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上一期的《秧雞不是雞(上)》一文,為大家介紹了寧波(其實也是整個浙江)的4種較常見的秧雞。而接下來要說的幾種秧雞,可就絕對不是“你說想見就能相見”了。
灰胸秧雞,十年見一回
灰胸秧雞(也叫藍胸秧雞),一種神秘的鳥,自從十幾年前曾與之有過偶遇,迄今盡管對它心心念念,且尋尋覓覓,但始終無緣再見。
2006年,是我愛上拍鳥的第一年,那時興致特別高,稍有空閑就到野外找鳥。那年6月2日,我和鳥友李超騎車到江北莊橋的田野中拍鳥。那天,我第一次見到了白胸苦惡鳥及其幼鳥(跟黑水雞的幼鳥一樣,也像個黑色的小圓球)。傍晚,正準備收工回家,忽見一只跟白胸苦惡鳥差不多大的鳥鉆進了矮樹叢中的小水溝里,蹲下來一看,盡管里面很陰暗,但還是隱約看到,那是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鳥。剛好,它也停下了腳步,正扭頭看外面的動靜。我趕緊按下了相機快門。
后來才知道,這竟然是非常罕見的灰胸秧雞!其頭頂與后頸為棕色,而背部與腹部均偏灰褐,且密布白色細紋,這使它在野外的植被中具有良好的保護色。在光線陰暗的時候,它胸前的羽色看上去確實偏藍,不過多數(shù)時候看上去還是灰色更明顯一點。
2006年7月6日下午4點多,我又到莊橋拍鳥。到了那里一看,真是大喜過望:藺草都已收割完畢,那塊田已經(jīng)變成水田,農(nóng)民要準備插秧了。田里到處都是白鷺、池鷺、牛背鷺、黑水雞等鳥兒。
一轉(zhuǎn)頭,忽見水田里還有一只灰胸秧雞!這塊田,離一個多月前初次發(fā)現(xiàn)該鳥的那片小樹林不遠。上次它躲得很隱蔽,沒想到這次竟然在開闊地見到了它!我欣喜若狂,蹲在田埂上,悄悄拍攝。每拍幾張就悄悄接近幾步。它還挺配合的,光顧自己找吃的,并不怎么理我。有時,它還緊緊跟在黑水雞的屁股后面,兩只鳥在一起邊走邊覓食,蠻有趣的。稍后,我給李超打了個電話。沒過多久,他也急匆匆趕來了。那天非常熱,拍完,滿臉汗水流得我睜不開眼睛。但是,心里真的好舒暢!
其他秧雞一般都在白天覓食,而灰胸秧雞卻是“半夜行性”的,也就是說,它比較喜歡在清晨、黃昏或晚上出來活動。因此,要見它一面,就更難了。
普通秧雞不普通
不少人看到“普通秧雞”這個名字,估計會認為這是一種“平凡的、常見的”秧雞,其實不對。這里的“普通”兩字,按照我的理解,更多地具有“典型的、通常的”含義,也就是說“普通秧雞”這種鳥的特性在秧雞科鳥類中比較有普遍的代表性。其他的類似鳥名還有普通翠鳥、普通鵟(kuáng)、普通鸕鶿等。
我不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普通秧雞是否算常見,至少在現(xiàn)在,它真的非常罕見。我們在寧波拍到它,完全是出于機緣巧合。2012年4月,正值油菜花盛開,在梁祝公園附近的姚江畔,鳥友“黃泥弄”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只不常見的藍喉歌鴝(qú)——光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外形漂亮、歌喉動聽的小鳥。消息一傳開,很多鳥友都去拍這位稀客。
拍完后,大家就在附近轉(zhuǎn)悠,看有沒有其他鳥兒。這地方,是典型的江南鄉(xiāng)野的小型濕地——它位于江邊,除大塊的農(nóng)田外,還錯落分布著好幾個池塘,塘邊有不少蘆葦叢。遠望,則可以看到市區(qū)的青林灣大橋。來的次數(shù)多了,我們在那里陸陸續(xù)續(xù)發(fā)現(xiàn)了好多鳥,小 (pì tī)、黑水雞、環(huán)頸雉、純色山鷦(jiāo)鶯、中華攀雀等常見鳥不用說了,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遷徙路過的黑眉葦鶯、小杓鷸等難得一見的鳥兒。
后來,不知是誰,竟偶然在蘆葦叢中見到了普通秧雞!
消息傳出,“鳥人”們頓時又激動了起來。
某天,我也帶著“大炮”(超長焦鏡頭)到蘆葦叢邊緣隱蔽守候。運氣很好,果然見到它躡手躡腳從葦叢深處走了出來,腳步緩慢,輕巧地踩在水草之間,邊走邊警惕地東張西望。我大氣也不敢出,把頭放低,盡量躲在單反相機后面,只有眼睛始終通過取景器注視著它的一舉一動。
它的“外套”具有秧雞家族的“招牌”特征:背上披著一件黃褐色帶黑斑紋的罩衫,腹部則拴著一條黑白條紋相間的圍裙。而喙的特征跟灰胸秧雞是一樣的:以紅色為主,上嘴有點偏黑。
更讓人驚奇的事情還在后面。
僅幾天后,就在發(fā)現(xiàn)普通秧雞的同一處地方,居然出現(xiàn)了更罕見的小田雞!
若論體型,小田雞是秧雞科中的“小不點”,比寧波有分布的其他秧雞都要小一圈。它的羽色照例由褐、灰、黑等組成,膽小謹慎的程度也與普通秧雞一模一樣。比較不同的是,它的喙明顯比較短小,且呈黃綠色。后來,鳥友之間聊天時,干脆不再叫它小田雞,而直接稱它為“綠嘴巴”。
附記
2019年春末,我在寧波余姚的山區(qū)錄到了一種奇怪的鳥叫聲。后來,浙江野鳥協(xié)會的專家確認,這是華東罕見鳥類白喉斑秧雞的叫聲,并將其作為2019年的浙江鳥類分布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