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印度應對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外交政策

      2024-06-23 18:15:03皇甫澤坤
      西部學刊 2024年11期
      關鍵詞:尼赫魯外交政策印度

      摘要:獨立后的印度將維護世界和平、推動非殖民化作為外交準則,并意識到印度洋的戰(zhàn)略通道價值,發(fā)展貿(mào)易并試圖強化其在印度洋的大國地位,這一理念在解決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得以體現(xiàn)。1956年10月31日爆發(fā)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是冷戰(zhàn)時期重要的事件之一。由于阿斯旺水壩事件,納賽爾決定將運河收歸國有,以便解決水壩建設的資金問題,這引起了英法的不滿,并以此為借口挑起了危機。印度的外交政策是支持埃及的國有化政策,和平解決,反對侵略。印度的斡旋貫穿整場危機,始終身處危機前沿并發(fā)揮調(diào)解作用。印度應對危機的態(tài)度及外交活動,既有經(jīng)濟利益的考量也有維護和平的訴求。印度的做法不僅推動了危機化解,還對自身也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關鍵詞:印度;尼赫魯;蘇伊士運河危機;外交政策

      中圖分類號:K1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1-0082-05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Response to the Suez Canal Crisis

      Huangfu Zek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Archiv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Abstract: After independence, India took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and promoting decolonization as its diplomatic principles, realized the value of the strategic passage of the Indian Ocean, developed trade and tried to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as a major power in the Indian Ocean. This concept was reflected in the settlement of the Suez Canal crisis. The Suez Canal crisis, which broke out on October 31, 1956,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vents of the Cold War period. As a result of the Aswan Dam incident, Nasser decided to nationalize the cana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m, which caused the dissatisfaction of Britain and France, and used it as an excuse to provoke the crisis. Indias foreign policy is to support Egypts policy of nationalization, peaceful settlement and oppose aggression. Indias mediation run through the whole crisis, and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risis to play a mediation role. Indias attitude towards the crisis and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have been based on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 interests as well as demands to maintain peace. Indias approach has not only helped defuse the crisis, but also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itself.

      Keywords: India; Nehru; the Suez Canal crisis; foreign policy

      蘇伊士運河危機對國際局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英法入侵失敗宣告了殖民主義的破產(chǎn),而埃及捍衛(wèi)主權(quán)則鼓舞了新興獨立國家維護自身安全的行為,這無疑是二戰(zhàn)后對殖民主義的又一次打擊。作為非殖民化推動者的印度,在此次危機中的決策動機與演進值得進一步深究。目前,學界對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反應和決策上相關研究Mahmood, Khalid, “Britain and the Suez Crisis,” Pakistan Horizon, no. 2 (1962) : 111-128;羅會鈞:《美國與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6期。,印度在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卻往往被忽視,或被輕描淡寫,少有全面的闡述。學界有關印度的研究則多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印度對危機的態(tài)度和危機對兩國關系的影響相關研究Mohan Jitendra, “India, Pakistan, Suez and The Commonw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no. 3 (1960) : 185-199;Grolleau, Magali, “India and the Suez Crisis,” Guerres mondiales et conflits contemporains, no. 3 (2011) : 73-92;Anita Inder Singh, The Limits of British Influence: SouthAsia and tkeAnglo-American Relationship 1947-56(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3)。,而印度在危機中的反應及其影響則被忽略。因此,本文試圖圍繞印度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作用及其對印度的影響問題作一探討。

      一、印度的外交戰(zhàn)略

      (一)外交戰(zhàn)略的背景及其目標

      印度獨立時世界已經(jīng)陷入冷戰(zhàn),美蘇冷戰(zhàn)將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加劇了地區(qū)陣營間的沖突和對立。一時間國際局勢極為緊張,各地區(qū)“冷戰(zhàn)”與“熱戰(zhàn)”層出不窮。同時,印巴分治給印度帶來了創(chuàng)傷,雙方獨立后在領土、宗教、水源等問題上齟齬不斷。此外,印度由于農(nóng)業(yè)落后,導致大規(guī)模饑荒,糧食安全問題成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此時的印度內(nèi)外交困,國內(nèi)外矛盾很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的穩(wěn)定。因此,對印度而言當務之急是鞏固主權(quán)和獨立。

      作為印度總理兼外交設計師的尼赫魯,為避免被卷入兩大陣營的沖突,進而影響國家的主權(quán)和獨立,選擇在冷戰(zhàn)中保持與美蘇的距離。同時,積極發(fā)展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的關系,支持各國的獨立解放運動,反對殖民和霸權(quán)主義。1954年,尼赫魯首次提出了“不結(jié)盟”一詞。隨后,推動以反殖反霸為基礎的“不結(jié)盟運動”,正式成為尼赫魯政府的外交戰(zhàn)略。因此,推動非殖民化維持內(nèi)外和平并增強在印度洋的影響力,成為尼赫魯政府對外政策的核心內(nèi)容。

