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
【摘要】唐孫華是清初向清中期過渡時期的代表人物,其《東江詩鈔》極具時代精神,表現(xiàn)出鮮明的“詩史”氣質(zhì)。在詩歌內(nèi)容方面,《東江詩鈔》或真實記述重大歷史事件,或揭橥官層吏治的黑暗腐朽,或展現(xiàn)百姓的災難和困苦。在其詩歌“詩史”精神的背后,求真求實的學術氛圍、史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乃是《東江詩鈔》具有“詩史”精神的重要成因。
【關鍵詞】唐孫華;《東江詩鈔》;詩史精神;藝術表達;成因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1-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06
唐孫華(1634-1723),字實君,號東江,別號息廬老人,江蘇太倉人。自幼聰穎,博聞強識,少入慎交社,有文名。但科場失意,懷才不遇,后受徐乾學之招,參修《一統(tǒng)志》??滴醵吣辏?688)進士,時年已五十有五。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陜西朝邑知縣,會召試稱旨,改授禮部主事,調(diào)吏部主事。后充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因事被誣降職,遂告歸。著有《學山園選文》《東江文集》和《東江詩鈔》,惜前兩部皆不傳,僅《東江詩鈔》十二卷留傳于世。數(shù)量的多少不足以完全概括一位詩人的才情與學力,唐孫華的詩歌成就與其人品、氣節(jié)同樣彪炳史冊。鄭方坤在《國朝名家詩鈔小傳》中說道:“先生于書無所不讀,而尤遂于史學,以文章經(jīng)術久負海內(nèi)盛名?!?①沈受宏在為《東江詩鈔》作序時說:“其詩風發(fā)泉涌,激揚踔厲,而善于用事在少陵、義山之間,而時出之以香山?!?②沈受宏為唐孫華好友,對其詩歌非常熟悉,此段評論可謂知音之論,是對東江詩歌善于用典這一特征的精煉概括。袁行云在《清人詩集敘錄》中說:“慨于時政民生,撮其見聞,悉發(fā)于詩,不啻康熙間社會史畫。自云‘詩必有為作,每與史事相表里。故專崇質(zhì)實,涉世之深,罕有儔匹。” ③這一評價可謂精當中肯,作為清初到清中期過渡時期的代表人物,唐孫華的詩歌或真實記述重大歷史事件,或揭橥官層吏治的黑暗腐敗,或痛惜百姓的災難和困苦,表現(xiàn)出明顯的詩史精神。
“詩史”一詞最早見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詩·高逸第三》:“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號為‘詩史?!?④此后,人們便沿用“詩史”來評價杜詩的社會價值。清代,文壇領袖錢謙益主張詩史同源,認為詩歌能起到存史、續(xù)史的作用,吳梅村、黃梨洲等文學大師皆認同錢氏的觀點,紛紛加以闡發(fā),從而重新確立了“詩史”的地位與價值,“詩史”成為中國詩歌史重要的詩學概念之一。
受明末清初修史風氣的影響,詩人們紛紛有意識地向史學靠攏,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就表現(xiàn)為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清代詩壇就此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史”作品和“詩史”詩人,唐孫華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其詩歌創(chuàng)作極具時代精神,又獨具風格,多數(shù)詩歌堪稱“詩史”。
一、“詩史”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
(一)真實記述重大歷史事件
