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崇拜蘇東坡的人猶如天上的星星一樣數(shù)也數(shù)不清,而蘇東坡一生崇拜的人猶如天上的太陽一樣,就是范仲淹,有史為證。
——題記
《范仲淹與張載》在《奔流》發(fā)表之后,全網(wǎng)閱讀量接近百萬,真是始料未及,要感謝張富領(lǐng)先生。
彼時,他正在讀《張載傳》,他說“張載與范仲淹有特殊關(guān)系,極具可讀性”,我便先寫了《范仲淹與張載》?!皩し断盗小钡母遄用科嫉玫剿闹笇?dǎo),從結(jié)構(gòu)到文字。這次,他知道我要寫《范仲淹與蘇東坡》,就說:“去一趟郟縣吧,該去拜謁一下三蘇墳。”
許是巧合。接到富領(lǐng)先生電話是正月初八,我正在伊川范園,他說今日即可到三蘇墳去,我搜了導(dǎo)航,兩地相距97公里,兩個小時車程。我們各自出發(fā),往郟縣茨芭鎮(zhèn)蘇墳村趕。
蘇東坡對范仲淹的評價是空前絕后的:他說范文正公“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后,憂在人先。經(jīng)天緯地,闕謚宜然,賢哉斯詣,軼后空前。”車上,我打開電腦重讀蘇東坡為先祖范文正公寫的序言——《范文正公文集敘》,因著蘇東坡的爺爺叫蘇序,故而序言為敘。這篇成稿于元祐四年(1089年)的序言,是蘇東坡53歲時寫就的,當(dāng)時的蘇東坡已是北宋文壇第一人,名氣和成就如日中天,文中說他為這篇序言用了13年做準(zhǔn)備,對范文正公的崇拜崇敬之情由此可見。
高手作序,以情引領(lǐng),文章一上來直接述說自己在孩童時代就對范公產(chǎn)生的敬仰之情?!皯c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xiāng)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xiāng)先生,軾從旁竊觀……”從此,第一次從《慶歷圣德詩》中知道文中頌揚的11人中有一位是范仲淹,并從先生那兒得知范文正公是“四杰”之一。這段“初識范文正公”的細致描述,具體而又生動。蘇東坡在孩童時代私下“認(rèn)識”范文正公之后,到了嘉祐二年(1057),進京金榜題名,得知范文正公已逝,并說等到看見歐陽修為之寫的“碑銘”。他深感悲痛,涕淚感慨道:“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15年中,沒有見過范文正公,難道這是我的命嗎?深深的遺憾及對范公的崇敬之心同時溢于言表,這是蘇東坡第一次表示出遺憾的心情。這一年,見到其他“三杰”歐陽修、韓琦及富弼之后,這幾個人又一次對蘇東坡說:“恨子不識范文正公?!边@是蘇東坡的第二次遺憾。蘇東坡接著寫到,雖未能見到范文正公,但有幸結(jié)識了他的兒子純?nèi)?、純禮、純粹并與他們“皆一見如舊”。
蘇東坡不會忘記,范純?nèi)实恼塘x執(zhí)言曾經(jīng)救過他和弟弟蘇轍,一次蘇東坡因勸諫宋哲宗而遭保守勢力譖言誣陷,陷入政敵圍攻之中,在“萬箭穿心”時,宰相范純?nèi)释ι矶觯白噍Y無罪……不可因譖黜官”。數(shù)年后,蘇轍因在諫書中將宋神宗與漢武帝相提并論,惹得宋哲宗龍顏大怒,將蘇轍“下殿待罪”。在眾臣噤若寒蟬“不敢仰視”時,范純?nèi)试俅螕?jù)理力爭,救了蘇澈。在京都,蘇東坡與范純禮也是摯交之友。當(dāng)然為《范文正公文集》寫序是受范純粹之托,他與純粹的關(guān)系可以從《送范純粹守慶州》看出:“才大古難用,論高常近迂。”再就是蘇東坡的著名書法作品《春中帖》,就是一封寫給范純粹的信。興許,蘇東坡從范氏三兄弟身上看到了范文正公的影子。那么,蘇東坡為什么要寫這個序言呢?“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不待序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8歲知敬愛公,今47年矣、彼三杰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边@段話是蘇東坡強烈感情的抒寫,其情之篤,感人肺腑。又一次正面指出自己未能見到范公“為平生之恨”,把情感的波瀾推到了高潮。因為蘇東坡對范公極其崇敬,所以他說,范文正公的功德不用靠文章彰顯,他的文章也不用靠我的序言傳播。能為范公的文集寫序,能把自己的名字排在范公的學(xué)生之列的末尾,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和榮幸了。