      (二)印度洋對印度安全和發(fā)展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無論是外部侵略還是科學技術都經(jīng)由印度洋進入亞洲,印度洋通道是印度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主要路徑。誠如印度學者、外交官潘尼迦所言,“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印度?!保?]獨立后,印度試圖將印度洋處于自身的控制下,以滿足戰(zhàn)略安全及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尼赫魯認為在印度洋地區(qū),印度將要發(fā)展成為經(jīng)濟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在那個將要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地位在經(jīng)濟上和戰(zhàn)略上是有重要性的[2]。印度洋對獨立后的印度政治經(jīng)濟影響巨大。

      蘇伊士運河重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印度不能對其置之不理。它使本不相連的地中海與紅海得以通航,縮短了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海距離,對印度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一定影響。綜上,由于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發(fā)酵,對當時印度的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影響。因此,解決蘇伊士運河危機成為印度推行印度洋戰(zhàn)略和“不結(jié)盟”運動的重要議題。

      二、蘇伊士運河危機的起因與發(fā)酵

      (一)危機的起因

      早在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fā)前,印埃兩國就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在推動不結(jié)盟運動發(fā)展的過程中,兩國相互了解,相互信任[3]。尼赫魯政府認為埃及是促進地區(qū)安全的合作伙伴,但納賽爾政府以維護民族利益為目標的對外活動引起了西方國家的不滿。1955年,美國宣稱蘇聯(lián)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武器,即在此后被稱為臭名昭著的納賽爾“武器交易”中,中東第一次出現(xiàn)了嚴重的共產(chǎn)黨滲透的證據(jù)[4]。英國方面則認為,“如果作為回答也把以色列武裝起來,我們就會完全失去對阿拉伯國家的控制;如果我們拒絕武裝以色列,又可能會迫使以色列人不得不進行一場預防性戰(zhàn)爭”[5]。

      因此,美英法決定在阿斯旺水壩問題上向埃及發(fā)難。該水壩始建于1952年,單憑埃及的財政難以支撐,此時英美提出愿意提供援助。1955年12月,英美向初期工程提供了約7 000萬美元的貸款。同時在美國授意下,世界銀行也承諾給予2億美元的貸款。但隨著局勢變化,1956年7月英美借口埃及與蘇聯(lián)接近,單方面撤回了資金,世界銀行旋即廢除了貸款協(xié)定。但埃及并未屈服,7月26日埃及宣布要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并用運河所帶來的收入彌補阿斯旺水壩建設資金的不足。筆者認為表面上,國有化是對一些國家和世界銀行在水壩融資問題上的回應,但實際上國有化體現(xiàn)了埃及的權(quán)力,蘇伊士運河問題關乎埃及對整個國家的主權(quán)。

      (二)危機的發(fā)酵

      運河國有化意味著埃及政府將掌控蘇伊士運河公司,而英國41%的股份和法國52%的股份將會被收回。此舉引起了英法的不滿,兩國政府對埃及進行了譴責。英國內(nèi)閣認為形勢十分嚴峻,并表達了強烈的憤怒,首相艾登強調(diào),絕不能任由納賽爾行動。法國政府則表示嚴重關切,并把它比作當年希特勒對萊茵蘭的占領[6]4-8。但英法的恐嚇并未使埃及放棄運河國有化,因此,列強轉(zhuǎn)向召開蘇伊士會議向埃及施壓。7月29日,英法美在倫敦召開三方會議,討論蘇伊士運河問題,最終決定于8月16日舉辦倫敦蘇伊士運河會議。

      在倫敦召開的會議上,美英法要求建立蘇伊士運河國際管理局,但遭到會議外埃及政府的反對。隨著該方案的失敗,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者協(xié)會”,但也無疾而終。英法眼看“國際共管”無法實行,為了維護殖民利益不惜親自下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慫恿下對埃及發(fā)動戰(zhàn)爭。隨后英法借口保護運河區(qū)入侵埃及,舉世震驚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fā)了。

      對印度而言,蘇伊士運河危機關乎國家利益。一方面,危機如果導致運河阻塞,那么印度的工業(yè)建設將難以進行,因為生產(chǎn)所需的石油,需要經(jīng)過蘇伊士運河才能運達國內(nèi)。另一方面,危機將對印度的貿(mào)易產(chǎn)生影響。艾森豪威爾稱,“他(尼赫魯)對運河的依賴不僅是石油,有600萬噸印度進口貨物剛通過了運河?!保?]173印度70%的進口和60%的出口都是通過蘇伊士運河進行的,如果運河關閉,對印度而言每年的進口成本將增加2—3億盧比[7],這無疑會加重印度的經(jīng)濟負擔。

