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常江濤 黃瑩 李茜絲
摘 要:太行山是我國主要山脈之一,它北起北京西山,南至黃河北岸,途經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市,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源地之一。太行山作為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形成了獨特的“太行文化”特色,其包括不同語言和民族,傳統(tǒng)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個性也有共性。本文從太行傳統(tǒng)文化歷史出發(fā),以太行山沿線河北段的戲曲劇種為核心,梳理太行山沿線河北地區(qū)特色劇種,以對劇種發(fā)展脈絡、河北戲曲聲腔體系、河北戲曲伴奏樂隊加以歸納、總結,調動和挖掘本土優(yōu)秀文化資源,多角度詮釋地域文化歸屬,探尋其特定歷史階段及影響民眾生活的文化價值,并為太行山沿線的河北戲曲發(fā)展提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建議,展示太行沿線戲曲藝術的魅力。
關鍵詞:太行山文化;河北戲曲;戲曲聲腔;戲曲伴奏
中圖分類號:J6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1-00-03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盂縣黑硯水遺址、昔陽河上洞穴遺址、黎城貓崖洞遺址、武安磁山遺址等均反映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生存狀態(tài)和發(fā)展軌跡。有專家認為,太行山脈是中國的龍骨,是中國的脊梁。同時,太行山脈也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天然分界線,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緩沖與過渡地帶,不同文化在這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了當下多文化復合、獨具特色的太行山文化。
戲曲藝術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深刻反映出某一地區(qū)的文化特征。河北戲曲歷史悠久、傳統(tǒng)深厚,有36個戲曲劇種,是名副其實的“北方戲窩子”。然而,國內有關太行文化下的河北戲曲音樂文化研究的成果還處于空白。學界沒有將太行文化與河北戲曲之間的關系和特色做系統(tǒng)性的研究,進一步揭示出河北戲曲發(fā)展規(guī)律和燕趙文化精神內涵。本文將突破以往對單一戲曲劇種研究的局限,將對河北太行山地域的各劇種做綜合研究并總結規(guī)律,為太行學科建設提供理論支持,也為燕趙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建設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相關資料與理論基礎。
一、河北戲曲底蘊深厚
從古至今,太行山一直作為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形成了獨特的“太行文化”特色,學界將太行山文化概括為:始祖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文化、佛道文化、陶瓷文化、醫(yī)藥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文化。在此基礎上,演繹出各具風格的傳統(tǒng)藝術,其中就包括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賽戲”等古老劇種以及多種慷慨激昂富有燕趙特色的戲曲劇種,如冀中河北梆子、武安平調落子、邯鄲儺戲和賽戲、石家莊絲弦、保定老調、蔚縣秧歌等。其中,邯鄲武安縣的儺戲保存有宋金時代雜劇元素;涉縣的賽戲保存有古代祭祀社火表演元素,二者均被稱為戲曲的活化石,極具史料價值;河北梆子、平調落子是山西與河北文化交流的劇種,在抗戰(zhàn)時期曾發(fā)揮很大的宣傳作用,被稱為紅色劇種;活躍于邢臺、石家莊西部地區(qū)的絲弦戲有四百多年歷史,深受百姓喜愛;井陘拉花屬于民間舞蹈,但有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唱詞有人物,具備初級戲曲特征;保定的老調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西部山區(qū)深受百姓歡迎;張家口蔚縣的秧歌戲是山西戲曲經由太行山北端向河北過渡的劇種,特色明顯。
二、河北戲曲聲腔體系
明清時期起,太行山地區(qū)的戲曲藝術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聲腔特色,百花爭妍。這得益于該地區(qū)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河北戲曲擁有了多種聲腔系統(tǒng)。這些聲腔系統(tǒng)可主要歸納為梆子腔、皮黃腔、弦索腔、昆弋腔、秧歌落子腔和影調腔六大類。從傳播的角度看,這些聲腔有的源自外部傳入,有的則是河北本土孕育而生,它們都融合了南北方的聲腔元素,展現(xiàn)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聲腔的交融[1]。
1.梆子腔,其聲腔結構常呈上、下對稱的句式,唱詞多以七言、十言為主,旋律節(jié)奏以眼起板落為特點,其中二六板為核心聲腔,可向慢、快、散等多種節(jié)奏變化。梆子腔的板式變化明顯,包括慢板、散板等多種形態(tài)。在伴奏方面,梆子腔劇種依賴于板胡的拖腔和木梆子的擊節(jié)。
2.皮黃腔,在河北主要見于西調中的黃戲和京劇中的西皮、二黃。西調中的黃戲,俗稱土二黃,是清咸豐年間從山西澤州調流入河北的,它保持了較多的山西音調特色。在河北演員的演繹下,逐漸融合了邯鄲方言,其藝術風格趨近于京劇。在樂器使用上,胡琴保持了西調的傳統(tǒng)演奏方式,當演奏者拉動琴弓時,其第四指巧妙地插入馬尾的短竹管內,巧妙地施力使其緊繃。這種緊繃的馬尾,因其彈性特質,能夠產生一連串的跳音,為演奏增添獨特的韻味,這一演奏方式區(qū)別于京劇,凸顯出西調中的胡琴演奏特色。
