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形肥胖者越來越多。很多證據(jù)表明,體重過大會增加多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癥等的發(fā)生風險。
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叫作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這個概念是一位比利時數(shù)學家于1830 年提出來的,目的是為臭名昭著的優(yōu)生學提供理論指導。1972 年,美國生理學家安塞爾·凱斯在一篇論文里再次論證了BMI 的普適性,從此,BMI 便成為醫(yī)生判斷患者肥胖程度最常用的一項指標。在此基礎上,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 世紀90 年代正式將BMI 列為肥胖的衡量標準,進一步增加了BMI 的權(quán)威性。
BMI 的最大優(yōu)點是便于計算,醫(yī)生只要測一下患者的身高和體重,就可以按照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這個公式計算出患者的BMI。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可的國際標準,BMI 值為18.5 ~ 25 者算正常,25 ~ 30 者算超重,30 ~ 35 者就屬于一級肥胖了。按照這個標準,超過40%的美國人屬于肥胖的范疇,醫(yī)生通常會建議這樣的人立即開始減肥。
但是,美國規(guī)模最大的醫(yī)生組織美國醫(yī)學會于2023年6 月14 日提出,不再把BMI 當作測量一個人肥胖程度的唯一指標。他們的主要理由是,BMI 測量的其實是一個人的體重指數(shù),但我們通常所說的肥胖指的不是絕對體重過大,而是脂肪含量過高。肥胖之所以會增加很多疾病的風險,根本原因在于脂肪過多。如果一個人的體重主要來自肌肉,反而是好事。于是,大家爭議的焦點就在于BMI 能否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脂肪含量。
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講,BMI 確實能夠反映一個特定群體的平均脂肪含量。但是,醫(yī)生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如果個體間的差異太大,那是不行的。近年來不斷有新的研究證明,BMI 和脂肪含量的對應程度受性別、年齡、種族和肌肉量等因素的影響很大。比如一項發(fā)表在2008年的大規(guī)模研究結(jié)果顯示,BMI 同為25 的男性,其身體的脂肪含量可為14% ~ 35%。而BMI 同為25 的女性,其身體的脂肪含量可為26% ~ 42%,差別還是相當顯著的。
此外,BMI 無法反映一個人的脂肪分布情況,這一點甚至比脂肪含量更加重要。比如,有大量研究證明,儲存在臟器附近的脂肪造成的健康危害遠大于分布在四肢的脂肪??上пt(yī)生光靠BMI 是無法知道患者的脂肪究竟是怎樣分布的。
醫(yī)生僅憑BMI 既不能準確判斷一個人的脂肪含量,又無法得知脂肪所處的位置,其結(jié)果就是無法通過BMI來準確地估算患者患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的風險,因此也就難以給出可靠的健康建議。比如,根據(jù)丹麥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持續(xù)37 年的研究,BMI 在25 ~ 35(包括超重和一級肥胖)的成年人,整體死亡率并不比體重正常(BMI為18.5 ~ 25)的人高。
于是,美國醫(yī)學會建議,醫(yī)生在做診斷時降低BMI的權(quán)重,同時考慮增加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測量指標,比如脂肪的相對含量,即體脂率。
目前公認的測量體脂率最準的儀器是雙能量X 線吸收儀(DEXA)。使用這種儀器的本來目的是測量骨密度,但也可以獲得準確的脂肪和肌肉含量數(shù)據(jù),因此這個方法很快成為測量肥胖癥的黃金標準。問題在于,這種儀器過于昂貴,只有大醫(yī)院才配得起,所以這個方法只適合科研,不適合作為大規(guī)模篩查的通用標準。
一些家用體脂秤也可以測出一個人的體脂率,但它是用測量生物電阻的方法間接估算脂肪含量的,誤差往往較大。再加上體脂秤測出的數(shù)值和一個人是否剛吃過飯或者喝過水,以及是否剛剛進行過運動等外部因素有關,所以這個方法更適合專人專時專用,很難用于面向大眾的大規(guī)模體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東芬蘭大學的安德魯·阿格巴杰決定試試腰圍身高比,看看這個比值是否比BMI 更加接近DEXA 測出的標準值。他從英國和芬蘭找來了7237 名兒童志愿者,從志愿者9 歲時開始跟蹤他們的生長發(fā)育情況,一直跟蹤到24 歲,積累了大量數(shù)據(jù)。然后,他分析了這些志愿者的各項身體指標,再和DEXA 測得的數(shù)據(jù)作對比,發(fā)現(xiàn)腰圍身高比要比BMI 更加接近DEXA 測得的黃金標準,相關論文發(fā)表在2024 年3 月5 日出版的《兒科研究》期刊上。
根據(jù)這篇論文提供的數(shù)據(jù),這些志愿者青年時期的腰圍身高比的平均值約為0.45,相當于一個身高1.7 米的人擁有76.5 厘米的腰圍,聽上去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如果按照一個固定公式把腰圍身高比換算成DEXA 數(shù)值,那么兩者之間的重合率為81% ~ 89%,比BMI 和DEXA值的重合率(52% ~ 58%)要高得多。這說明腰圍身高比在測量脂肪含量方面比BMI 更加準確。
經(jīng)過一番計算,阿格巴杰把男性和女性的肥胖判定閾值分別設定為0.50 ~ 0.53 和0.52 ~ 0.54。按照這個判定標準,每10 名肥胖男性中有5 ~ 8 人可被鑒定出來,每10 名肥胖女性中有4 ~ 7 人可被鑒定出來。相比之下,每10 名體重正常者中僅有1 人會被誤判為肥胖者,男女比例相同。這說明這個方法在剔除“假陽性”方面做得更好。
仔細想想,這個結(jié)果確實很有道理,因為大部分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積在腹部,所以一個人的腰圍要比他的體重更能反映他的體脂率。
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健康,而不是加重現(xiàn)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脂肪歧視”。事實上,大部分成年人的脂肪含量是受激素控制的,很難改變。與其要求大家忍饑挨餓地減肥,不如建議那些體重略微超標的人積極鍛煉,增強心肺功能。