      三、印度對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反應和對策

      (一)支持埃及的國有化政策

      埃及宣布運河國有化后,印度表示支持納賽爾政府。印度提議不要使用武力解決危機,尼赫魯稱,“如果世界上任何地區(qū)發(fā)生戰(zhàn)爭,我們一定會被它的高溫炙烤,并受其不同方式影響。另外,這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友好國家,我們不應該回避或視而不見?!保?]551956年8月8日,尼赫魯在印度人民院宣稱,“運河本身就在埃及境內(nèi),是埃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埃及的主權(quán)是不可動搖的。雖然,突然宣布運河國有化及其實現(xiàn)方式,可能導致了暴力反應,但根據(jù)埃及法律,運河國有化是埃及政府的權(quán)力。我們十分重視和尊重埃及的主權(quán)和尊嚴,以及我們同埃及的友好關系?!保?]

      此外,尼赫魯認為政府必須對當前局勢做出決定。因為印度不是局外人,她是這條水路的主要使用者[9]。蘇伊士運河對印度貿(mào)易的影響,是尼赫魯政府強調(diào)運河國際性、開放性的重要因素。尼赫魯稱,“真正的問題是確保蘇伊士運河繼續(xù)作為一條開放的國際航道,最好通過和平達成協(xié)議,而不是通過威脅和脅迫來確保這一點。”[10]326

      (二)艱難的嘗試:為和平解決提供方案

      為彰顯會議的權(quán)威并向埃及施壓,英國首相艾登邀請尼赫魯參加倫敦蘇伊士運河會議。艾登希望印度支持“國際共管”原則,納賽爾則想要尼赫魯理解埃及的立場,此時印度更像是矛盾的調(diào)和者。隨后,印度派出以國防部部長、外交家梅農(nóng)為首的代表團出席了會議。盡管尼赫魯認為,倫敦會議不可能達成任何解決方案,因為埃及不會出席[10]341。但印度參會的目的是防止錯誤和危險的蔓延,并為進一步和平協(xié)商創(chuàng)造條件。

      1956年8月16日倫敦會議召開,包括印度在內(nèi)的24個國家參加。會上,梅農(nóng)提出了調(diào)和矛盾的方案:(1)承認埃及主權(quán);(2)明確運河是埃及的一部分也是國際水道;(3)履行1888年公約中的航行自由;(4)公平的收費原則;(5)保障運河用戶利益。隨后印度正式提議,由埃及在地域代表性和利益基礎上成立一個協(xié)商機構(gòu),協(xié)助埃及管理運河。這一方案的實質(zhì)是,在蘇伊士運河問題上外國勢力只能協(xié)商,除埃及之外,其他國家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強調(diào),印度的計劃不可能使英法滿意,對英法而言,蘇伊士運河已然構(gòu)成了生命線[6]326。雖然印度的方案得到了蘇聯(lián)支持,但由于美英法的反對,最終并未通過。杜勒斯提出的“國際共管”方案則得到了十八國的支持。對此,梅農(nóng)向美國負責中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朗特里表示,十八國方案是錯誤的。他說:“朗特里先生,如果這個方案實行,就會導致一場圣戰(zhàn)。”[6]256印度方案被否定后,蘇聯(lián)依舊支持印度關于蘇伊士運河的建議,但印度方面卻有其他顧慮,梅農(nóng)為防止這個問題成為東西爭端,拒絕與蘇聯(lián)在會后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以表達共同立場的訴求。

      由于倫敦會議上未能達成一致,于是支持“國際共管”的十八個國家,決定選舉5名成員組成委員會,并由委員會派遣代表團與埃及談判。1956年9月3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率代表團在開羅與埃及展開談判。此時,尼赫魯政府依舊堅持和平解決危機的立場。尼赫魯致信艾森豪威爾表示:“如果孟席斯代表團的觀點,與埃及的立場相左,那我們就應當尋找其他和平解決的途徑,避免挫折或沖突的發(fā)生?!保?]390同時,尼赫魯積極與埃及方面接觸。納賽爾稱:“印度處在一個理想的位置,既能說服西方列強接受談判,又能確保有一個公正的談判機構(gòu)?!保?]394可就在印度為爭取和平四處奔走之際,英法的侵略使和平愿景灰飛煙滅了。