3.昆弋腔,自清乾隆年間起,南方的昆弋藝人陸續(xù)進入河北,并主要集中在京南、京東各縣。為了適應河北觀眾的聽戲習慣,他們在聲腔、曲目和演奏風格上都做了調整,使得昆弋腔在河北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在聲腔的調整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改動,將原本的昆曲吳音轉變?yōu)楸币簦沟贸钔伦指鼮榍逦?、圓潤,更貼近當?shù)赜^眾的聽覺習慣。在吹奏曲牌方面,則融入了河北民間的鼓吹樂曲牌,使得演奏風格更加激烈熱鬧,富有地方特色。在劇目選擇上,也更多地傾向于北曲,如《棋盤會》《鬧昆陽》《出潼關》等經典劇目,以滿足當?shù)赜^眾的審美需求。
4.弦索腔,多用于唱俗曲牌子,是曲牌聯(lián)綴體結構。弦索腔經過了清朝光緒時期的改革,采用河北梆子鑼鼓經,而逐漸發(fā)展為以板式變化為主、曲牌聯(lián)綴為輔的混合體結構。在伴奏方面,主要使用板胡、笛子、鑼鼓等樂器。
5.秧歌落子腔,由兩大類組成:第一類是干板秧歌,無管弦伴奏,僅以鑼鼓擊節(jié),唱腔以民歌為基礎,多為即興演唱,一般為板腔體音樂結構;第二類則有管弦伴奏,以演唱民歌小調為主。兩種秧歌落子腔均展現(xiàn)出了初期戲曲的藝術形態(tài)。
6.影調腔,主要流傳于河北省唐山一帶,影調腔借鑒了京劇、河北梆子等聲腔的特點,并融合了當?shù)胤窖?,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影調腔音域寬廣,板式多樣,其腔調和曲牌豐富多樣。影調腔的腔調有“平調”“花調”“悲調”“吟腔”“三趕七”,常用曲牌有[柳青娘]、[庭堂鏡]、[鬧元宵]、[喜眉梢]、[笑百年]等,主奏樂器為四胡。
明清以來太行山地區(qū)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各種聲腔系統(tǒng)在交融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為后世的戲曲藝術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三、河北戲曲伴奏樂器
太行山地處我國北方地區(qū),河北戲曲唱、白也皆用北方語言,表演開朗粗獷,旋律硬朗,形成獨特風格。其中,河北戲曲伴奏樂器也獨具特色。
河北戲曲中的伴奏,我們稱之為文武場。文場主要涵蓋管弦樂器,而武場則是由打擊樂器所構成。這兩者在戲曲演出中,共同為演員的唱、做、念、打表演提供伴奏,使得戲曲能夠充分展現(xiàn)人物情感,塑造生動的角色形象,渲染出濃厚的舞臺氛圍,并強化戲劇的節(jié)奏感[2]。
(一)文場與武場共存
河北的傳統(tǒng)戲曲的伴奏樂隊是文場與武場的完美結合,如河北梆子。多樣的樂器在演出中相互協(xié)作,與演員的演唱以及劇情的發(fā)展緊密配合。河北梆子的伴奏樂器有著獨特的配置方式,被形象地稱為“緊七慢八,六人瞎抓”。在“緊七”的配置中,文場有兩人,分別負責板胡和梆笛的演奏,而武場則有五人,分別演奏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和梆子。當需要“慢八”的配置時,文場會增加一名吹笙者。如果是六人的樂隊,那么就是文場兩人,武場四人,小鑼的演奏不再設專人,而是由有空閑的人負責,因此有了“六人瞎抓”的說法。此外,還有堂鼓、小鈸、嗩吶、碰鐘等輔助性的樂器,這些樂器通常是由文武場的人員兼任演奏。
(二)只有武場,而無文場
在傳統(tǒng)的西調秧歌中,其伴奏樂器只有鑼鼓,而無管弦。由于西調秧歌傳統(tǒng)無文場伴奏,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伴奏曲牌?,F(xiàn)在西調秧歌所用的伴奏曲牌多系從河北梆子、京劇移用,也有一部分是劇團自己創(chuàng)作的。西調秧歌的鑼鼓伴奏,總體來說比較簡單,只有開臺、伴唱、上下場三類鑼鼓點子。開臺鑼鼓也叫“打通”,是用于開戲前招攬觀眾的鑼鼓套點,有[小元寶]、[定鑼錘兒]、[京通]、[嘉興通]四種;伴唱鑼鼓是用于唱腔啟唱之前和上下句之間的鑼鼓,相當于弦樂器的過門。啟唱的鑼鼓習慣上被稱為“叫板”(即引奏),上句唱完后擊[四點],下句唱完后擊[九點],烘托劇中人物上下場的點子叫作[七鼓頭],各種伴唱鑼鼓點子,均有長短不等的多種變化[3]。
四、河北戲曲的傳承與發(fā)展
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發(fā)展,包括河北戲曲在內的各種劇種,大都面臨著傳承發(fā)展的嚴峻考驗。近年來,河北聚焦戲曲傳承,通過舉辦品牌活動、加強人才培養(yǎng)、推動戲曲普及等舉措,擦亮“北方戲窩子”文化名片,推動戲曲藝術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河北篇章貢獻文化力量。
本文根據(jù)河北戲曲保護目前存在的困境,結合太行山文化的視域背景,以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看待河北地區(qū)戲曲的保護,以太行山文化為突破口,將太行山的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融入戲曲的保護和發(fā)展中,探索河北戲曲保護和傳承的新方式。
(一)政府加大對戲種保護的扶持力度
隨著國民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我國政府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益重視。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以評劇、河北梆子為代表的河北戲曲開始迎來復蘇的機遇。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文化“火出圈”,河北地區(qū)政府及文旅單位一方面應加大對河北戲曲的宣傳工作,促使更多人能夠了解河北戲曲背后的故事,增強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戲曲傳承與發(fā)展的支持力度,提供資金、場地和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同時,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戲曲創(chuàng)作和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為戲曲的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開展多種基金項目,輔助各劇團舉辦特色活動,增大受眾面,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河北戲曲,進而體現(xiàn)戲曲的美妙。