《東江詩鈔》中共有520首詩歌,其中近有50首詩歌真實記述了重大歷史事件,可與史互證,補史之不足,這也是《東江詩鈔》“詩史”精神最得杜陵詩史神髓的一點。明中后期,宦官魏忠賢及客氏這對夫婦兩人勢益張,用司禮監(jiān)王體乾及李永貞、石元雅、涂文輔等為羽翼,宮中人莫敢忤。他們利用手中權勢大肆打擊迫害東林人士,以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動蕩不安。唐孫華的《聞毀明逆閹魏忠賢墓》便以“實錄”的筆觸真實記述了這一歷史事件,首句便直言批判魏忠賢,稱他為“椓人”,“亂紀綱”則是對魏忠賢禍國殃民的總結(jié)。由于“時主”的不辨是非,導致“國柄倒太阿”。朝廷上的忠勇之士左光斗和楊漣勇批逆閹,最后仍被殘害致死。忠勇之士之死對魏忠賢當時一手遮天的權勢回天乏術,歷史的年輪仍在向前駛?cè)?。在詐稱急救操場之事后,魏忠賢更是祠廟遍天下,金碧爭輝煌,這是何等荒謬愚蠢之事!所以在逆閹在被崇禎帝詔磔其尸,懸首河間后,東江發(fā)出將魏忠賢車裂都不足抵償他的罪孽的激切之聲。全篇用大量的篇幅來回顧整個魏忠賢事件,得出“梼杌宜誅翦,騸馬禁騰驤” ⑤的歷史結(jié)論,并用秋草空茫茫印證魏忠賢應有的最終結(jié)局。全篇以詩紀史論事,真實可信,秉筆直書,絕少獨撰成份,將此詩與《明史·魏忠賢傳》對比一看便知,這也是東江“詩史”精神的重要表現(xiàn)。
再如《哀群盜》一詩:
化日舒長萬國春,可憐蛾賊自亡身。
菜庸妄想分黃札,牧豎居然襪絳巾。
豈有泉鳩藏帝子?虛傳海島應盧循。
歐刀狼籍真無謂,空使山棚客笑人。
共道孤城漸合圍,村坊白日駭旌旂。
但夸身手時無敵,誰料頭顱夜欲飛。
卉服枲袍裝鎧甲,神鉦社鼓作軍威。
紛紛結(jié)聚皆兒戲,似戲何當觸禍機。⑥
這首詩是對在江浙地區(qū)緊急搜捕“妖僧一念”這一政治事件的記述。題目下面注云:“時南浙有大獄,捕索妖僧一念甚急?!比娨詰蛑o的調(diào)侃語氣記述“朱三太子”案,“妄想”“居然”“豈有”“虛傳”也表明出作者對整個歷史事件的嗤笑態(tài)度。最后指出“紛紛結(jié)聚皆兒戲,似戲何當觸禍機”的無奈與解嘲,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康熙后期江浙地區(qū)文字獄甚緊的現(xiàn)實。
《東江詩鈔》不僅真實記述重大歷史事件,而且對于當時的社會百態(tài)、政治制度等方面均有記述,《逐疫鬼》描寫了由于長年旱災使得百物凋枯,百姓“蚩氓信禨祥”盲信鬼神,不惜“賣我粟與布,典我裳與襦”奉送好物給巫神,展現(xiàn)了當時百姓與鬼神的關系;《廝養(yǎng)兒》反映了有清一代獨有的奴隸制度即奴隸可被隨意買賣,詩中真實反映了漢人奴隸被欺凌和虐待的真實慘狀,奴隸“一斗黃梁不濟饑,失意動復遭鞭笞”,而滿洲貴族家的犬卻“朝朝食肉常安眠”。此外,《有感明季黨事二十二韻》《浙闈撤棘后聞以銓曹公事連染左官》《常熟陸次公曾為撫州別駕重葺臨川玉茗堂設湯義仍先生木主演牡丹亭傳奇祀之詩紀其事屬和二首》等均有獨特價值,顯示了詩與史的結(jié)合。
(二)揭橥官層吏治的黑暗腐敗
《東江詩鈔》的“詩史”精神還表現(xiàn)在對貪官污吏橫征暴斂的抨擊批判,揭橥官層吏治的黑暗腐朽上。清初,統(tǒng)治者為恢復明末清初戰(zhàn)亂帶來的破壞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勵精圖治,僅百余年,經(jīng)濟、政治、疆域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達到“康雍乾盛世?!碧茖O華肆力為詩是在進中士之后,恰值清初到清中期的平穩(wěn)過渡時期,在一片繁花似錦的太平盛世之下他仍能將目光聚集在社會底層這一特定領域,深度挖掘時代的各個側(cè)面,洵不失為目光犀利、思想敏銳的詩人。如《官米行》:
去年霪潦歲不熟, 惵惵窮民在溝瀆。
詔書亟下有明恩, 蠲減田租兼發(fā)粟。
高檣大艑載米來,胥徒里正歡相逐。
先時注冊報饑民,烏有虛名登記錄。
至竟無從辨阿誰,盈車滿擔歸私屋。
官米猶嫌飯有沙,市上公然恣販鬻。
石米七百青銅錢,貧戶無錢但瞪目。
得錢飲博競歌呼,窮鄉(xiāng)寡婦哀哀哭。
官家本意活煢嫠,徒使汝曹饜酒肉。
汝奪饑民口內(nèi)餐,燃臍應照填脂腹。⑦
陰雨連綿的光景使得百姓年谷不登、食不果腹,圣上明詔要“蠲減田租”并且下發(fā)糧食。看著滿載食物的大船緩緩駛來,官服衙役歡呼追逐。先是徒有虛名地登記饑民的名字,實則糧食都被“胥徒”裝了滿擔“歸私屋”。官吏們過得奢靡無度,百姓們卻啼饑號寒。詩人用鋪敘直述的手法將紀事與抨擊相結(jié)合,把官吏與百姓生活相對比,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現(xiàn)出官吏橫征暴斂、貪婪無度的丑惡嘴臉?!栋l(fā)粟行》與《官米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表現(xiàn)的深度方面有所精進。比如由于“官吏交通恣侵食”,很多饑民活活餓死在領取官糧的路上,要比《官米行》表現(xiàn)官層吏治的黑暗腐朽更為深刻?!犊嘤辍穭t控訴了官吏們像蟊賊一樣殘害百姓、危害國家,表達了對官吏們的深惡痛絕!