蘇東坡不愧是蘇東坡,他不僅從正面抒寫了自己對范文正公的深情,而且還以古人作比,襯托了范公的功績。以商湯的大臣伊尹、周初的姜太公、春秋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及戰(zhàn)國中期的樂毅為例,說明他們稱霸的謀略都是在未做官之前就有了,并非做官以后學(xué)的。以韓信輔佐劉邦,韓信之言“無一不酬者”及諸葛亮輔佐劉備“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為例,說明無論韓信還是諸葛亮,他們的智謀、預(yù)言沒有不正確的。言外之意,范文正公也像這些賢士、智者一樣,既有忠心又有謀略,更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文章,以便于傳于后世?!肮谔焓ブ?,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頌?!狈段恼茉缇鸵选坝兄居谔煜隆?,曾寫出萬言書《上執(zhí)政書》,為世人傳播;“今其集二十卷……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悌,蓋如饑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币馑季褪欠段恼奈恼屡c他的品德緊密相聯(lián)。他的文章內(nèi)容總離不開“仁義禮樂忠信孝悌”“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非有言,德之發(fā)于口者也”“非能戰(zhàn)也,德之見于怒者也”,這是這篇序言的靈魂所在,因范文正公的品德高尚,所以他名揚四海,受到人們的尊重,因而人們也都傳播他的文章;所以說范文正公的文章,也是因為有“德”才得以傳揚。蘇東坡的序言通篇表達了他對范文正公品德、功德、行為的贊頌,同時也揭示出《范文正公文集》的傳世價值。
可以肯定的是,蘇東坡通讀了范文正公文集,細讀了萬言的《上執(zhí)政書》和大量詩詞。因為他的“讀書筆記”記載:“范文正公文采獨絕,字句精妙,如行云流水,讓人陶醉其中;范文正公正氣凜然,言辭中透露出堅定而正直的品性,讓人為之折服;范文正公的句子如同清泉般清新,字字珠璣,讓人讀來如沐春風(fēng);范文正公文如同山間溪流,清澈而有力,令人心曠神怡;范文正公的句子簡潔而富有力量,一言以蔽之,妙不可言;范文正公凜然正氣,豪情萬丈,他的句子猶如激蕩人心的戰(zhàn)鼓,鏗鏘有力;范文正公的文洋溢著深情厚意,讀來令人感受到一種溫暖和力量;范文正公的句子如同明月當(dāng)空,清輝照人,給人以啟迪和沖擊;范文正公凜然正義,他的句子如同晨曦初現(xiàn),充滿希望和力量;范文正公的句子如同春風(fēng)拂面,溫暖而舒暢,讓人感到一種心靈的安寧?!睆臍v史的軌跡可以清晰地看出,范仲淹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直接影響了蘇東坡的一生,他們兩個的人生宦海之路何其相似,為國憂為民憂,一諫一諫又一諫,一貶一貶又一貶,一個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一個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更有趣的是兩個人都在杭州當(dāng)過“市長”,他倆在杭州任上的政績和口碑,堪稱史上之最,勤政愛民,扶危濟困,抗災(zāi)救災(zāi),發(fā)展生產(chǎn),興學(xué)重教,寬嚴(yán)相濟,特別是在對西湖的治理上,蘇東坡在借鑒范仲淹的“治水”理念上又創(chuàng)新實踐,使得西湖這顆璀璨的明珠更加奪目。范仲淹前有《憶西湖》“長憶西湖勝鑒湖,春波千頃綠如鋪。吾皇不讓明皇美,可賜疏狂賀老無”。后有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在杭州當(dāng)“市長”是元祐四年(1089),距離范仲淹上任杭州“市長”整整50年。不難想象,蘇東坡當(dāng)時“面對”范仲淹的心情——我走過你走過的路,算不算相逢;我吹過你吹的風(fēng),算不算相擁;我喝過你喝過的水,算不算相融?《范文正公文集敘》就是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完成的,我真的無法感知,蘇東坡在杭州是如何感知“老市長”范仲淹的。
導(dǎo)航告訴我:三蘇墳近在咫尺,我和富領(lǐng)先生在茨芭鎮(zhèn)的小峨眉山下會合。
我們是帶著蘇東坡對先祖范文正公一樣的敬仰之情走進三蘇墳的。第一次走近蘇東坡,敬佩,仰慕,震撼!
