,吊桿采用只受拉桁架單元。計算荷載考慮結構自重、汽車荷載和人群荷載。該橋拱肋采用鋼管混凝土形式,結構計算時采用Midas/SPC截面計算軟件模擬鋼管混凝土疊合過程進行計算。
圖2 某橋結構模型
裂縫驗算最大寬度為0.199 mm,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最大裂縫寬度為0.2 mm,驗算結果(見表1)表明原設計均滿足原設計規(guī)范。
1.3 病害成因分析
根據現場病害情況的調查及計算分析,橫梁承載能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但富余度并不大。分析病害主要成因由于建立時采用簡單吊桿拱體系,橫梁間缺乏縱向聯系,空間整體性較差、剛度小[3],加上位于市區(qū),車流量大,超限車輛多,車橋耦合效應明顯,在活荷載作用下的變形和振動較大。
表1 吊桿橫梁驗算結果匯總
驗算構件 驗算內容 作用/
(kN·m) 承載力設計
值/(kN·m) 安全系數
吊桿橫梁 抗彎承載力 4 200.1 4 952.7 1.4
抗剪承載力 1 249.9 1 481.0 1.3
2 加固設計
(1)增設兩道通長鋼縱梁。為提高橋梁結構體系的靜力特性和動力特性,增強橋梁的整體性,提高吊桿拱橋冗余度,確保橋梁運營安全,決定增設四道通長鋼縱梁[4]。由于鋼縱梁的承載能力主要由梁高決定,在綜合考慮經濟性及新增結構自重之后,從鋼桁架和工字鋼兩種縱梁結構中選用了鋼桁架結構[5]。
考慮某橋屬于中承式拱橋,提供了兩種鋼縱梁方案,按鋼縱梁位置在橋面上方和下方進行區(qū)分。其中在上方鋼縱梁兩肋間橫梁之間范圍內,如圖3,設置2道鋼縱梁,鋼縱梁通長梁高1 m,鋼縱梁在通過混凝土橫梁時,混凝土橫梁處采用兜吊體系的形式與鋼縱梁進行連接,鋼縱梁兩側需設置4道縱向簡易伸縮縫。如圖4,布置下方鋼縱梁則是在橋面板下對吊桿橫梁進行增設縱梁加固。在橋面板底,采用鋼桁架固定于錨固鋼板上,錨固鋼板通過錨栓與吊桿橫梁緊密連接。為滿足錨固鋼板與橫梁有效連接,每個橫梁頂底面設置鋼板與兩側錨固鋼板焊接,弦桿與腹桿采用焊接,橫梁外包鋼板及鋼管應進行防腐涂裝。
其中,上部通長鋼縱梁方案可以有效加強全橋整體性,但是整體方案比較復雜;下部鋼縱梁結構,自重小,較為隱蔽,對橋面外觀無影響,但是由于該橋地處山區(qū),對橋梁泄洪能力要求較高,且下部橫梁間設有游步道。最終選擇截面如圖5的上部通長鋼縱梁桁架方案。
(2)對全橋吊桿進行更換,新吊桿材料采用GJ15-12鋼絞線整束擠壓拉索[6]。
(3)在每片吊桿橫梁底部增設兩道預應力碳纖維板,在橫梁兩側凹槽噴射15 cm厚的UHPC填充,在橫梁側面粘貼鋼板,橫梁加固斷面如圖6。
(4)對全橋進行防腐涂裝處理。
圖5 鋼縱梁截面圖(mm)
圖6 橫梁加固圖(cm)
3 施工組織設計
該次加固施工期間可保證半幅車輛、行人正常通行。
4 加固后驗算
4.1 加固后橫梁驗算
通過噴射高韌性混凝土和粘貼鋼板,增大截面面積;通過兩端張拉預應力碳纖維板增加預應力,加固后再次進行結構承載能力驗算。其加固后抗彎承載力從
4 952.7 kN·m提升至6 329.3 kN·m;抗剪承載力從1 481 kN提升至1 708 kN。
4.2 加固后縱梁驗算
在原先的結構模型上增加了鋼桁架縱梁。對加固后的結構開展靜力分析,發(fā)現對拱肋的撓度和強度以及橋面板的撓度富余度有所提升。
增設鋼縱梁暫無明確的參照標準,故以一根吊桿發(fā)生斷裂的最不利條件為控制標準進行對比計算(驗算見表2)。
表2 吊桿內力驗算
驗算構件 驗算內容 承載值/kN 容許值/kN 安全系數
加縱梁前 吊桿內力 1 986.2 4 164 2.10
加縱梁后 吊桿內力 1 471.5 4 164 2.83
鋼縱梁設計控制荷載為某一根吊桿突然斷裂時,將橋面荷載及沖擊力傳遞至相鄰吊桿,防止發(fā)生橋面坍塌等嚴重事故。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和橋梁實際情況,擬定吊桿斷裂時吊桿力變化時程曲線,計算確定吊桿斷裂時鋼縱梁承擔的沖擊力[7],驗算結果見表3。
表3 鋼縱梁應力驗算
驗算構件 驗算內容 承載值/
MPa 容許值/
MPa 是否滿足
要求
斷索前 最大應力 39.6 275 是
最小應力 ?67.2 275 是
斷索后 最大應力 42.3 275 是
最小應力 ?97.9 275 是
