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前段時間,王家衛(wèi)導演的電視劇《繁花》熱播,引發(fā)了廣泛的關(guān)注和討論。劇中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富裕、精致、紙醉金迷,遍地都是發(fā)財?shù)臋C會,仿佛魔都版的《美國往事》。有人說浮夸,有人說太假,上世紀90年代“萬元戶”都少見,上海黃河路上的飯店已經(jīng)貴到吃一頓飯要三萬五了?但翻看上海的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切都并非虛妄。
上海,之所以被稱為“魔都”,是因為它一直走在中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前沿,走在一切時髦、闊綽、小資生活的前沿。作為一名在長三角地區(qū)小城市里長大的女性,上海這個地域名,從記事開始,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里。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家所在的學校職工宿舍樓里,住著一位三十來歲的上海知青女教師,因為在銅陵成了家,就沒有再回上海。在那個人人打扮都很樸素的年代,她燙著大波浪,化淡妝,一年四季都只穿裙子,配黑色或紅色的高跟鞋,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卻也分外好看。小地方的人看不慣就經(jīng)常在背后議論,說她花枝招展,不安本分,傲氣不合群。我卻覺得這個阿姨蠻好,說話細聲軟語,還經(jīng)常拿大白兔奶糖給我吃,夸“小囡嘎秀氣”。
我對上海的初印象,就源自于這位上海女性,形象好,氣質(zhì)佳,生活細致不粗糙。
上初二那年,我媽單位組織職工去上海旅游,我媽回來后給我?guī)Я思{色帶刺繡的羊毛開衫,上海老字號春竹牌的,樣式很新穎,料子也舒適柔軟,我很喜歡,穿去學校同學們都夸漂亮。當然啦,也茫茫貴,要人民幣180元。要知道我媽當時一個月工資也不過400元。這件衣服我一直到上班后還在穿,即便是現(xiàn)在穿也一點不過時。
上海給我的印象不錯,然而我長到18歲都沒去過一次上海,雖然有直達的列車,但上海在我的認知里,是電視劇里的“十里洋場”,如鏡花水月般可望而不可及。說來也怪,我明明對這座城市充滿好奇和渴望,可之后的大學四年,去過南京、北京、廣州,卻始終沒有去過上海,哪怕在找工作時,也沒有想過要去上海。
第一次去上海。已是2002年,那一年,我作為海軍福建基地演出隊的一名演員,赴上海進行三個基地間的交叉匯演。我終于看到了南京路,登上了東方明珠塔,品到了正宗的蟹粉小籠,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白日的明媚與夜景的奢華。
在這之后,我調(diào)到了艦隊機關(guān),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與上海有了更多的接觸,幾乎每年都要去個三兩次,最多的一年去了6次,最長的一次待了兩個半月。那些年,每次從上海回到寧波,都有種從城里回到鄉(xiāng)下的感覺,特別是夜晚,差別老大了:上海燈火輝煌、炫麗妖嬈,寧波黑不嚨咚、土到掉渣。
對上海印象比較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2008年,我赴上海片部隊開展文化調(diào)研,大學同學邀請我去家里作客。我當時在虹口,她家在閘北,下班時她開車來接我,一路上那個堵啊,從下午5點半一直開到晚上快8點,高架上剎車燈紅成一片,與斑斕的霓虹燈映在一起,一時竟迷離了我的眼。
晚上住在她的新家,27層。我第一次住這么高的樓,站在落地窗前向外望,是東方明珠塔、是環(huán)球金融中心,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浩蕩的黃浦江……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定要買高樓,那是一種將所有壯闊繁華都盡收眼底的睥睨。
第二次是在2012年,我?guī)?歲的兒子去上海閨蜜家。下午參觀完上海自然博物館后,閨蜜的朋友請我們到一個叫“梧桐苑”的私家菜館吃飯。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黑松露、魚子醬、澳龍、松茸這樣的高檔食材,其擺盤之精細、造型之別致、分量之袖珍,刷新了我對上海菜的認知。用兒子后來文章里的話來形容:上海的記憶是混亂的,但對于菜館里那道鮮掉下巴的松茸云吞湯卻是印象深刻,以致于多年后回想起來,都仿佛熱度正好,沁著醇香和濃郁。
第三次是在2015年,舞臺劇《愛在深藍》到上海片部隊巡演,當天下午有空,我們幾個文藝骨干到上海大劇院,觀看正巧在國內(nèi)巡演的百老匯音樂劇《人鬼情未了》。那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視聽盛宴,無論是劇情、演唱、表演,還是燈光、舞美、音響,都無可挑剔,不得不佩服西方文化在戲劇方面的先進,讓我這個在部隊待了多年的“土文藝”開一把“國際范”的洋葷。
講真,這么多年來,我所有最前衛(wèi)、最高端、最先進的體驗都源自于上海,但我對這座城市的情感,卻始終帶著一種淡淡的疏離。我喜歡她的燈紅酒綠,欣賞她的海納百川,但對于我這種清新寡淡、無甚野心和太大欲望的人來講,上海的奢華透著偶像般的距離感,有種“看看養(yǎng)眼就好、擁有那就算了”的認慫感。
我最近一次去上海,是在2019年的11月。那是轉(zhuǎn)業(yè)后的一次出差。到了嘉定的當晚,我去虹口拜望戰(zhàn)友,回來后就在微信圈發(fā)了“深夜11點仍擁擠不堪的地鐵11號線”。于是,有位好友就在評論區(qū)感嘆:為什么這么艱難,人們還非要擠到這座城市,房價高、消費貴、人情淡漠,支撐他們的動力是什么?
我想,可能是公平、勤奮、實干的氛圍,也可能是這座城市方方面面透出來的高級感,甚至可能就因為這座城市美得令人炫目的璀璨夜景……
所以,雖然不屬于這座城市,我也愿意花3個多小時在地鐵上、在出租車里、在步行街,去觀察這座城市百態(tài)的人生,去感受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
(本欄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