導(dǎo)游送我們?nèi)耸忠槐拘宰?,里面有蘇東坡的詩詞。竟然一下子翻到了《別子由三首兼別遲》詩曰:
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
水南卜筑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
又聞緱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
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清如鵠。
“洛城”“嵩山”“伊川”“緱山”幾個熟悉的名詞一下子躍入眼簾。因為這幾個地方和范仲淹墓息息相關(guān),特別是緱山,位于洛陽偃師東南的府店鎮(zhèn)府南村,周靈王太子晉升仙于此,這里景色清秀神奇,四周平疇無際。東鄰中岳太少,眺水泉,望香山;西傍龍門伊闕,看馬澗,觀萬安;南對九龍黃廟,眈恭陵,瞰伊洛;北瞻邙山黃河。當(dāng)年,范仲淹在伊川萬安山下安葬好母親之后,和歐陽修同登嵩山并在緱山寫下同題詩《拜馬澗》。
蘇東坡為何葬在中原而沒有歸葬眉州?多年來,一直有爭議,從這首詩中答案幾乎呼之欲出。洛陽歷史學(xué)家鄭貞富先生說:蘇東坡的父親蘇洵確有“經(jīng)行天下愛嵩岳,遂欲買地居妻孥”的愿望,可是因時運不濟,“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買地筑室,以為休息之館”而未果。人至終老的蘇東坡告訴弟弟蘇轍:“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p>
舉目洛陽范園距離三蘇墳直線距離不過百里。范仲淹大蘇東坡將近50歲,兩人都活了64歲,一生沒有見過面的兩個人都活成了舉世敬仰的模樣。我想下次再來拜謁三蘇墳,要不要帶上范園的一抔黃土?在蘇東坡墓前拜謁。
導(dǎo)游小姑娘悄悄告訴我,小冊子的最后一首詩是蘇東坡的《行香子·述懷》,她又說,看看和范仲淹的哪首詞相近。我讀了,“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這簡直是范仲淹《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的翻版??!我暗自驚喜。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quán)、劉備。用盡機關(guān),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fā)、如何回避?!?/p>
當(dāng)年,我在新鄭歐陽修墓拜謁時曾百般努力,試圖找到歐陽公的原作,未果。今天發(fā)現(xiàn)這首《行香子·述懷》算是彌補,同時也釋懷了《范文正公文集敘》中“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多年來,有人曾拿范仲淹的這首《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質(zhì)疑他,沒想到,900多年前蘇東坡早就給出了答案。要知道歐陽修才是蘇東坡真正的恩師。而范仲淹也是歐陽修一生的追隨者,支持者。
出得門來,從門口的牌匾可以看出,三蘇墳和范仲淹墓包括歐陽修墓是2006年被定為同一批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三蘇墳距離歐陽修墓不足公里,加上范仲淹墓,三座墓地在地理范疇上幾乎是個等邊三角形。
作者簡介:
范小紅,洛陽人,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孫。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省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農(nóng)家參謀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曾獲2012年度“中國十大旅游風(fēng)云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