驗算結果表明,增設鋼縱梁能明顯改善吊桿斷裂時周邊吊桿的內力情況,且鋼縱梁自身應力驗算符合規(guī)范要求。
5 加固效果驗證
項目施工完成后,對橋梁進行荷載試驗,其中試驗控制斷面示意圖如圖7,通過現場加載,結合試驗現象和試驗數據,對橋梁結構的受力狀態(tài)進行分析,對橋梁的維修加固效果進行評判,并對維修加固后的橋梁作出總體綜合評價,從而為該橋今后的運營養(yǎng)護及長期健康狀況評估提供基本結構原始參數,為工程運營提供技術依據。
對靜載試驗結果(見表4)進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該次橋梁靜載試驗的荷載效率為0.95~1.05,符合《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guī)范》(CJJ/T 233—2015)對基本荷載試驗規(guī)定的要求,其試驗結果可用于橋梁承載能力的評價。
(2)各個工況最大級試驗荷載作用下撓度校驗系數、應變校驗系數、吊桿力校驗系數、校驗系數均小于1.0,各測點的殘余應變和殘余撓度均小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20%,表明結構處于彈性受力階段,滿足規(guī)范要求。
(3)整個試驗加載過程中及卸載后,分別對拱腳以及橋面系等構件進行外觀檢查,未發(fā)現有新增病害出現,原有病害未發(fā)現有發(fā)展狀況,既有裂縫寬度和長度未發(fā)展。
對動載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脈動試驗:根據《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guī)程》(JTG/T J21—2011)規(guī)定,實測頻率fm與理論計算頻率fd之間的比值1.057>1.0,說明北鎮(zhèn)橋上部結構整體性能和受力體系處于較好狀態(tài),結構無明顯損傷和剛度退化情況。
(2)跑車試驗:當重車以預期10 km/h通過時,動力放大系數為0.035;當重車以預期20 km/h通過時,沖擊系數為0.033;當重車以預期30 km/h通過時,沖擊系數為0.025。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以預期10~30 km/h的時速經過橋梁時,橋梁的動態(tài)車輛荷載作用下測點最大變位值為3.415~3.583 mm,沖擊系數為0.025~0.035。當試驗車輛以預期20 km/h的速度通過時,橋梁四分點的動態(tài)車輛荷載作用下測點最大變位值達到3.583 mm,說明此時車輛的激振頻率與橋梁的自振頻率較為接近,并且車輛對橋梁的沖擊作用較大,導致橋梁結構的豎向振動較大。
6 結語
該項目橋梁屬于早期建設的漂浮體系吊桿混凝土拱橋,整體性較弱,在超限車輛等的影響因素下存在較多病害。該次某橋加固設計采用增大橫梁截面面積及增設預應力碳纖維板法,增大橫梁承載力富余系數,抗彎承載力提升27%,抗剪承載力提升15%;同時增設鋼縱梁,其吊桿在有一根斷裂的情況下周邊吊桿的承受索力降低25.8%,且有效增加橋面縱向整體性。
參考文獻
[1]陳寶春, 韋建剛, 周俊, 等. 我國鋼管混凝土拱橋應用現狀與展望[J]. 土木工程學報, 2017(6): 50-61.
[2]陳寶春. 鋼管混凝土拱橋應用與研究進展[J]. 公路, 2008(11): 57-66.
[3]滕宇. 鋼管混凝土拱橋檢測評估與加固技術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 2017.
[4]李琦, 楊金潔, 姚山. 金口河區(qū)大渡河大橋橋面結構體系加固改造技術[J]. 公路交通技術, 2019(1): 70-76.
[5]楊福明. 鋼管混凝土拱橋鋼縱梁加固橋面系關鍵技術研究[D]. 重慶:重慶交通大學, 2022.
[6]鋼管混凝土拱橋技術規(guī)范:GB 50923—2013[S].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4.
[7]柴文浩, 楊雅勛, 張宇航. 吊桿斷裂對系桿拱橋力學性能的影響[J]. 公路, 2021(9): 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