作為杰出的詩人,作者的詩心也在此詩的末尾得以清晰可見,在親眼看見貪官污吏仗借手中權勢致使民不聊生后,詩人發(fā)出“獨飽心內(nèi)愧,率育祈年康”的真誠呼號,也體現(xiàn)出了人道主義的光輝。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不僅揭橥出官吏們的腐敗黑暗,還對“百萬一擲同秋毫”的膏粱子弟強取豪奪、聚斂無厭的丑行提出諷刺與批判,可謂“朝局民隱,發(fā)洩無馀,同時詩流鮮有直言者” ⑧。血淋淋的不忍直視的刳脂剔膏的現(xiàn)實必然不符合上層統(tǒng)治者穩(wěn)定社稷的政治需要,這也不難理解《東江詩鈔》為何慘遭全部銷毀了。
(三)展現(xiàn)百姓的災難和困苦
不少反映民生疾苦與災難的作品中也鮮明表現(xiàn)出《東江詩鈔》的“詩史”精神。如《夏旱述憂四首》描寫的是由于干旱,農(nóng)戶們?nèi)找箲n愁,唯恐顆粒無收,直教詩人如有“天瓢”在手,定將雨水“揮灑遍滂沱”;《米貴》則是在“一旱連三月”的背景下,一戶百姓的莊稼收成是“玉粒竟何有”,想到集市上買些糧食填飽肚子,沒想到一粒米在市場上更是一日千金,數(shù)粒難求。如此兩難夾擊的境況,百姓們的生活過得多么艱難可想而知!天災對百姓而言已是極難克服,人禍卻也并不放過?!锻竭厠D》序云:“里中狂賊三十余人,以罪見發(fā),妻子皆徙極邊。株送之日,婦孺相攜,慟哭過市,路人皆哀之”,是講述家中一人犯法,無辜的妻子和孩子都要受其連累的場景,作者在詩中感嘆婦人的命運是“獨有從夫刑,死生無所逃”“婦人豈預謀,薄命隨所遭”。全詩詩人都以真實清醒的筆觸描述出封建社會的連坐制度帶給百姓的災難的場景,并對這一制度提出自己的控訴。可見太平盛世的大幕下仍藏著很多不忍直視、不堪入目的側(cè)面,東江秉筆直書,將親身所見所聞付諸筆端,不僅真切讓讀者感受到百姓艱難困頓的生計,還豐富了清初至清中葉的社會畫卷,不啻為詩史之筆。
二、“詩史”精神的成因
一種現(xiàn)象的背后肯定有自己的成因,正所謂透過現(xiàn)象看其本質(zhì)?!稏|江詩鈔》“詩史”精神的背后也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不僅受清初“修史”風氣所帶來的求真求實的學術氛圍的影響,且詩人自身具備的史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也為“詩史”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推力。
(一)求真求實的學術氛圍
明末清初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歷史時期,明帝國在一片風云詭譎中搖搖欲墜、大廈將傾,使得明遺民中的思想家迫切尋找新的救國之路。黃宗羲明確指出學術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實用,他大力提倡實學,反對“徒充污惑之聲而已”的詞章之學。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學術追求的改變會影響整個學術環(huán)境,整個學術環(huán)境的改變必然會波及文壇。詩歌方面的體現(xiàn)最為明顯,詩人們都紛紛開始注重詩歌內(nèi)容的真實性與抒情性兩者的融合。由于明清之際的求真求實的學術氛圍一直延續(xù)到清中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唐孫華《東江詩鈔》的“詩史”精神。東江論詩可謂“詩必有為而作,每與史事相表里” ⑨,以詩的形式來承載史的內(nèi)容,并且對當時詩壇的雕琢模擬之風以及宗唐宗宋的門戶之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如《讀列朝詩選》其一中就寫道“一代詞章綴輯全,鳥言鬼語入馀編” ⑩,就是對錢謙益編撰《列朝詩選》時按照自己的需要擇取詩作這種做法的批判。
(二)史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