      (三)危機的爆發(fā):反對侵略

      面對英法入侵,尼赫魯政府強調(diào)英法行動沒有任何正當理由,是對聯(lián)合國憲章和原則的褻瀆,在當時美蘇冷戰(zhàn)的背景下,極易引起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為維持蘇伊士運河的正常運營,從而保障印度的進出口貿(mào)易,同時防止危機引發(fā)兩大陣營的熱戰(zhàn),進而影響印度的國家安全,印度積極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

      1956年11月4日,在印度駐聯(lián)合國代表阿瑟·拉爾的推動下,聯(lián)合國批準了關于蘇伊士運河地區(qū)?;鸬囊豁棝Q議,要求秘書長哈馬舍爾德向大會報告12小時內(nèi)英法以的停火情況[11]。同時,會議還通過了加拿大代表皮爾遜要求建立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計劃。此前,印度事實上的外交部長梅農(nóng)認為,皮爾遜不是中立的調(diào)解人,而是西方聯(lián)盟的忠實成員,實際上是“北約的化身”。他說皮爾遜“有他的局限性,無論發(fā)生什么他都逃不出美國的控制?!痹诿忿r(nóng)看來,這種個人限制也適用于國家。因此,他判斷“加拿大沒辦法在聯(lián)合國發(fā)揮作用”[12]。尼赫魯政府表明,印度反對這一方案。但維和方案通過后,印度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尼赫魯在給梅農(nóng)的電報中稱,“我們原則上同意參加國際部隊,但這要根據(jù)你在電報第四段中提到的各種保留意見而定?!保?]438權(quán)衡利弊后,11月15日印度派遣了維和部隊。之后,印度一度在該地區(qū)擁有第二大規(guī)模的維和部隊[13]。印度維和部隊對防止危機擴大和最終政治解決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幫助當?shù)鼗謴椭刃?、醫(yī)療救援等相關任務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正如尼赫魯所述,印度維和人員為自己贏得了名譽[14]。

      四、印度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作用及其影響

      (一)推動危機化解

      印度在危機中的斡旋,對緩和局勢與最終停戰(zhàn)做出了貢獻,也為印度在國際社會贏得了尊重。尼赫魯強調(diào),如果倫敦會議通過了印度的提議,那么大概率會阻止危機的升級。但西方各國的強硬態(tài)度,使充當談判橋梁的印度十分沮喪,因為無法調(diào)和雙方的矛盾。危機期間,印度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提議,在不破壞埃及主權(quán)的情況下,緩解西方對運河運營效果的擔憂。但這些提議從未被通過,因為對于西方而言使運河國際化才是主要目的,埃及的主權(quán)問題從未被考慮。

      英法以入侵埃及后,和平解決危機不再可行。因此,印度轉(zhuǎn)向?qū)で笸?zhàn)的可能。在此期間,尼赫魯積極與美蘇以及聯(lián)合國展開接觸,并最終決定加入維和部隊以阻止危機擴大。最終英法以的入侵以失敗告終,埃及的領土和主權(quán)得以維護。對印度而言,無論是協(xié)商提議還是阻止侵略,印度始終在危機的前沿提出自己的方案和建議。因此,印度對危機解決以及維護和平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二)塑造正面國際形象

      蘇伊士運河危機的解決是印度繼印度支那戰(zhàn)爭和朝鮮戰(zhàn)爭后外交戰(zhàn)略的又一次成功。印度對英法以侵略行徑的譴責,使其在亞非拉國家中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印度反對殖民主義以及維護亞非拉國家正當利益的態(tài)度,拉近了它與第三世界各國的距離,尼赫魯獲得了高于印度國力的國際形象,一時間印度成為反殖反霸的代言人。

      印度應對危機的態(tài)度既有反殖反霸的外交理念,又有自身利益的考量。尼赫魯政府認為,如果危機演變?yōu)槭澜绱髴?zhàn),印度很可能會被卷入其中,進而喪失主權(quán)和獨立地位。因此,當危機愈演愈烈時,印度才會積極斡旋以防危機演變?yōu)槭澜绱髴?zhàn)。此外,印度洋在印度的戰(zhàn)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說印度一直試圖將印度洋變?yōu)椤坝《鹊膬?nèi)湖”,不斷在國內(nèi)政策與外交中強調(diào)印度洋的安全和印度對印度洋“大國的責任”。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危機走向?qū)⒅苯雨P系印度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尼赫魯政府在危機中奔走斡旋、努力維護和平的積極作為,為印度樹立了“印度洋大國”的國際形象。