(二)對傳承人的保護
首先,加強青年美育工作是關鍵。通過讓地方戲曲走進校園、走到年輕人身邊,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興趣和鑒賞能力。這不僅需要組織戲曲進校園活動,更要注重活動的質量和效果,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戲曲的魅力并愛上它。此外,校園美育教育也應注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引導學生建立對美的欣賞標準。
其次,要促進戲曲的繁榮,必須讓廣大群眾知曉戲曲的發(fā)展前景和學戲的價值,要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yǎng)和扶持力度,通過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環(huán)境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戲曲的學習和傳承中來,從而解決當前戲曲領域人才匱乏的困境。在現(xiàn)有眾多非遺傳承人的基礎上,設立專門的戲曲學校,聘請資深教師傳授戲曲技藝,為戲曲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人才基礎。政府也應關注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狀況,采取數(shù)字化手段如聲音和影像的采集,為非遺文化留下寶貴資料。
(三)對曲目創(chuàng)新的要求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進步的動力,創(chuàng)新更是藝術生命力的根本。河北各劇種傳唱至今的傳統(tǒng)作品固然經典,但某些敘事節(jié)奏或表達方式不一定貼合年輕觀眾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與審美情趣,有新劇目的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編,河北戲曲藝術才有生命力。這就對戲曲編創(chuàng)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戲曲創(chuàng)作之“變”要與觀眾生活息息相關,要貼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更要觀眾、編劇、演員共同來努力,助力戲曲藝術的傳承發(fā)展。
(四)對文化演出氛圍的保護
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票價、社區(qū)宣傳等方式,吸引觀眾走進戲曲劇場,親身感受戲曲的魅力。畢竟,觀眾是戲曲演出的核心受眾,其參與和支持是戲曲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同時,戲曲的舞臺不僅在劇場,還在群眾中間,河北戲曲要勇于走出劇場、走進群眾生活,拓展戲迷公園等戲迷活動陣地,邀請名家走近戲迷票友,舉辦名家票友見面會,解讀劇目的看點、亮點,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夯實“北方戲窩子”的群眾基礎。
(五)太行山紅色文化對戲曲的保護
太行山的紅色文化已成為河北地區(qū)的標志性文化之一,黨群干部、學生群體以及社會大眾,都對太行山紅色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因此,以太行山紅色文化的保護思維進行河北地區(qū)戲曲的保護,由內而外地增強觀眾對河北戲曲的欣賞興趣。要推動河北地區(qū)戲曲劇目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結合時代特點和觀眾需求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優(yōu)秀作品。并與太行山的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更具有深度的戲曲作品,進而對河北地區(qū)的戲曲形成保護。
五、結束語
戲曲藝術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深刻反映出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特征。目前,文史學界對太行文化精神內涵、村落保護和產業(yè)開發(fā)等進行了較多關注,但從音樂學視角了解太行文化,抑或是置于太行文化視域下的戲曲系統(tǒng)研究還有很大挖掘潛力,本文將河北戲曲研究置于太行山文化視域下,是結合了戲曲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現(xiàn)代文化的多元視角、綜合視角研究,在現(xiàn)階段我國“文化強國”建設措施的深入實施影響下,為戲曲更好地發(fā)展奠定了基石。在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河北戲曲定會開放出新時代最耀眼的花朵。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5.
[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3.
[3]陳友峰.生命之約:中國戲曲本體新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2020年度項目“太行文化視域下河北戲曲研究”系列成果(項目編號:HB20YS013)。
作者簡介:陳輝(1967-),男,河北廊坊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常江濤(1983-),男,河北石家莊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國音樂史、傳統(tǒng)音樂研究;黃瑩(1988-),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國古代音樂等研究;李茜絲(1996-),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學基礎理論、視唱練耳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