史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是唐孫華《東江詩鈔》“詩史”精神的另一個重要成因。唐孫華前半生一直專注于史學,上文提到他受徐乾學的邀請一起參修《一統(tǒng)志》,足以證明他的史學功底。“作史與論史,宣以經(jīng)為斷” ?,經(jīng)過官場沉浮后才開始肆力為詩,用詩發(fā)聲。深厚的史學功底為他作詩講求客觀公正奠定了基礎,史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使得唐孫華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自覺地將兩種寫作方式進行自然的匯通。在進行史學寫作時會運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結(jié)構及邏輯,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會將治史的原則與方法不自覺運用到詩作中,形成“詩史相通”的詩史觀。
唐孫華《東江詩鈔》中的“詩史”精神與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曾沉浮中樞機要后又能回歸社會,思維空間就要比其他詩人更易展寬,因而是時代與閱歷共相推促和鼓動起唐孫華激蕩的心潮,造就著這樣一個目光犀利、思想鋒銳,最能“知幾其神”的敏具預感的先鋒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他的“詩史”精神,以歷史文化的精神對康乾盛世有所評斷,就跳出單純的“記錄”的范圍而使得詩歌更具有文化底蘊和詩史品格,為我們考察清中葉向清后期的詩歌轉(zhuǎn)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鄭方坤:《東江詩鈔小傳》,載《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三,清道光刻本,第1-3頁。
②唐孫華:《東江詩鈔》,載《四庫禁毀書叢刊》,清康熙刻本,第298頁。
③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頁。
④孟棨:《本事詩》,載《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5頁.
⑤唐孫華:《東江詩鈔》,載《四庫禁毀書叢刊》,清康熙刻本,第396頁。
⑥唐孫華:《東江詩鈔》,載《四庫禁毀書叢刊》,清康熙刻本,第395頁。
⑦唐孫華:《東江詩鈔》,載《四庫禁毀書叢刊》,清康熙刻本,第413頁。
⑧嚴迪昌:《清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版,第778頁。
⑨沈德潛:《清詩別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頁。
⑩唐孫華:《東江詩鈔》,載《四庫禁毀書叢刊》,清康熙刻本,第362頁。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頁。
參考文獻:
[1]鄭方坤.東江詩鈔小傳[A]//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三[O].清道光刻本.
[2]唐孫華.東江詩鈔[A]//四庫禁毀書叢刊[O].清康熙刻本.
[3]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4]嚴迪昌.清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補遺[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7.
[7]柯愈春.清代詩文集總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8]王夫之.船山全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4.
[9]沈德潛.清詩別裁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
[11]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12]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13]雷恩海,曾賢兆.唐孫華的詩歌與詩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14]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20.
[15]蔣寅.清代詩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