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一梵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一
古人喜竹。
目極處,總有那么幾竿清絕素凈之翠竹,宛若頭戴斗笠,身著青布袍子,從深山里走來的隱者,步履輕盈,袖間流風,散漫著一派野逸之氣。
門前有竹是好的,來客遠望,仿佛主人正身披翠色,站在那兒恭迎,不由得心里一熱,快步上前,連日來趕路的勞苦與疲憊頓覺云開霧散。
窗外有竹也是好的,晨起開簾,竹風沐面頰,竹香裊肺腑,鳥兒啾啾,竹葉喧喧,黛青色嵐霧姍姍飄來,又姍姍飛去,光影迷離,陽光婆娑,心情格外晴朗。而月圓之夜,憑窗獨立,竹影亭亭,詩意闌珊,月不動而竹搖曳,竹不動而風搖曳,靜在動的烘托下顯得更加的靜。這靜便是寂靜,寂寥,寥寥無語,空空如也??盏淖杂勺栽谇〉胶锰帯7路鸲U的虛空,佛的無為,身心沉入無邊無界的深邃與邈遠。
此時,感覺自己仿佛變成了一株竹子,晶瑩透亮,皎潔明凈,似有似無,似在非在。
月是你的佳音,是你的知己,你不說她也曉得,你不開口,她便懂得。
養(yǎng)一叢竹,春來醺風微瀾,斜陽晚照,信步閑觀,且見幾枚新筍破土而立,粒粒苞芽,著蓑衣,噙露水,似站在這里等我,又像要啟唇對我說:你來啦。而珠頸斑鳩蹲在你無法觸及的幽冥世界,咕咕咕咕,清越鳴唱,一叫一作揖,一叫一低回。
而夏日炎熱,蟬棲竹林間,吱吱演口技,慵慵的,懶懶的,近一聲,遠一聲,高一聲,低一聲,似乎有人誦念,又仿佛一方木魚喃喃自說,聽起來有遠離塵囂,前塵后世各不相擾的意思。而夏夜雨來時,雷鳴電閃,驚醒后,合著眼皮聽,只聞得竹子颯颯如怒濤,嘶嘶如驚馬,蕭蕭如戰(zhàn)鼓,凜凜如疾弦,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似乎鉚足力氣掙扎,又似乎即將突出重圍。而秋風起時,露凝重,日淡霜薄,竹聲如琴,錚錚瑟瑟,切切凄凄,剛柔急緩,一派風流。冬日里,晨間醒來,合眼賴床,只覺周遭凈白,窗外之雪細細落,簌簌降,一簇簇綴滿枝頭,竹一動不動,把自己坐成一山雪。
好一個柴扉密掩,大雪封門。
二
人喜竹,庭院也喜竹,而寺廟更甚。
中國的寺廟,往往以竹為伴,以竹為名。抑或上山的路口,抑或門前房后,墻內(nèi)窗外,總有幾叢翠竹,立在那兒,等候你閱盡人世滄桑,千山萬水的歸來。
而古代文人,大多與寺廟高僧結緣,尤其是擅詩文的得道高僧。
唐代詩人劉長卿即為其一,他曾在《送靈澈上人》中曰:“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據(jù)悉,此詩作于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當時靈澈上人云游歇宿于潤州竹林寺,而劉長卿貶謫后,心情郁悶,四處散心,一個是宦途失意客,一個為世外歸山僧,二人相遇,靈澈上人為其講佛法,明道理,花影一簾,竹席一方,把茶言歡共敘桑麻。送靈澈上人回竹林寺,當他聽見黃昏時分遠遠傳來寺院鐘響那么清遠幽渺,仿佛在催促靈澈上人快快歸去,快快歸去。而靈澈上人頭戴竹笠,身披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竹海深處去,越來越遠,越來越了然無痕時,仿佛詩人自己袖手一揮遁入佛門,仿佛將自己置身事外,心中了無牽念,一派清寂。
文人喜竹,僧人亦喜竹。
宋代高僧法杲在《詠竹》中曰:“最愛南崖竹,蕭蕭遍法堂。因風調(diào)綠影,乘月度空香。葉拂溪云亂,梢凌石壁長。夜深魂夢里,秋雨到繩床?!贝嗽娮x來風蕭蕭,竹沙沙,香空空,裊裊月色將思緒洗凈,清涼界無你無我無他,只有石涼雨冷夜長,世事如流水,夢醒時,一切皆虛妄,何不割舍,何不放下。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林斷山明竹隱墻》中,也有竹子出場,詩曰:“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贝嗽姙樘K東坡貶謫黃州,鄉(xiāng)間幽居生活之寫照。先是竹影,接著是山、墻、蟬、鳥、荷、草、池、村,最后強調(diào)是昨夜之雨,潤了草木,涼了人間。從詩中意韻深邃、清新雋永的氛圍可以洞察出詩人隨遇而安又無可奈何的處境。
因為有竹,蘇東坡清峻不阿,寧折不彎;因為有竹,蘇東坡堅貞高潔,超然獨立;因為有竹,待到春筍滿林時,便是寒窗破曉,共與桃李笑。便是竹外桃花,春江水暖。
因為對竹子的理解與偏愛,蘇東坡貶謫嶺南時,為了闡明他“一日不可無此君”,在《記嶺南竹》中曰:“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他竹筆沾墨,竹紙抒懷,竹竿垂釣,竹筏野游。竹子是他凌霜傲雪的糧食,是他頂天立地的瓦片,是他踏遍艱辛的芒鞋,是他困難征程的禪杖、蓑笠、缽體。于是他“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于是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于是他“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行至山窮水盡時,蘇東坡猶如心意堅定的禪者,將手掌合攏。任竹子帶著他由繁華走向落寞,由超脫走向凡俗,由凡俗走向禪境,走向佛道,走向他風一程雪一更的自我突圍,自我救贖。
三
古人愛竹,今人亦如是。
明朝造園家計成在《園治》中認為:“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p>
而江南園林中,網(wǎng)師園的“竹外一枝軒”、留園的“碧梧棲鳳”、個園的“春山”,拙政園的“海棠春塢”,滄浪亭的“翠玲瓏”“倚玉軒”無不以竹為景,使人潛入“竹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之禪境。
老家門前原本樹木蔥蘢,一行小路穿林而上,直達院落。新建房修路時,樹大多被伐,少了林木遮掩,身心全然暴露于天光之下,任人窺探,好不自在。于是主人特意由山上挖來幾株青竹移植。誰料第二年春,短短新筍披蓑衣,噙露水,由泥土雜草間盈盈裊出,不出兩月便四五尺高,一叢挨著一叢,一叢擠著一叢,倚在墻角,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第三年越發(fā)飄逸秀挺,氤氳成一片小竹林,有了竹墻的意思,影壁的意思,隱逸的意思。微風來,蟲唧唧,竹喧喧,粼粼清涼在心底洋溢,既滌凈俗塵,得山水之新雨,又陶冶情致,修身養(yǎng)性。
這不但迎合了主人心意,也觀照了我的思想。每每回去,總要立于竹前,告訴竹子一聲:我回來了,我來看你了。
竹竿青青,竹葉芊芊,風來疊翠,雨來吟哦,雖不能竹塢尋幽,然醉心即可;雖無法與林子媲美,但也幽篁弄影,清氣滿院,贏得薔薇一架香,采得鳥音三五朵。而冬日里,雪留戀于葉間,歇腳也好,路過也罷,身著素錦,一派天真。當凌寒從季節(jié)深處涌來,只有這青竹,披著雪的斗篷,伴著蠟梅,不用拂拭,不用度化,冰清玉潔,纖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