      (三)促進國內(nèi)問題解決

      印度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決策對國內(nèi)經(jīng)濟、政治大選以及穆斯林問題產(chǎn)生了影響。其一,危機的爆發(fā)阻斷了印度重要的航道,但隨著危機的解決,使得印度的進出口貿(mào)易得以順利進行。其二,尼赫魯政府在危機中的斡旋,為其贏得國內(nèi)支持者的選票,從而使尼赫魯在1957年再次當選總理。其三,印度在危機中支持埃及主權(quán)的做法,增進了國內(nèi)穆斯林群體對印度的感情,進而緩和了國內(nèi)的宗教矛盾。因此,蘇伊士運河危機對印度來說不僅是一個反殖民主義的問題,更是如何在世界范圍內(nèi)中確保自身利益,塑造正面國際形象的問題。

      五、結(jié)語

      印度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扮演了調(diào)解者的角色,尼赫魯政府試圖緩和危機,并提出解決方案,但西方強硬的態(tài)度卻讓和平解決無法實現(xiàn)。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印度譴責英法的殖民主義行徑,并加入維護部隊以防止危機擴大。因此,印度的外交活動促進了危機的解決。印度的斡旋為其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名譽,樹立了“印度洋大國”的形象,同時促進了國內(nèi)問題的解決。印度在危機中的外交活動,是尼赫魯政府外交戰(zhàn)略的成功實踐,使其堅定了推行“不結(jié)盟運動”的外交政策。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結(jié)盟運動”迎來了高潮,進而在國際社會產(chǎn)生了一股以反霸反殖、不結(jié)盟為特征的潮流,這對緩和冷戰(zhàn)氛圍,促進國際間的和平往來起到了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發(fā)現(xiàn)[M].齊文,譯.北京:世界知識社,1956:81.

      [2]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論海權(quán)對印度歷史的影響[M].德隆,望蜀,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712.

      [3]孫士海,江亦麗.二戰(zhàn)后南亞國家對外關系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333.

      [4]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回憶錄:3[M].樊迪,靜海,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207.

      [5]哈羅德·麥克米倫.麥克米倫回憶錄4:乘風破浪[M].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90.

      [6]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 Suez Crisis, July 26-December 31,1956, Volume XVI[M].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0.

      [7]ZORAWAR DAULET SINGH.Indias Role During the 1956 Suez Crisis: Between Peacemaking and Postcolonial Solidarity[J].India Review,2018(5):456-475.

      [8]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Second Series, Volumes 35[M].New Delhi:Jawaharlal Nehru Memorial Fund,2001.

      [9]Statement Re: Suez Canal Issue[DB/OL].

      https://eparlib.nic.in/bitstream/123456789/995110/1/pms_01_XIII_08-08-1956.pdf#search=suez.

      [10]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Second Series, Volumes 34[M].New Delhi:Jawaharlal Nehru Memorial Fund,2001.

      [11]DIANE B KUNZ.The Economic Diplomacy of the Suez Crisis[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129.

      [12]ANTONY ANDERSON.The Diplomat: Lester Pearson and the Suez Crisis[M].Fredericton:Goose Lane Editions,2018:479.

      [13]NABARUN ROY.A Study of Deviant State Behavior: Indian Foreign Policy, 1947-62[D].Ottawa:Carleton University,2012.

      [14]SWAPNA KONA NAYUDU.Nehrus India & the Suez Canal Crisis of 1956[DB/OL].

      https://casi.sas.upenn.edu/iit/swapnakonanayudu2016.

      作者簡介:皇甫澤坤(2000—),男,漢族,河南洛陽人,單位為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史。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

      猜你喜歡
      尼赫魯外交政策印度
      印度 “民主社會主義” 現(xiàn)代化方案評析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英國“脫歐”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歐盟后的英國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嗎?
      英語文摘(2021年3期)2021-07-22 06:30:06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莫迪想動“尼赫魯”,辛格急了
      我們時代的尼赫魯
      世界知識(2016年3期)2016-02-25 08:15:12
      淺論美國外交政策中孤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永續(xù)性
      人間(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7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媒稱莫迪冷落尼赫魯誕辰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xiàn)在與未來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
      荣成市| 汉中市| 鞍山市| 莒南县| 大余县| 汉中市| 新平| 贵定县| 如皋市| 施甸县| 中山市| 永安市| 焉耆| 射洪县| 利津县| 佛学| 卢氏县| 东港市| 原阳县| 阿拉善盟| 绥芬河市| 东安县| 水城县| 土默特左旗| 大邑县| 巴马| 新竹市| 贡嘎县| 囊谦县| 新郑市| 武冈市| 麟游县| 红原县| 秭归县| 乐东| 文昌市| 白玉县| 西峡县| 错那县| 客服|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